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雷妥尤单抗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截至2019年12月的37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使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主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7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35例可进行疗效评估,总体缓解率(ORR)为68.6%,16 mg/kg剂量组的疗效优于800 mg固定剂量组[ORR:78.3%(18/23)比40.0%(4/10)]。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10/37);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淋巴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3级及以上的发生率分别为59.5%(22/37)和43.2%(16/37)];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肺部感染[37.8%(14/37)]。达雷妥尤单抗在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及2例透析患者中使用安全。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MM的总体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2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ASCT的64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64例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中位年龄54岁(37~69岁)。46例CE(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方案动员组及17例普乐沙福动员组采集CD34 +细胞中位数分别为7.50×10 6/kg[(1.15~24.73)×10 6/kg]、4.54×10 6/kg[(0.75~10.40)×10 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2, P=0.024)。64例患者均造血重建成功,其中白细胞、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1 d(8~13 d)、11 d(8~15 d)。患者预处理方案均采用大剂量美法仑,其中29例口服组白细胞及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分别为11 d(8~13 d)、11 d(8~15 d),35例静脉输注组分别为11 d(8~12 d)、11 d(8~15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移植前≥完全缓解(CR)率为48.4%(31/64),移植后3个月≥CR率为70.3%(4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5, P=0.012)。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2~67个月)。3年OS、PFS率分别为77.6%、54.9%;中位OS、PFS时间分别为67、52个月。中位住院时间为20 d(15~37 d)。无移植相关死亡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100.0%,64/64)、4级血小板减少(98.4%,63/64)、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96.9%,62/64)、粒细胞缺乏伴发热(40.6%,26/64)。 结论:ASCT对适合移植的MM患者有效,可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和缓解深度,延长患者PFS和OS时间,且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小板输注量对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连续三年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血制品在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民医院急诊科行VA-ECMO治疗的成人患者共83例。分析死亡组( n=37)和存活组( n=46)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计算阈值。 结果::血小板输注量( OR=2.506,95% CI:1.142~5.499, P=0.022)、非心肌炎性疾病( OR=6.881,95% CI:1.615~29.316, P=0.009)为成人VA-ECMO患者28 d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血小板输注量阈值为0.427 mL/(kg·d),可预测患者ECMO上机28 d病死率,敏感度为78.4%,特异性为69.6%(曲线下面积:0.735)。 结论:血小板输注量的增加与成人VA-ECMO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心肌炎患者行VA-ECMO治疗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rhTPO联合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持续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例诊断为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移植后未达血小析植入标准[血小板计数(Plt)连续7 d不低于20×10 9/L且脱离血小板输注],接受rhTPO 15 000 U,1次/d,皮下注射;艾曲泊帕50 mg,1次/d,口服。治疗有效为治疗后Plt≥20× 10 9/L且连续7 d脱离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为治疗后Plt<20×10 9/L或未能脱离血小板输注。分析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效果;评价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的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 结果:20例患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FPR)10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SFPR)10例。患者移植后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 M( Q1, Q3)]为79 d(50 d,89 d),治疗持续中位时间为19.5 d(15 d,30 d)。20例中13例(65.0%)治疗有效(其中PFPR 8例,SFPR 5例),7例(35.0%)治疗无效。治疗有效患者的治疗起效中位时间为10 d(7 d,19 d)。联合治疗期间,5例氨基转移酶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5倍以上或胆红素高于2倍正常值上限,无不良反应相关动脉栓塞、骨髓纤维化、原发病复发等。联合治疗前治疗有效组巨核细胞计数高于治疗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个(10个,20个)比2.5个(2个,4个); Z=-2.33, P=0.017];两组性别、基础疾病类型、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程度、供受者血型、预处理方案、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输注CD34 +细胞数量、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真菌或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1年OS率分别为100.0%和42.9%,两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年DFS率分别为92.3%和28.6%,两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结论:rhTPO联合小剂量艾曲泊帕治疗allo-HSCT后血小板持续减少具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致过敏性紫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98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氨溴索等治疗。治疗前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在参考值范围。因抗感染效果不佳,13 d后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为伏立康唑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7 d后改为伏立康唑、美罗培南及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利奈唑胺3 d后患者体温39.3 ℃,双手、双上肢、肩背部出现散在暗红色瘀点,部分呈片状瘀斑,按之无压痛且不褪色。