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 d,加重4 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4 d前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加重,左眼视力丧失,于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初压为51 cm H 2O(1 cm H 2O=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见异常。诊断为"颅内压增高"。予以甘露醇及甲强龙等治疗,患者头痛及左眼视力无缓解,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入院查体:体重指数32.5 kg/m 2。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左眼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双眼外眼及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其余神经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重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外层结构欠佳,视盘水肿,边界欠情。眼眶+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视神经鞘扩张、双侧眼球后壁扁平、部分空泡蝶鞍、小脑扁桃体稍下移(图2A~2C),提示颅内高压;TIWI增强示双侧视盘增强信号(图2D)。头颅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右侧横窦管径较左侧细,左侧横窦为优势侧,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图2E)。2021年9月10日,腰椎穿刺测得脑脊液初压为50 cm H 2O,末压为36 cm H 2O。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胞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生物化学、感染系列、凝血系列、结核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风湿系列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及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诊断:(1)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FIIH);(2)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颅底重建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及分层颅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7例Pit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依据术中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分为术中无脑脊液漏组(198例)和术中脑脊液漏组(39例),并依据脑脊液漏Kelly分级标准(术中无脑脊液漏组均为0级,术中脑脊液漏组为1~3级)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结果:237例患者中,198例术中无脑脊液漏发生,39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其中Kelly分级0级198例,1级27例,2级9例,3级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底重建。术后2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无一例新发脑脊液漏。23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3~12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质地、手术次数及肿瘤切除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 OR=1.24,95% CI:1.13~1.36)、肿瘤部位( OR=0.17,95% CI:0.04~0.80)、肿瘤质地( OR=15.38,95% CI:4.61~51.28)、手术次数( OR=14.76,95% CI:2.44~89.19)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PitNET最大径较大且质韧、二次手术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风险更高,而肿瘤位于鞍上是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保护因素,依据脑脊液漏分级标准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脑膜炎为表现的垂体脓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垂体脓肿是一种罕见的鞍区内感染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困难。本例患者病史长达5年,早期以头痛、月经紊乱为主要症状,后期以脑膜炎为主要表现。内科保守抗感染治疗后病灶有缩小,但停药后病情迅速反复,最后经蝶窦微创手术证实为垂体脓肿,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发热及头痛,目前口服垂体激素替代治疗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鞍下区胶样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胶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颅内占位病变。本文报道1例鞍下区胶样囊肿,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影像学表现为斜坡及左前方占位伴局部骨质受累破坏。该患者术前被误诊为皮样囊肿而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证实为胶样囊肿,术后经常规对症治疗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的11例鞍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8岁(范围:23~75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头晕4例,性欲减退1例,意识障碍1例,视力障碍7例和混合性垂体功能障碍5例。患者术前MRI图像均可见鞍窝扩大,MRI增强图像显示鞍内蛛网膜囊肿囊壁未见强化,CT图像可见鞍底受压变薄。9例患者囊肿向鞍上扩展,鞍隔受压呈“弓形”,7例囊肿向上压迫视交叉。患者均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开囊肿壁,充分引流并填塞肌肉。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垂体内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鞍区MRI图像可见囊肿明显减小或消失。发生颅内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2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5例;垂体内分泌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者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0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囊肿部分复发,因未出现新发症状,予继续随访,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是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可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血管造影分析无搏动性耳鸣人群乙状窦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分析无搏动性耳鸣(PT)人群乙状窦憩室(S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头颈部CT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单侧SSD受检者,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76(61±10)岁;左侧15例,右侧27例。