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共收治6例肘关节周围和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66岁,平均31岁。均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予以修复。术前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血管进行定位,根据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选定的穿支血管为蒂,以穿支穿出点为旋转点,设计、切取螺旋桨皮瓣。将皮瓣旋转一定角度后转移至受区,大桨用于修复缺损,小桨用于辅助关闭供区。剩余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应用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应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或吲哚菁绿SPY荧光成像系统评估即刻皮瓣血运情况。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6例患者缺损面积6.0 cm × 3.0 cm~10.0 cm × 7.0 cm,皮瓣面积为6.0 cm × 3.5 cm~20.0 cm × 8.0 cm,穿支血管蒂长度2.5~5.0 cm,平均3.6 cm,均为肌间隔穿支。皮瓣旋转100° 1例,180° 5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应用皮片移植修复供区缺损1例。术后5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伤口感染,清创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4年,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肘关节活动度良好,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中等大小的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对14例拟行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患者,术中使用止血带控制下再灌注增强的红外热成像方法(TRATIM)定位穿支血管,计算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并记录检测时间。与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CDU)定位穿支血管所需时间及敏感度、阳性预测值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1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例供区仅留1条线形瘢痕,2例植皮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3个月,皮瓣的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未见明显臃肿。TRATIM和CDU定位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88.0%和92.0%,阳性预测值为93.6%和95.8%,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定位穿支用时TRATIM为(3.71±0.80)min,CDU为(16.21±4.97)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依靠止血带控制再灌注增强的TRATIM,术者能简单、快速、准确的定位腓动脉皮穿支血管,并可辅助设计更为精准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磁共振成像设备伪影的形成机制及故障案例解决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的静磁场伪影、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和卷褶伪影的形成机制,针对不同伪影故障和常见故障制定多种检修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分析伪影产生与主要因磁场强度异常、未优化序列和物理限度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平面回避序列激发技术降低静磁场伪影发生率,利用螺旋桨成像技术消除运动伪影,降低氢质子信号干扰减少运动伪影出现率,扩大扫描视野方式抑制卷褶伪影,从而获得良好的共振图像效果,以降低MRI出现伪影概率,提高医疗检测检测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眼表面线圈联合Propeller技术在眼部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26
MRI对软组织结构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不受屈光介质影响,在临床诊断眼部病变中,MRI 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眼部含有眼球及其附属的许多精细结构,解剖结构错综复杂,所以在常规使用头线圈进行眼球MRI检查存在一定不足[1].常规 3 .0TMR眼部扫描采用 8 通道相控阵线圈或16 通道相控阵线圈,虽然该线圈具有良好的均匀性,但是扫描范围、扫描视野相对较大.由于眼部组织结构细小复杂,建议使用眼部成像的专用针对性线圈,从而满足高分辨、视野小的成像要求[2].同时眼部MRI扫描存在眼球运动伪影常规序列难以抑制,给诊断带来一定影响,propeller 螺旋桨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运动伪影问题.本研究观察 Propeller螺旋桨技术在 8 通道 360 度全景眼表线圈眼部3.0TMR成像效果进行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腓动脉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回顾国内外文献,结合作者经验,总结和探讨腓动脉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特点、个体化设计方法和手术要点.