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8.4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3.6 s,纤维蛋白原5.11 g/L,血浆D-二聚体4.27 mg/L。考虑为过敏性紫癜,可能与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有关。停用该药,换用替加环素,并给予抗过敏、补液和输注血浆等治疗,其他治疗不变。11 d后,患者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6.2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6 s,纤维蛋白原2.62 g/L,血浆D-二聚体2.48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其通过特异性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调节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促进血小板生成。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减少血小板输注、避免血液制品输注的不良反应。目前,全球已有5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获批进入临床应用,包括rhTPO、罗普司亭(Romiplostim)、艾曲泊帕(Eltrombopag)、海曲泊帕(Hetrombopag)、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及芦曲泊帕(Lusutrombopag)。深入了解此类药物的分子特征和机制特点,正确掌握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规避不良事件,对临床医师十分重要。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制定,旨在规范、指导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本共识将重点介绍已在我国上市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位肝移植患者输血因素与术后早期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患者输血因素(大量输血、输注储存血及无肝期输血)与术后早期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术且术中输血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的输血量分为大量输血组(M组,红细胞总输注量≥10 U)和非大量输血组(NM组),根据输注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分为新鲜血组(NS组)和储存血组(S组,红细胞储存时间>2周),根据无肝期是否输血分为无肝期输血组(T组)和非无肝期输血组(N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及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别分析输血因素与主要结局指标(术后肺部并发症、循环超负荷、急性肾损伤、腹腔感染、血栓形成)和次要结局指标(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任一时点体温≥38.5 ℃、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与术前的差值)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10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量输血与输注储存血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大量输血是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评分和无肝期时间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Child-Turcotte-Pugh评分是循环超负荷的危险因素,年龄和大量输血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P<0.0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术中输注储存血和无肝期输血是ICU滞留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大量输血、术中输注储存血和无肝期输血是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P<0.05),大量输血、术中输注储存血和无肝期输血与术后任一时点体温≥38.5 ℃无相关性( 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是否大量输血、是否输注储存血以及是否无肝期输血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与术前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量输血及输注储存血是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宫腔灌注自体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助孕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宫腔灌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助孕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在移植前48 h进行宫腔灌注自体PBMCs,移植日始结合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 200 IU,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9例患者在宫腔灌注自体PBMCs后,发现宫内膜厚度增加,其中6例宫内膜形态较前有改善;移植后7例患者临床妊娠,1例患者生化妊娠,1例患者未妊娠;7例临床妊娠中有1例患者为宫内外复合妊娠(已进行患侧输卵管妊娠手术),另有2例患者在妊娠第7~8周B超提示胚胎停育;9例患者中4例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有3例临床妊娠。目前本组患者中2例已活产,另3例正常持续妊娠中,9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结论:宫腔灌注人自体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有益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提高,可改善部分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助孕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益肾生血汤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益肾生血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6月-2020年3月北京市隆福医院血液科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肾生血汤。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评分,观察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治疗期间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注射次数及输血量,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Ⅳ度骨髓抑制出现时间[(5.07±0.87)d比(3.83±1.15)d, t=4.695]晚于对照组( P<0.01)、持续时间[(7.20±0.76)d比(10.03±1.30)d, t=10.305]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重组人G-CSF注射次数[(7.2±0.8)次比(10.0±1.3)次, t=10.305]少于对照组( P<0.01),红细胞悬液[红细胞(2.5±1.5)U比(4.7±1.5)U, t=7.749]及血小板[(1.70±0.54)U比(3.13±0.86)U, t=5.879]输注量少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1、2周症状、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8.208、15.129, P值均<0.01);观察组化疗后感染、出血、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χ2值分别为7.500、10.000、4.286, P值均<0.01)。 结论:益肾生血汤有助于延缓骨髓抑制的发生时间,可促进骨髓抑制的恢复,减少骨髓抑制期的不良反应,提高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