按照1∶2比例纳入性别、年龄、侧别匹配的84例无SSD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9~84(61±12)岁。分别评估乙状窦周骨壁裂缺、静脉回流优势、横窦狭窄、颈静脉球窝高位、粗大导静脉、乳突气化程度(Ⅰ~Ⅳ级)、空蝶鞍情况。比较以上因素组间发生率差异并分析SSD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SSD组与对照组中,乙状窦周骨壁裂缺[66.7%(28/42)比19.0%(16/84)]、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26.2%(11/42)比4.8%(4/84)]、空蝶鞍[19.0%(8/42)比7.1%(6/84)]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SD组乳突气化程度整体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乙状窦周骨壁裂缺( P<0.01, OR=6.794,95 %CI:2.530~18.245),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 P=0.001, OR=13.293,95 %CI:2.841~62.194),乳突区气化程度( P<0.01, OR=0.289,95 %CI:0.156~0.536)与SSD形成独立相关。 结论:同侧静脉回流优势并横窦狭窄、乙状窦周骨壁裂缺、乳突区气化不良可能是SSD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垂体柄增粗为特征的精原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精原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生殖细胞系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脑部的松果体或垂体等部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于2020年6月收治1例颅内精原细胞瘤伴脊柱转移的2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及视力下降,头颅增强MRI提示垂体柄增粗.在多学科综合会诊后接受经鼻蝶鞍区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精原细胞瘤,术后规律放射治疗.1年后患者的肿瘤复发并转移,再次行胸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继续化学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和视力障碍得到改善,但持续全垂体功能减退,需长期激素替代.颅内精原细胞瘤的早期诊断颇具挑战性,且易发生转移,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高度敏感,早期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鞍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星形细胞瘤,发生在鞍区的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临床罕见,检索国内外文献目前仅见个案报道。本文报道1例鞍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影像学表现为垂体柄区占位性病变并压迫视交叉,术前被误诊为颅咽管瘤。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行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经常规对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且末次随访影像学上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55岁。主诉头痛8个月加重2周,于2022年3月21日17:35收入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风湿病”30余年,不规律口服糖皮质激素。于本次住院前8个月(2021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全头搏动性胀痛,较剧烈,伴有头晕、呕吐、视物旋转、视物模糊与闪光感,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8.0 ℃,于当地针灸及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好转,仍遗留较轻头痛。2021年11月20日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提示:垂体体积增大,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异常。垂体MRI平扫:垂体囊性良性占位,考虑Rathke囊肿。当地发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结果不详)、低血钾(最低2.65 mmol/L)和低血钠(最低105.9 mmol/L),给“优甲乐”纠正电解质紊乱(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头痛加重,性质同前,伴呕吐、发热,体温最高38.0 ℃,自行口服“布洛芬”后体温下降至37.3 ℃。于当地对症治疗。入院查体:神清语利,精神差,双颞侧视野缩小。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2022年1月2日查垂体MRI增强:垂体囊性变,周边环形强化。2022年3月10日头CT平扫:头颅CT垂体囊性病变。经会诊转入院,入院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脓肿?垂体功能减低症。经术前准备于2022年3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经鼻蝶内镜手术。术中发现:鞍底薄弱并有膜性不规则突起凸向蝶窦腔,局部质地软缺乏鞍底骨质,表面覆盖黏膜。试用穿刺针经过该薄弱区向垂体方向穿刺,抽吸出淡黄绿色脓性液约2.5 mL。拔除穿刺针并保留标本准备送检。刮除蝶窦黏膜,鞍底前下部骨质约1 cm区域骨质不完整,鞍底光滑包膜凸向蝶窦腔。碘伏冲洗、浸泡消毒,并依次用过氧化氢、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区无活动出血。切开鞍底硬脑膜,切口约0.8 cm长,见内为黄色脓苔及红黄间杂炎性组织。用取瘤钳切取脓苔样组织及炎性组织标本,质地脆,标本准备送病理。并用吸引器吸除蝶安内视野下脓苔,清理炎性腐败组织,周边显露出粉红色垂体组织,鞍内脓性组织内镜下刮除完全。用稀碘伏液冲洗、浸泡消毒脓腔及术区,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冲洗液清。未见明显脑脊液外溢,清理术区,创面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结束手术。术后CT:垂体囊性占位消失。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抗感染;(2)激素替代: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片口服;(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轻度嗅觉减退,无脑脊液鼻漏,无视力视野障碍,未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脓腔壁组织病理提示垂体组织并炎细胞浸润,脓液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患者头痛及发热消失,电解质紊乱纠正,垂体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垂体MRI显示术后改变,垂体脓腔消失,对比剂增强提示垂体均匀强化。患者血常规、激素水平及电解质水平及变化趋势见表1, 2, 3,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鞍区血管母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散发性鞍区血管母细胞瘤,该病目前在国内外均罕见报道。患者女,因月经不规律并泌乳1年余,停经3个月就诊,CT和MR检查示鞍区占位,术前被误诊为垂体瘤,行经鼻内镜蝶窦开放垂体瘤切除术,术中因大出血被迫停止手术。本文通过介绍1例鞍区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为广大放射科和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一个宝贵的经验,为术前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一个思路,对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