-
基于293T-Cas9细胞株构建ICP34.5基因敲除的oHSV-1/Ecfp病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工具细胞,并利用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9(CRISPR/Cas9)编辑技术改造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获得ICP34.5基因敲除的oHSV-1/Ecfp重组病毒.方法 利用慢病毒包装体系,将包装Cas9表达质粒的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然后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293T-Cas9细胞株,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as9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SV-1病毒ICP34.5基因敲除的基因编辑质粒(pU6-Ecfp);pU6-Ecfp转染293T-Cas9细胞后感染野生型HSV-1病毒,在胞内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HSV-1病毒中ICP34.5基因,再利用增强型青色荧光(Ecfp)示踪及极限稀释法进行病毒富集纯化,通过PCR法进行oHSV-1/Ecfp病毒鉴定.结果 PCR扩增、核酸电泳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结果显示,细胞株293T-Cas9高转录Cas9基因及高表达Cas9蛋白;通过PCR鉴定及荧光示踪结果显示,基因编辑质粒pU6-Ecfp构建成功;Ecfp荧光示踪、PCR扩增及核酸电泳结果显示,Ecfp成功插入ICP34.5基因敲除位点,获得oHSV-1/Ecfp重组病毒.结论 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293T-Cas9细胞可作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工具细胞,构建的HSV-1/Ecfp病毒实现了ICP34.5基因敲除及Ecfp示踪蛋白的敲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的广谱抗体制备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靶向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蛋白的广谱抗体FHA3,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依据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序列信息,PCR扩增FHA3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序列,连入抗体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FRT-IgG1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RT-IgG1κ-FHA3。利用瞬时高效表达系统ExpiCHO以及亲和纯化技术获取抗体蛋白FHA3。ELISA检测FHA3与甲型流感病毒HA的结合。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试验检测抗体FHA3的体外中和活性。结果: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制备获取了高纯度FHA3。FHA3与甲型流感病毒H1N1 HA、H2N2 HA、H3N2 HA、H5N1 HA、H7N9 HA以及H9N2 HA均识别结合,且呈浓度依赖效应。FHA3具有较好的体外中和活性,在低浓度下(5 μg/ml)能有效阻断H5N1以及H7N9假病毒入侵靶细胞,在0.012 5 μg/ml浓度下能有效阻断H1N1假病毒入侵靶细胞。结论:获得1株具有体外中和活性的靶向甲型流感病毒HA蛋白的广谱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分析DJ-1的相互作用蛋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DJ-1基因在肺鳞癌细胞HTB-182中的表达,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TAP-MS)技术寻找DJ-1在HTB-182细胞系中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构建靶向DJ-1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感染HTB-182细胞(DJ-1 siRNA组),并设立慢病毒载体对照组(Control siRNA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J-1蛋白表达水平,建立内源性的DJ-1蛋白表达沉默的si-DJ-1-HTB-182细胞。设计DJ-1的特异性引物,构建带有链霉素结合肽标签(SBP)、钙调蛋白结合肽标签(CBP)的DJ-1表达质粒pNTAP-DJ-1,用脂质体稳定转染细胞系DJ-1 siRNA HTB-182,G418筛选阳性克隆,Western blot进行验证,TAP-MS技术寻找DJ-1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DJ-1 siRNA干扰组中DJ-1的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空质粒(NC)组和空白对照(BC)组( P<0.05);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NTAP-DJ-1质粒的HTB-182细胞系;TAP-MS筛选到DJ-1相互作用的三个蛋白质:细胞角蛋白1(Keratin 1)、细胞角蛋白10(Keratin 10)和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P47(P47 Px)。 结论:Keratin 1、Keratin 10和P47 Px可能是DJ-1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神经氨酸酶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1株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功能性抗体FNA1,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依据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序列信息,合成FNA1重链以及轻链可变区序列,连入抗体哺乳细胞表达载体pFRT-IgG1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RT-IgG1κ-FNA1。利用瞬时高效表达系统ExpiCHO以及亲和纯化技术获取抗体蛋白FNA1。ELISA检测FNA1与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FNA1与细胞膜表面表达N1亚型NA抗原的结合。通过抗体抑制NA蛋白活性试验检测抗体FNA1的体外功能活性。结果:蛋白质电泳结果显示制备获取了高纯度FNA1。FNA1特异性识别结合N1亚型的NA抗原,且呈浓度依赖效应。FNA1能通过结合细胞膜表面表达的N1亚型NA蛋白,有效阻断细胞膜表面的NA活性,从而抑制包装的假病毒从细胞表面释放,继而抑制进一步的靶细胞感染。