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儿童视力发育不良和儿童盲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眼底病及其他儿童眼病,儿童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早期较难发现,其诊断和治疗较困难,且容易导致患儿视功能永久不可逆性的损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儿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面取得的多项新技术和新成果,包括两步法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分期手术、黏弹剂分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膜、Coats病两切口激光和24G静脉留置针巩膜外引流、微创外路手术、无灌注晶状体切割辅助晶状体切除术、虹膜穿刺引流术、视网膜下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术、虹膜扩张器使用、小儿黄斑裂孔治疗、前部型永存胎儿血管症(AAPFV)命名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割手术日间管理模式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并初步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开展日间手术管理后运营效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8月至2023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日间和(或)住院行微创PPV治疗的10 895例患者10 895只眼17 528例手术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 346例5 346只眼,女性5 549例5 549只眼;年龄(57.74±13.15)(0~95)岁.将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日间手术初步开展期)3 615只眼6 381例手术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日间手术扩大开展期)7280只眼11 147例手术作为观察组.根据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将观察组再分为分散管理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集中管理组(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分别为2905、4375只眼和4646、6 501例手术.对比观察不同组间日间手术占比、平均住院日、平均非计划再手术率的变化.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行日间PPV分别为7 852(70.44%,7852/11 147)、24(0.38%,24/6 381)例,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1)、5(3)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日间手术占比显著增多(x2x=8 051.01)、平均住院日显著降低(Z=4 536 84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分散管理组、集中管理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3)、1(0)d,非计划再手术分别为34(0.73%,34/4 646)、171(2.63%,171/6 501)例;与分散管理组比较,集中管理组平均住院日明显降低(Z=1 436.94)、非计划再手术率明显升高(x2=54.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PPV日间管理模式可显著降低平均住院日,但也会造成非计划再手术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气体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和作用的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视网膜复位手术中眼内可填充的材料主要有无菌空气、长效气体和硅油。无菌空气多用于简单的视网膜脱离复位固定手术后的眼内填充,而长效气体及硅油多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的眼内填充。近年来随着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和广角可视系统及围手术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应用,眼内填充材料的选择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硅油的应用明显减少,且膨胀气体的浓度也在降低,无菌空气的应用比例在上升。只要掌握好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无菌空气或长效气体,必将减轻社会负担和医生的工作负荷而最终使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角膜保护剂与平衡盐溶液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眼表保护作用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50例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PMC组和BSS组,每组25眼,所有术眼均接受非接触广角镜下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根据分组不同分别滴加质量分数2%HPMC和BSS保持眼表湿润。记录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间、2%HPMC或BSS应用次数和术前及术毕角膜上皮水肿分级。术后共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 d、10 d和1个月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结果:HPMC组平均点眼(5.00±1.56)次,明显少于BSS组的(50.56±17.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71, P<0.01)。术毕HPMC组角膜水肿评分为1.0(1.0,1.0)分,低于BSS组的2.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09, P<0.01)。各组内术后1 d、3 d、10 d、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MC组: χ2=36.040, P<0.01;BSS组: χ2=50.892, P<0.01),术后1、3、10 d时HPMC组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 d、3 d、10 d、1个月HPMC组术眼BUT值分别为(6.15±2.20)、(6.95±2.46)、(6.16±2.11)和(5.81±2.92)s,BSS组分别为(3.89±1.87)、(5.32±2.59)、(5.01±2.12)和(4.97±2.10)s,术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间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5.240, P<0.05; F时间=2.846, P<0.05)。BSS组术前SⅠt值为(12.24±5.55)mm,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的(9.96±4.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63, P=0.001);BSS组术后OSDI评分为(51.00±1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9±1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1, P<0.05)。 结论:与BSS相比,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采用2%HPMC对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更佳,并且可减少术中使用频率、缩短PDR术眼术后眼表组织的修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玻璃体切割手术完毕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DR合并VH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依据随机表随机分组原则将患眼分为手术完毕注药组(注药组)和对照组,均为25例25只眼。所有患眼后极部未见增生性改变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97, P=0.030 );性别构成比( χ2=0.330 )、糖尿病病程( t=-1.144)、logMAR BCVA ( t=-0.148 )、晶状体状态( χ2=0.397 )、是否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眼数( χ2=1.3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64、0.258、0.883、0.529、0.248 )。所有患眼均接受27G PPV治疗。注药组患眼于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 )。手术后1周,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BCVA、VH复发情况、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和病情进展情况。 结果: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对照组患眼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80、-4.840、-4.892、-5.439, P<0.001 )。手术后3、6个月,注药组患眼VH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030、4.153, P=0.192、0.103 )。手术后1周,1、3、6个月,注药组患眼CR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2、-2.638、-3.613、-3.037 , P=0.012、0.010、0.001、0.004、0.005 )。