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泊酚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环泊酚在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应用MECT治疗的重度抑郁症患者60例,年龄范围18~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身体质量指数(BMI)为18~30 kg/m 2,病程3个月至5年。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环泊酚+琥珀酰胆碱麻醉)和对照组(丙泊酚+琥珀酰胆碱麻醉)。比较两组入室麻醉前(T 0)、麻醉后(T 1)、电抽搐即刻(T 2)、电抽搐结束后(T 3)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 2)等。记录两组的呼吸恢复时间(静脉注射完琥珀酰胆碱至自主呼吸开始恢复的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静注完环泊酚/丙泊酚至意识开始恢复的时间)、麻醉药物追加情况、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相比,两组T 1时MAP均降低,T 2、T 3时MAP均升高,T 1、T 2、T 3与T 0时相比MA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 0:(84.11±8.69)mmHg(1 mmHg=0.133 kPa),T 1:(78.18±8.39)mmHg,T 2:(99.28±12.42)mmHg,T 3:(87.31±8.66)mmHg;对照组T 0:(86.33±10.99)mmHg,T 1:(75.93±9.51)mmHg,T 2:(100±13.3)mmHg,T 3:(93.47±12.27)mmHg,均 P < 0.05]。HR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观察组T 0到T 1时的MAP波动小于对照组同时段的波动,而T 2到T 3波动差对照组小于观察组。观察组的意识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8.76±0.59)min,对照组:(9.4±0.64)min; t=-4.07, P < 0.05)。观察组注射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0,对照组:30.00%(9/30)](χ2=8.36, P < 0.05),两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头痛、低血压、分泌物增多、术后恶心呕吐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环泊酚用于MECT治疗时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注射痛轻微,苏醒较丙泊酚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椎管内麻醉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对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椎管内麻醉患者术中脑氧饱和度对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0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岁以上ASA Ⅰ~Ⅲ级椎管内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64例,随机分为脑氧饱和度(rSO 2)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每组32例。干预组于术中采取如唤醒等干预措施,使rSO 2值维持在基础值的89%以上,绝对值在50以上;非干预组在术中仅监测脑氧饱和度而不予干预。于术后1和4 d采用ISPOCD推荐的复合Z分法评估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结果:干预组术中rSO 2下降均未超过11%,非干预组有26例下降,其中10例下降超过11%( P<0.05)。术后1和4 d,干预组POCD发生率均低于非干预组( P<0.05)。 结论:围术期对rSO 2进行适时适度干预可以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红外光谱在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中的运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红外光谱(NIRS)是一种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可以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间接反映脑血流灌注的自动调节功能及脑激活水平。NIRS在神经危重症监护与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已取得广泛应用。我们回顾了NIR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认知障碍评估领域的应用进展,讨论了该技术与目前常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劣对比。未来NIRS有望在认知障碍的评估中取得更广泛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导心电图与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在高危新生儿生后早期心率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应用3-导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 ECG)与脉搏血氧饱和度仪(pulse oximetry, POX)测量新生儿生后早期心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经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中胎龄≥37周、出生体重>1 500 g、经快速评估不需要复苏的高危新生儿共42例为研究对象。新生儿擦干后立即同时连接POX和3-导ECG,之后持续监测生后10 min内心率情况。所有操作过程及数据监测均由摄像机记录,研究完成后由专人分析视频资料。比较2种方法连接设备所用时间、获得可靠心率的时间、连接设备至获得可靠心率总时间、出生至获得可靠心率总时间、生后5 min内经设备获得可靠心率的新生儿比例以及2种设备同时测得可靠心率读数的一致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配对样本 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组内相关系数检验和Bland-Altman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连接POX与3-导ECG所用中位时间分别为13.0 s(10.0~17.0 s)与23.0 s(18.0~28.3 s);POX与3-导ECG获得可靠心率的中位时间分别为79.5 s(56.2~128.0 s)与11.0 s(10.0~13.3 s),自连接设备至获得可靠心率总时间分别为92.0 s(71.3~139.0 s)与35.0 s(30.0~39.5 s),新生儿出生至获得可靠心率的总时间分别为110.5 s(85.8~153.5 s)与52.0 s(45.0~66.3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5.050、-5.646、-5.579和-5.579, P值均<0.001)。生后1 min内POX与3-导ECG检测到可靠心率的新生儿比例分别为2.4%(1/42)与69.1%(29/42)。