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致盲眼病.根据是否存在视盘水肿,ION可分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和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ION),其中AION更为常见(90%);根据是否患有血管炎,又可分为非动脉炎性ION和动脉炎性ION.几种类型ION的临床表现相似,但致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却明显不同,动脉炎性ION可快速致盲、致残甚至致死.所以,对于ION,需早期识别是否伴有动脉炎,确定皮质类固醇药物使用的必要性.识别并尽可能控制ION潜在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对于防止患眼复发和对侧眼发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就几种类型ION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和管理做一综述,以期降低此类疾病的漏诊误治,改善其总体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急性期NAION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盘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0.1的35只眼同时行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小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全自动视野计行静态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OCT仪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口服治疗。激素治疗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60 mg/d(不论体重);2周后每5天减少5 mg,减量至40 mg后维持至视盘水肿消退;其后快速减量至停药。治疗后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变化。两组患眼间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患眼治疗前后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秩方差分析。 结果:40例40只眼中,激素治疗组21例21只眼,对照组19例19只眼;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伴随全身危险因素、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6个月,激素治疗组、对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26±0.32、0.26±0.34和0.28±0.30、0.25±0.32;视野MD值分别为(-15.52±6.87)、(-15.55±6.04)dB和(-14.82±7.48)、(-15.18±6.40)dB;pRNFL厚度分别为(70.38±10.22)、(73.79±11.82)μm和(65.67±10.07)、(69.26±10.85)μm。两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logMAR BCVA ( Z=-0.014、-0.315, P=1.000、0.768)、视野MD值( Z=-0.041、-0.068, P=0.979、0.957)、pRNFL厚度(Z=-0.965、-1.112, P=0.347、0.2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NAION,在6个月随访时间内患眼视功能及形态学预后未能获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 d,加重4 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4 d前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加重,左眼视力丧失,于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初压为51 cm H 2O(1 cm H 2O=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见异常。诊断为"颅内压增高"。予以甘露醇及甲强龙等治疗,患者头痛及左眼视力无缓解,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入院查体:体重指数32.5 kg/m 2。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左眼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双眼外眼及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其余神经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重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外层结构欠佳,视盘水肿,边界欠情。眼眶+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视神经鞘扩张、双侧眼球后壁扁平、部分空泡蝶鞍、小脑扁桃体稍下移(图2A~2C),提示颅内高压;TIWI增强示双侧视盘增强信号(图2D)。头颅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右侧横窦管径较左侧细,左侧横窦为优势侧,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图2E)。2021年9月10日,腰椎穿刺测得脑脊液初压为50 cm H 2O,末压为36 cm H 2O。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胞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生物化学、感染系列、凝血系列、结核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风湿系列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及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诊断:(1)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FIIH);(2)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方法: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2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20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9例;均为双眼发病。年龄17~49岁,中位年龄26岁。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0~2 d;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的时间为1~14 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就诊期间行血清D-二聚体检查3例。BCVA中位数0.4;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眼中,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5例10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3例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4只眼。观察分析患眼眼底影像特征。结果:患眼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AMN、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PAMM)、PLR、棉绒斑、视网膜出血点、视盘水肿、黄斑水肿等。AMN 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或旁中心凹黄白色"楔形"病灶,其中合并血管弓旁棉绒斑和PAMM 2只眼;IR检查,AMN呈黄斑区中心凹或中心凹旁"楔形"或不规则弱反射;OCT检查,见外核层、外丛状层强反射。PAMM的OCT表现为带状内核层强反射,棉绒斑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呈丘性隆起的均匀致密强反射。PLR 6只眼,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可见Purtscher斑;OCT检查,与Purtscher斑对应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增厚和反射增强。其中,合并AMN 4只眼;合并PAMM、黄斑水肿1只眼。CRVO 4只眼中,可见玻璃体细胞、视盘水肿以及视网膜"火焰状"、点状出血和不典型棉绒斑2只眼。结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表现多样;累及视网膜多层结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微血管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误诊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例。患者男,64岁,因“左眼胀痛、视力下降6 d”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就诊,初诊眼底检查发现左眼鼻侧视盘边界模糊,眼B超示视盘鼻侧筋膜囊水肿,疑诊为左眼后巩膜炎。2 d后上述症状加重伴上睑下垂及眼球突出,眼球基本固定不动,进一步完善眼科检查及眼眶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少见的左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确诊后及时治疗,左眼眶蜂窝织炎得以控制,但视力无明显提高。因此,针对初发表现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患者,应当高度警惕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发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免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常见的中老年急性视神经病变,以视盘水肿伴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目前NAION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全身疾病及其他危险因素、减轻视盘水肿、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近年来,玻璃体腔药物注射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应用于NAION治疗,其能使药物快速到达眼内靶组织,并维持较高浓度,增加疗效的同时不引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本文主要对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曲安奈德、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NAIO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22年1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疾病患者16例3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26.69±9.88)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14、2例。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63±0.89)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FP)、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2例4只眼。患眼中,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20只眼,其中合并棉绒斑6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10只眼。BCVA 0.1~1.0。眼前节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观察分析患眼FP、IR、OCT影像特征。结果:AMN 20只眼中,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微褐色病灶14只眼;FP检查未见明显异常6只眼;IR检查,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或旁中心区不规则"地图状"弱反射;OCT检查,患眼均可见外核层中强反射伴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不连续;行FFA检查的2只眼,未见明显异常荧光。PLR 10只眼,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可见棉绒斑、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大致正常,其中可见Purtscher斑5只眼、黄斑水肿4只眼;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间强反射信号,神经上皮层间水肿6只眼;行FFA检查的2只眼,视网膜静脉管壁荧光素渗漏,后极部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前小动脉闭塞呈斑片状弱荧光,下方出血遮蔽荧光。结论:COVID-19相关AMN的IR可显示病灶的轮廓,OCT显示病灶在外层视网膜;COVID-19相关PLR的FP显示病变通常在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OCT显示神经上皮层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匍行性脉络膜炎不同亚型眼底病灶演变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及"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的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与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例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的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的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的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的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的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的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的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的好发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POEMS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1例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POEMS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的患者。患者为55岁女性,1年前发现血糖升高,4个月前出现下肢麻凉、刺痛等,近1个月步态不稳,病程中有反复脑梗死。入院检查发现有皮肤改变,水肿,脾大、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等系统性表现,同时合并视盘水肿、M蛋白血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增高、淋巴结活检支持Castleman病等,诊断为POEMS综合征,予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