手术后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手术完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PDR可有效降低PPV后VH复发,改善BCVA;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填塞手术联合空气填充在难治性黄斑裂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查确诊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17例1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55.18±7.91)岁。所有患眼均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PRF填塞手术,手术完毕时行空气填充。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和1、3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以手术后3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眼BCVA、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以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等变化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17只眼中,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复发性黄斑裂孔分别为6、7、4只眼;裂孔直径(723.94±38.30)μm。手术后3个月,所有裂孔均闭合。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3个月患眼BCVA( t=4.458)、SVD( t=2.675)提高,CFT降低( t=6.329),FAZ减小( t=4.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均未见高眼压、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PRF填塞手术及空气填充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提高视网膜血流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O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为OT的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经过1~2个月的全身或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接受了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避开周边病灶区放置灌注管和吊顶灯,切除玻璃体及牵拉条索,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予激光光凝、气液交换、玻璃体腔填充空气或C3F8或硅油,部分联合晶状体摘除、环扎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检查、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计算术后随访期内葡萄膜炎复发率和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对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 t检验分析。 结果::27例患者中周边部肉芽肿型11眼,后极部肉芽肿型11眼,眼内炎型5眼。伴视网膜前膜(ERM)23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13眼,其中TRD合并ERM 11眼,单纯TRD 2眼。术后随访6~44(17.6±11.0)个月。术后早期低眼压4眼(15%),高眼压1眼(4%)。伴TRD的13眼中11眼经一次手术即实现解剖复位,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为85%;伴ERM的23眼中术后复发2眼(9%);术后视网膜脱离2眼(7%),术后并发白内障3眼(11%)。27眼中有4眼(15%)于术后1~5个月炎症复发,其中1眼经再次手术后炎症消退,另外3眼予全身及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2个月内炎症得到控制。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1.46±0.66、1.13±0.66,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09, P<0.001)。 结论::吊顶灯辅助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弓蛔虫病可有效控制葡萄膜炎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吊顶灯辅助的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后多使用硅油、C 3F 8或无菌空气作为填充眼内物。硅油和C 3F 8填充手术后患者需较长时间保持特殊体位,且易引发高眼压、继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 [1,2,3]。空气表面张力是硅油的30倍,顶压效果较好,具有视力恢复较快、无需二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4];但手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高,可能是裂孔周围玻璃体残留及空气在眼内顶压时间较短所致 [5]。吊顶灯多用于复杂PPV中辅助照明,国内有学者应用吊顶灯联合C 3F 8填充治疗上方RRD [6],但联合吊顶灯及空气填充治疗RRD则鲜见报道。为此,我们采用吊顶灯辅助微创PPV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一组RRD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界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填塞及空气填充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收治的较大直径IMH(裂孔直径>700 μm)患者15例(16眼)的相关病例信息,每例患者均行25G玻璃体切割+ILM填塞及空气填充术治疗。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散瞳眼底、裂隙灯显微镜、MP-3微视野计等检查,比较患者手术前后BCVA、黄斑裂孔直径、视物变形程度、黄斑区平均视网膜敏感度(MS)值、固视稳定性及固视位置的变化。采用配对 t检验、 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16眼黄斑裂孔均闭合(100%),无一眼视力下降,14眼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占87%),手术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8, P=0.001)。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均无并发症,均无视物变形加重,10眼视物变形较术前明显改善,4眼视物变形完全消失。术前中心固视者7眼,术后中心固视增加为14眼,术前固视稳定者5眼,术后固视稳定增加为12眼,手术前后固视位置及固视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00, P=0.029; χ2=9.863, P=0.016);术前MS为(13.7±2.8)dB,术后MS为(16.5±3.6)dB,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 t=16.072, P=0.003);术前固视稳定性较好的5眼术后矫正视力提高明显( r=0.518, P=0.040)。 结论::25G玻璃体切割+ILM填塞及空气填充术治疗IMH,能安全有效促进黄斑裂孔愈合,也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视功能,对于较大直径IMH来说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微创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初步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9例24只眼纳入研究。均3次及以上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75 μm。患眼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及黄斑视网膜下注射BSS治疗。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CMT、黄斑容积(MV)。以手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患眼BCVA、CMT及MV的变化情况。手术前后BCVA、CMT及MV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74±0.29、0.62±0.28、0.56±0.25、0.47±0.26、0.46±0.23;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828, P=0.001)。手术后6个月,BCVA提高>0.3 logMAR单位16只眼(66.7%)。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1、3、6个月平均CMT分别为(554.58±102.86)、(338.17±58.09)、(299.42±52.66)、(275.75±41.24)、(270.96±38.33)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CM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4.867, P<0.001)。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1、3、6个月平均MV分别为(13.01±0.88)、(11.50±0.73)、(11.00±0.74)、(10.68±0.61)、(10.52±0.56)mm 3;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M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7.364, P<0.001)。手术后6个月,黄斑水肿复发5只眼(20.8%)。所有患眼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微创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下注射BSS可有效降低难治性DME患眼CMT、MV,提高患眼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