生后60 s、90 s、120 s和150 s时3-导ECG检测到可靠心率的新生儿比例均高于POX( P值均<0.001),生后5 min内其他时间点3-导ECG检测到可靠心率的新生儿比例亦高于POX,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生后10 min内3-导ECG与POX测得心率数值中位数分别为161次/min(147~175次/min)和160次/min(146~176次/min),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66( P<0.001)。2种方法检测心率平均差为0.56次/min,95% CI为-4.3~5.4次/min,组内相关系数为0.961,一致性良好。 结论:3-导ECG在生后1 min内即可准确评估高危新生儿心率,远早于POX,复苏时可考虑应用3-导ECG持续监测新生儿心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ROX指数预测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ARDS预后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ROX指数[血氧饱和度(SpO 2)/氧浓度(FiO 2)/呼吸频率(RR)]、ROX-心率(HR)指数(ROX指数/心率×100)、mROX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 2)/FiO 2/RR]、mROX-HR指数(mROX指数/心率×100)预测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采用HFNC治疗的ARDS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HFNC治疗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成功组65例、失败组35例。观察两组HFNC治疗2 h、12 h、24 h后ROX指数、ROX-HR指数、mROX指数、mROX-HR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ROX指数、ROX-HR指数、mROX指数、mROX-HR指数在2 h、12 h、24 h预测HFNC治疗成败的价值,并求得截断值。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基础疾病及肺内病因占比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成功组与失败组基线HR、RR、FiO 2、SpO 2、二氧化碳分压(PaCO 2)、PaO 2、pH、乳酸、氧合指数、ROX指数、mROX指数、ROX-HR指数、mROX-HR指数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成功组HFNC治疗2 h、12 h、24 h后ROX指数(6.86±1.09、6.31±1.61、8.24±2.29)均明显高于失败组(6.36±0.67、5.65±1.44、5.41±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97、4.04、49.40,均 P < 0.05);成功组HFNC治疗2 h、12 h、24 h后mROX指数(5.94±1.28、5.74±1.23、8.51±2.64)均明显高于失败组(5.26±0.74、4.80±0.97、4.81±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23、15.38、61.79,均 P < 0.05);成功组HFNC治疗2 h、12 h、24 h后ROX-HR指数(6.53±1.32、6.85±1.44、7.57±1.47)均明显高于失败组(5.79±1.04、5.87±1.03、5.57±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28、12.61、58.34,均 P < 0.05);成功组HFNC治疗2 h、12 h、24 h后mROX-HR指数(6.11±1.30、6.86±1.13、7.79±1.79)均明显高于失败组(5.20±1.06、5.66±1.46、4.92±0.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60、20.87、78.56,均 P < 0.05)。ROC曲线示治疗2 h后ROX指数、mROX指数、ROX-HR指数、mROX-HR指数预测HFNC成败的最佳阈值分别为6.56、6.02、6.24、5.25,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3、0.66、0.68、0.72,敏感度分别为55.4%、47.7%、56.9%、76.9%,特异度分别为71.4%、91.4%、77.1%、62.9%;12 h时最佳阈值分别为6.09、5.53、6.52、5.99,AUC值分别为0.62、0.70、0.67、0.80,敏感度分别为55.4%、53.8%、61.5%、80.0%,特异度分别为74.3%、77.1%、71.4%、74.3%;治疗24 h后最佳阈值分别为6.23、6.4、5.99、6.22,AUC值分别为0.88、0.90、0.91、0.93,敏感度分别为81.5%、80.0%、87.7%、83.1%,特异度分别为91.4%、94.3%、80.0%、91.4%。 结论:采用ROX指数、mROX指数、ROX-HR指数、mROX-HR指数可对ARDS患者预后进行预测,且随治疗时间延长预测价值越高,但治疗早期mROX-HR指数优势明显,可作为早期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夜间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预测及分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夜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监测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预测和分类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睡眠中心的580例打鼾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18例,女162例,年龄13~85(49±1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为0~101.4(43.06±27.47)次/h。其中,非OSAHS组(AHI<5次/h)52例,轻度OSAHS组(5次/h
30次/h)361例。从SpO 2信号中提取13个指标,与AHI做相关性分析后,最终筛选11个与AHI相关的SpO 2指标(3%氧减饱和度回升指数,SpO 2低于90%曲线下面积,最低SpO 2平均值,最低SpO 2,平均SpO 2,SpO 2分别低于95%、90%、85%、80%、75%、70%的时间百分比),加入3个人口学指标[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作为全部特征。分别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多分类方法,进行AHI预测和OSAHS严重程度分类。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 结果:对MLR方法和BPNN多分类方法进行评价。MLR方法获得了较高预测性能,其模型拟合优度 r2=0.848( P<0.05),预测相关系数 r=0.901( P<0.05)。BPNN多分类方法分类结果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率均在90%左右,敏感度和阳性预测率也较高,其中非OSAHS组分类敏感度为88.46%±4.50%,重度OSAHS组分类的敏感度为94.74%±0.76%。 结论:基于夜间SpO 2监测仪记录的信号,利用MLR模型进行AHI预测以及利用BPNN模型进行多分类的方法,可能对OSAHS有较高的预测和分类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调式阻鼾器改善OSAS患者脑部供氧和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可调式阻鼾器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脑部供氧和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效果。