该皮瓣综合了穿支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游离皮瓣各自的优点,在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CT血管成像获得腓动脉穿支体表定位、解剖形态等信息的前提下,通过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和游离移植2种方法,结合超薄皮瓣、皮肤筋膜瓣、嵌合皮瓣、组合皮瓣、多叶皮瓣等技术,可以自由、准确、高效地修复全身不同部位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共振成像-螺旋桨技术在消除踝关节运动伪影和改善图像质量方面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螺旋桨(MR-Propeller)技术在消除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运动伪影及改善图像质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85例在常规踝关节MRI检查中出现运动伪影的患者(其中80例在矢状位T2WI扫描出现伪影,83例在横断位PDWI扫描出现伪影),加用Propeller扫描.以显示踝关节各部分的清晰程度将所有图像质量分为四个等级.结果 85例踝关节常规序列扫描中出现运动伪影的患者中,矢状位T2WI序列及横断位PDWI序列的Ⅰ、Ⅱ、Ⅲ、Ⅳ级图像分别为0、37、34、9例及0、32、41、2例.用Propeller技术扫描后,矢状位T2WI及横断位PDWI序列的Ⅰ、Ⅱ、Ⅲ、Ⅳ级图像分别为55、18、5、2例及53、19、8、3例,Propeller技术使用前后,图像质量等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图像运动伪影消除较明显,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均显著增高,图像质量明显提高,能够更清晰显示关节病变.结论 Propeller技术对踝关节常规扫描中产生的运动伪影有明显的改善,可广泛用于踝关节MR检查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ROPELLER T1 FLAIR序列在头颅MR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T1 FLAIR结合PROPELLER技术在头颅MR增强检查中减少头颅运动伪影方面的应用.方法 对50例疑颅内病变的受检者分别使用T1 FLAIR序列和TI PROPELLER FLAIR序列进行头颅MR增强扫描,并由2名影像科医师对其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分析图像的运动伪影情况.结果 使用T1 PROPRLLER FLAIR序列扫描得到的图像比T1 FLAIR序列扫描得到的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c2=26.62,P<0.001).结论 使用T1 PROPELLER FLAIR序列可明显减少头颅MR检查过程中运动伪影的产生,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种磁共振去伪影技术在不同材料金属烤瓷冠成像中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比较金属烤瓷冠在2种磁共振去伪影技术MRI成像中的伪影大小,探讨螺旋桨成像(propeller)-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FSE T2WI)序列技术在降低金属伪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存在右下颌第一磨牙金属烤瓷冠且行MRI头颅检查的患者48例,根据金属基底的不同将金属烤瓷冠分为镍铬合金烤瓷冠、钴铬合金烤瓷冠、纯钛烤瓷冠.48例患者均采用MRI扫描仪进行FSE T2WI序列扫描和propeller-FSE T2WI序列扫描,比例2种序列下金属烤瓷冠的MRI伪影面积大小.结果 propeller-FSE T2WI序列下各金属烤瓷冠形成的伪影面积均小于FSE T2WI序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peller-FSE T2WI技术能有效降低金属烤瓷冠的金属伪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ROPELLER DUO DWI序列+常规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螺旋桨采集技术扩散加权成像(PROPELLER DUO DWI)+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直肠癌患者65例,均进行MRI及DWI扫描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比较常规MRI与常规MRI+DWI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结果 及准确率.结果 65例直肠癌患者常规MRI诊断T1~T2期33例,T3期22例,T4期10例.MRI+PROPELLER DUO DWI诊断T1~T2期37例,T3期21例,T4期7例.MRI+PROPELLER DUO DWI诊断总准确率为92.3%(60/65),高于MRI[80.0%(52/65,P<0.05)].结论 与MRI常规序列比较,PROPELLER DUODWI技术+常规MRI在直肠癌患者术前T分期诊断中准确率更高,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螺旋桨技术联合多序列在肛周脓肿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MRI中运用螺旋桨技术联合多序列对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肛周脓肿的患者49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9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9.6岁.采用3.0 T GE 750W MRI扫描仪,所扫序列均结合Propeller技术,行盆腔MRI检查.分析病灶在MRI分型、瘘管走行轨迹及内口的显示,并与病理诊断、肛门指检结果对照.结果 经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肛周皮下脓肿29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0例,骨盆直肠间脓肿5例,直肠后间隙脓肿4例,直肠黏膜下脓肿1例.与病理诊断对照,MRI检出率100%,准确度96%;手术发现低位脓肿39例,高位脓肿10例.MRI对于高位肛周脓肿及低位肛周脓肿瘘管内口的检出率皆高于直肠指检(66.7%vs 11.1%、63.4%vs39.0%),且对于低位肛周脓肿痿管内口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4%vs39.0%.P=0.021).扩散加权成像(DWI)脓肿壁呈等信号,增强后脓肿壁见强化;痿管呈等T1、稍长T2(抑脂)信号,增强后呈管条状强化,内口周围亦可见片状强化.结论 MRI检查较好地显示肛周脓肿、瘘管轨迹、瘘管内口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