结论:获得1株具有体外功能活性的靶向甲型流感病毒N1亚型NA蛋白的抗体FNA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分枝杆菌PE_PGRS60蛋白通过JNK-COX2轴促进炎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PE_PGRS60蛋白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用克隆并纯化的PE_PGRS60蛋白刺激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 COX2) mRNA和蛋白质表达。筛选可能调控COX2表达的信号通路,并用ELISA检测PE_PGRS60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乳酸脱氢酶试验和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死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OX2表达情况。结果:克隆纯化的结核分枝杆菌PE_PGRS60蛋白促进RAW264.7细胞中COX2的显著表达,并活化了MAPK家族的3个主要成员即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p38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但只有JNK的抑制剂JNK-IN-7可阻断PE_PGRS60诱导的COX2上调。后续研究发现,COX2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PBMC中的表达也升高。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有效阻断PE_PGRS60诱导的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表达,并促进巨噬细胞死亡。结论:PE_PGRS60可通过激活JNK/COX2信号轴,促进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在COX2的阻止下仍有部分巨噬细胞发生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对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脂多糖所致肾损伤大鼠的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肾损伤大鼠体内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4~5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的BMSC,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将15只6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肾损伤模型组和BMSC组,每组5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 mg/kg构建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以相同途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BMSC组于制模后2 h经尾静脉注射BMSC 0.5 mL(含BMSC 2×10 6个);肾损伤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 d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Cr)水平,采用二乙酰一肟法检测血尿素氮(BUN)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胱抑素C(Cys C)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处死大鼠取肾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肾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肾组织NLRP3、caspase-1的蛋白表达。 结果:体外培养显示,骨髓细胞悬液培养24 h后出现大量圆形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培养4~5 d后有大量长梭形细胞聚集性贴壁生长,仍可见明显的杂质细胞,经胰酶消化并传代至第3代以长梭形贴壁细胞为主,基本纯化为BMSC。体内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肾损伤模型组大鼠SCr、BUN、Cys C、IL-1β、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SCr(μmol/L):85.22±2.29比21.80±0.59,BUN(mmol/L):11.50±0.64比5.86±0.83,Cys C(mg/L):0.13±0.01比0.11±0.02,IL-1β(ng/L):31.49±1.42比4.74±0.49,IL-18(ng/L):29.01±1.95比1.52±0.03,均 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NLRP3 mRNA(2 -ΔΔCt):3.635±0.296比1.000±0.002,caspase-1 mRNA(2 -ΔΔCt):4.020±0.228比1.001±0.003;NLRP3蛋白(NLRP3/β-actin):1.560±0.868比0.902±0.036,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392±0.097比0.895±0.046,均 P<0.05〕。与肾损伤模型组比较,BMSC组大鼠SCr、BUN、IL-1β、IL-18水平均明显下降〔SCr(μmol/L):51.64±3.84比85.22±2.29,BUN(mmol/L):9.90±0.46比11.50±0.64,IL-1β(ng/L):24.20±1.45比31.49±1.42,IL-18(ng/L):12.97±1.25比29.01±1.95,均 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下降〔NLRP3 mRNA(2 -ΔΔCt):1.488±0.136比3.635±0.296,caspase-1 mRNA(2 -ΔΔCt):1.643±0.143比4.020±0.228;NLRP3蛋白(NLRP3/β-actin):1.227±0.053比1.560±0.868,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159±0.107比1.392±0.097,均 P<0.05〕。 结论:在体内,BMSC可以减轻LPS所致肾损伤大鼠的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分枝杆菌 Rv3133 c基因原核表达及免疫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表达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潜伏期表达抗原Rv3133c,通过人群以及小鼠实验评价其免疫原性。 