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汤液经法图”角度分析乌梅丸组方配伍原理及功效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乌梅丸为经典的驱虫剂,用于蛔虫证、蛔厥和久利,被认为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其组方以酸味药(乌梅、苦酒)与辛味药(附子、桂枝、蜀椒、当归、干姜、细辛)为主,以苦味药(黄连、黄柏)与甘味药(人参、蜂蜜)为辅。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肝德在散,虚则四肢厥逆,实则胁满腹痛,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脾德在缓,虚则倦怠乏力,实则腹满吐利,以甘补之、以辛泻之、以苦燥之。故乌梅丸作用定位于肝脾,兼顾心肺,功效以泻肝泻脾为主、补泻兼施,用于肝木脾土之虚实夹杂证,以胸胁腹痛、四肢厥冷、呕吐下利、筋脉拘挛等肝木或脾土病证特点及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主,临床常用于蛔厥、腹泻、阳痿、抑郁等疾病的治疗。同时兼顾心肺,也可用于咳嗽、焦虑等疾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蛔虫成虫阻塞气管致呼吸衰竭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蛔虫病曾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其感染呈全球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其他湿润地区,据统计,全球蛔虫病感染人数约14亿左右 [1],尤以农村儿童多见。我国是蛔虫感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改善,目前蛔虫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2]。蛔虫感染通常是轻症的,但其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病例虽然罕见,但仍有报道。现报道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一例蛔虫成虫阻塞气管致呼吸衰竭的罕见病例,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提高对此疾病新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5 - 2019年山东省烟台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的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于2015 - 2019年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烟台市抽取10个县(市、区)的39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各调查点居民,每个调查点人数不少于2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肠道蠕虫虫卵;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滋养体或包囊;3 ~ 9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感染率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 = 0.05。 结果:2015 - 2019年共调查8 507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75%(149/8 507),未检出原虫,共检出4种肠道蠕虫,分别为鞭虫(1.41%,120/8 507)、蛔虫(0.16%,14/ 8 507)、蛲虫(0.14%,12/8 507)、钩虫(0.07%,6/8 507)。149例蠕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者3例,占2.01%,均为鞭蛔混合感染。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儿童578名,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90%(11/578)。2015 - 2019年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先上升后下降,不同年份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69.38, P < 0.05)。男性、女性的感染率分别为1.72%(70/4 071)、1.78%(79/4 43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0.05, P > 0.05)。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23.34, P < 0.05);其中≥80岁组最高,为2.84%(8/282)。不同职业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1.71, P < 0.05);其中农民感染率最高,为2.58%(113/ 4 388)。不同文化程度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51.91, P < 0.05);其中文盲感染率最高,为4.98%(16/321)。10个县(市、区)中除莱山区外,均检出寄生虫感染,感染率最高的为海阳市(10.18%,102/1 002),其余县(市、区)均低于1.20%;不同地区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33.87, P < 0.05)。城区感染率为0.51%(22/4 281),乡村感染率为3.01%(127/4 2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76.70, P < 0.05)。 结论:烟台市乡村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但农民仍为肠道寄生虫感染重点防治人群,应引起重视,加大寄生虫病防控的宣传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与成人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差异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儿童与成人眼弓蛔虫病(OT)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其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2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收治的37例(37只眼)OT患者,其中成人患者12例(12只眼),儿童患者25例(25只眼)。比较儿童与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及预后。结果:儿童组中16%(4/25)的患眼伴有高眼压,成人组无患眼伴有高眼压。所有患眼均出现玻璃体炎症,两组玻璃体炎症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人组OT类型以不典型表现型OT为主,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人组出现视网膜血管炎、黄斑水肿、视网膜表面增殖膜的比例高于儿童组(均 P<0.05)。经口服阿苯达唑、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眼前节炎症均显著改善(均 P<0.05)。儿童组眼局部使用类固醇药物的比例高于成人组( P<0.05)。 结论:成人OT与儿童OT相比大多无特征性体征,成人OT以不典型表现型OT为主。成人OT的预后较好,且不容易发生炎症反复。在大多数情况下,抗寄生虫和抗炎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寄生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寄生虫病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给贫困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用于治疗原虫病和蠕虫病的药物存在一定缺陷,亟待研发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小檗碱最早从黄连的根茎中提取获得,是一类重要的抗炎药物。小檗碱的衍生物通过修饰小檗碱的结构位点获得,除了具有抗菌和抗微生物活性以外,小檗碱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显著的抗寄生虫活性。本文概括了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原虫(利什曼原虫、锥虫、刚地弓形虫、恶性疟原虫和柔嫩艾美尔球虫)和蠕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犬弓首蛔虫)感染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和儿童眼犬弓蛔虫病临床表现差异及眼内液检测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观察成人和儿童眼犬弓蛔虫病(OT)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探讨眼内液检测在OT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OT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采集患者病史信息并行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以及房水或玻璃体液犬弓蛔虫抗体检测。