方法:选择惠东县人民医院2018年1-9月就诊的OSAS患者34例为OSAS组,同期在该医院体检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4例为对照组。通过多导睡眠图测量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评分;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脑血流速度;通过静脉闭塞体积描记法测量前臂血流量;通过心电图获得心率;通过脉搏血氧测定法获得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通过自动血压计获得血压;检测OSAS患者外周和脑血流动力学;使用多导睡眠仪检测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情况;用头颅定位X线摄影机摄取头颅侧位片用于矫正测量结果。 结果:OSAS组性别和年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OSAS组体质量指数、AHI和SaO 2低于90%的时间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并且最小SaO 2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OSAS组的心率[(76.27±9.34)次/min]和前臂血流量[(7.24±3.13)mL·100 mL -1·min -1]均高于对照组[(65.42±6.38)次/min、(4.11±1.25)mL·100 mL -1·min -1],而阻鼾器治疗能够降低OSA组患者心率[(66.17±4.53)次/min]和前臂血流量[(4.54±3.26)mL·100 mL -1·min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66、0.85,均 P < 0.05);OSAS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组织血氧饱和度(StO 2)和总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阻鼾器治疗组较OSAS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33、13.57、14.22,均 P < 0.05);阻鼾器治疗组的打鼾数和睡眠惊醒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3.14、12.36 ,均 P < 0.05);在腭咽径、舌咽径、喉咽径的检测上,阻鼾器治疗组较OSAS组数据明显上升,阻鼾器治疗组数据几乎接近健康人标准,治疗效果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46、15.13、12.58,均 P < 0.05)。 结论:可调式阻鼾器能够改善OSAS患者脑部供氧与慢性脑供血不足,治疗轻度/中度OSAS的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脉搏血氧饱和度分布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的分布,为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NCHD)筛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基于国家NCHD筛查项目数据库,描述0~100 m、600~700 m、900~1 100 m、1 400~1 600 m、1 900~2 100 m和2 200~2 500 m海拔地区26 766名新生儿SpO 2的分布,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SpO 2的差异。 结果:0~100 m、600~700 m、900~1 100 m、1 400~1 600 m、1 900~2 100 m和2 200~2 500 m海拔地区新生儿右手的SpO 2分别为97.7%±1.4%、97.1%±1.1%、96.1%±1.3%、96.0%±1.7%、95.9%±1.7%和95.5%±2.4%,任意一足的均SpO 2分别为97.7%±1.4%、96.9%±1.1%、96.3%±1.4%、96.0%±1.7%、95.6%±1.8%和95.2%±2.7%。不同海拔地区间新生儿的平均SpO 2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手: F=1 248.35, P<0.001;任意一足: F= 1 280.45, P<0.00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新生儿右手和任意一足的SpO 2呈线性降低趋势(均 P-trend<0.001)。 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新生儿SpO 2呈降低趋势,提示目前基于海平面地区SpO 2的NCHD筛查阈值范围可能不适用于更高海拔地区的新生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脉氧下降率与血压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脉氧下降率与血压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打鼾患者,对其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同步行整夜连续无创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监测。根据PSG结果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重度OSAS患者86例。将受试者按照门诊血压测量值分为高血压组(44例)及血压正常组(42例)。分析在呼吸暂停事件发生后,氧减事件中每秒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下降的百分比作为脉氧下降率。比较两组睡眠监测相关指标,使用多元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脉氧下降率与血压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结果:高血压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呼吸相关微觉醒指数(RERAs)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69.8±18.2)比(56.5±13.9)次/h;(40.5±17.4)比(30.2±14.6)次/h](均 P<0.01)。另外,高血压组低氧暴露较血压正常组更为严重,尤其是脉氧下降率[(0.45±0.14)%/s比(0.33±0.10)%/s, P<0.001]。回归方程显示在排除年龄、性别、颈围、腹围、吸烟、饮酒影响因素后,仅有脉氧下降率与OSAS患者日间、夜间血压水平存在相关性( β=0.473、0.478,均 P<0.01),相关性方程提示脉氧下降率与日间、夜间交感-副交感失衡有关( r=0.367、0.337,均 P<0.01)。 结论:重度OSAS患者的脉氧下降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而潜在的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氧定量法在视网膜疾病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网膜血氧定量法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新型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用于测量视网膜主要动、静脉的血氧饱和度并进行量化分析,反映视网膜血氧新陈代谢情况,从而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为医学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可作为生物标记物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眼科及脑部疾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