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PROEX-Rv3133c,诱导表达并纯化蛋白质,经Western blot鉴定后,用全血干扰素释放试验评价重组蛋白rRv3133c在 Mtb感染人群中的免疫原性;联合佐剂DC免疫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rRv3133c特异性抗体分泌水平、脾细胞中抗原特异性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以及脾细胞中多功能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和肺脏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 结果:成功构建表达rRv3133c。rRv3133c可刺激 Mtb感染者尤其是潜伏感染者产生高水平的IFN-γ。免疫小鼠后,rRv3133c+DC组小鼠脾脏IFN-γ、TNF-α、IL-2水平,以及IFN-γ +TNF-α +CD4 +T细胞数量和肺脏组织中抗原特异性IFN-γ、TNF-α、iNOS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BCG组,但低于BCG+rRv3133c+DC组;rRv3133c+DC组和BCG+rRv3133c+DC组小鼠血清中IgG2a/IgG1比值均大于1,显著高于BCG组。 结论:rRv3133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发机体产生较强的Th1型免疫应答,是结核病亚单位疫苗的潜在候选靶抗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蛋白质组芯片筛选宿主中与结核分枝杆菌Rv1705c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人体中与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Rv1705c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方法:原核表达Rv1705c蛋白基因,收集包涵体,裂解后透析纯化Rv1705c并测定其浓度,ELISA法检测细菌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量,使用纯化并带有生物素标记的Rv1705c孵育人蛋白质组芯片HuProt?,筛选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人类蛋白质,使用GenePix Pro 6.0软件对蛋白质芯片的信号图像进行数据提取,使用GO、KEGG等多个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ST pulldown验证Rv1705c与PSMA3、RSAD2的相互作用。结果:纯化结果显示,Rv1705c在包涵体中表达,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IFN-γ分泌量显著上升。芯片结果显示共筛选出了29个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潜在阳性蛋白质,其中PSMA3、NLN、THOP1、UPF3A、RSAD2、OMG、PNKD、STEAP3、MED8共9个蛋白质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1.6。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候选蛋白PSMA3、RSAD2、C1QBP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激活信号转导,并且PSMA3、RSAD2与干扰素存在交互作用,GST pulldown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确有相互作用。结论:发现并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存在相互作用,为 Mtb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来源干细胞胞外囊泡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细胞外囊泡(ASC-EVs)对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脂肪干细胞来源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行吸脂术患者的抽吸脂肪。真皮成纤维细胞来源于同一科室包皮环切术患者自愿捐赠的皮肤组织。将脂肪抽吸物离心纯化后经酶消化提取脂肪来源于细胞(ASCs),扩增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蛋白标记物。收集第3~5代ASCs上清液提取胞外囊泡(EVs),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anoSight检测粒径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膜表面标志性蛋白CD63、Alix和TSG101。用PKH67荧光标记的ASC-EVs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对EVs的摄取情况。通过TGF-β1持续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5 d,并添加50、100 μg/ml浓度的ASC-EVs,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Smad-2/3/4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第3代ASCs表面标记物CD73、CD49d、CD90、CD105为阳性,CD34、CD45为阴性。透射电镜下ASC-EVs为圆形膜性囊泡,边缘清晰,由双层磷脂膜包裹。95%以上的ASC-EVs粒径为(30.0~261.0)nm,平均(166.0±86.1)nm。EVs高表达标志蛋白CD63、Alix和TSG101。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携带绿色荧光的ASC-EVs被真皮成纤维细胞摄取并分布在胞浆内,部分ASC-EVs在细胞核周围分布。α-SMA免疫荧光染色后,经连续5 d的TGF-β1诱导,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绿色荧光的表达显著提高,而采用50 μg/ml和100 μg/ml 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SMA的表达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降低,但不呈现浓度依赖;细胞α-SMA和Smad-2/3/4的mRNA转录水平较未经ASC-EVs作用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显著下降,α-SMA和Smad-2/3/4的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此外,ASC-EVs可显著降低细胞分泌至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的含量,但对Ⅲ型胶原的分泌量无明显干预作用。结论:ASC-EVs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真皮成纤维细胞中TGF-β-Smad信号通路,干扰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减少Ⅰ型胶原分泌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