行视力检查58例;未行视力检查2例,均为儿童患者。视力检查采用新版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例12只眼、48例48只眼。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 结果:成人组、儿童组患者中,有明确犬猫接触史者分别为7(58.3%,7/12)、34(70.8%,34/48 )例,成人组明显低于儿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6, P=0.627)。首诊时,成人组、儿童组患者自述视物模糊分别为10(83.3%,10/12)、22例(45.8%,22/48 )。成人组、儿童组患眼logMAR视力≥1.85者分别为3(25.0%,3/12)、20(43.5%,20/46)只眼;小于0.3者分别为8(66.7%,8/12)、22(45.8%,22/46)只眼。成人组患眼视力优于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62, P=0.031)。两组患眼不同临床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908, P=0.385)。成人组、儿童组患眼眼前节炎症发生率分别为25.0%(3/12)、56.3%(27/48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50, P=0.053 )。成人组、儿童组患眼玻璃体液抗体浓度均大于房水。玻璃体液、房水抗体浓度,儿童组分别为36.51(22.58)、19.94(21.78)U/ml;成人组分别为45.95(56.44)、32.20(38.64)U/ml。儿童组患眼玻璃体液、房水抗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84, P=0.047 )。 结论:与儿童OT患者比较,成人OT患者初诊时视力更好,玻璃体腔炎症或增生轻微;眼内液弓蛔虫相关的抗体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眼弓蛔虫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成人眼弓蛔虫病(OT)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OT患者83例中,年龄≥18岁者14例(16.9%,成人组)纳入研究。选取2019年7~12月连续就诊的年龄<18岁的OT患者14例(儿童组)作为对照。患者均行BCVA、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检查。行UBM检查18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6、12例;行FFA检查23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2、11例。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居住地(城镇或农村)、犬猫接触史、主要症状、就诊原因、病程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 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 结果:成年组、儿童组患者犬猫接触史( Z=2.661 )、首诊至确诊时间( t=-0.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57、0.351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居住环境主要为城镇,病程明显较短( Z=-2.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7 )。成人组、儿童组患者首诊时logMAR BCVA分别为0.81±1.08、2.08±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11, P=0.004 );与儿童组比较,成人组患者玻璃体混浊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847, P=0.048)。FFA检查,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20例。其中,成人组、儿童组分别为10 (83.3%,10/12)、10 (90.9%,10/11)例。 结论:OT患者中成人患者占16.9%;与儿童患者比较,成人患者多居住于城镇或城市,病程短,初诊时视力好,玻璃体腔炎症或增生轻微;FFA有助于成人OT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O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为OT的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的全身或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接受了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避开周边病灶区放置灌注管和吊顶灯,切除玻璃体及牵拉条索,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予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填充空气或C3F8或硅油,部分联合晶状体摘除、环扎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检查、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计算术后随访期内葡萄膜炎复发率和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对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 t检验分析。 结果::27例患者中周边部肉芽肿型11眼,后极部肉芽肿型11眼,眼内炎型5眼。伴视网膜前膜(ERM)23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13眼,其中TRD合并ERM 11眼,单纯TRD 2眼。术后随访6~44(17.6±11.0)个月。术后早期低眼压4眼(15%),高眼压1眼(4%)。伴TRD的13眼中11眼经一次手术即实现解剖复位,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为85%;伴ERM的23眼中术后复发2眼(9%);术后视网膜脱离2眼(7%),术后并发白内障3眼(11%)。27眼中有4眼(15%)于术后1~5个月炎症复发,其中1眼经再次手术后炎症消退,另外3眼予全身及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2个月内炎症得到控制。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1.46±0.66、1.13±0.66,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09, P<0.001)。 结论::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病因分析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黄斑前膜患者149例(149眼)。术前完善眼部相关检查查找病因,共纳入继发性黄斑前膜95例(95眼)。病因包括: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2例,眼外伤相关眼病3例,弓蛔虫感染3例,视网膜静脉阻塞4例,高度近视7例,白内障术后7例,葡萄膜炎9例,糖尿病相关13例,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14例,视网膜周边裂孔及病变33例。所有患者均先治疗原发病,除1眼经治疗黄斑前膜自愈外,其余94眼待原发病稳定后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及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比较继发性黄斑前膜的发病情况,手术前后视力分布、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微视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视力分布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09, P<0.001)。CMT术后(256.72±46.00)μm较术前(457.98±88.61)μm降低( t=26.01, P<0.001)。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术后(21.36±5.90)dB较术前(17.67±6.43)dB改善( t=-13.74, P<0.001)。本组患者治愈92例,治愈率96.84%(92/95)。 结论:继发性黄斑前膜术前排查病因,在活动性原发病控制后行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