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 BBA)是一种常见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无分支部位的动脉瘤,其占颈内动脉动脉瘤的0.9%~6.5%,女性更常见 [1]。BBA瘤壁菲薄,有时仅有一层纤维组织外膜覆盖,血管内填塞治疗过程难度较大,易反复破裂出血。目前外科治疗比较棘手,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是处理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并且已有文献报道了BBA的血流导向治疗 [2]。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是由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引起的特征性肺间质积液改变,最常继发于脑干或下丘脑损伤 [3]。据我们所知,目前尚无BBA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合并NPE的报道。我们报道1例BBA破裂出血合并NPE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破裂血泡样动脉瘤:38例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收集术后即刻栓塞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的动脉瘤栓塞率、复发率以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38例BBA患者,男性17例(44.7%),女性21例(55.3%);年龄(54±9.3)岁(范围29~71岁);动脉瘤最大径(5.1±1.0) mm,瘤颈直径(4.9±0.7) mm。Raymond分级显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为71.1%,瘤颈残留率为18.4%,瘤体残留率为10.5%。围手术期发生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和2例术中动脉瘤出血。在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显示,31例(83.8%)动脉瘤完全消失,4例(10.8%)改善,2例(5.4%)再通。临床转归良好率(mRS评分≤2分)为81.1%,1例患者(2.6%)死亡,无一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BB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即刻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6例既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首次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至置入Tubridge的时间间隔为14 ~90 d。4例患者采用单纯Tubridge置入,另外2例填塞弹簧圈后再置入Tubridge。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临床随访5~36个月,无再出血。5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随访1~3个月,动脉瘤均完全消失。结论: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血泡样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串联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传统动脉瘤瘤体内填塞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不同于以往的动脉瘤瘤体内填塞,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方向以减少或减弱动脉瘤内的血流冲击,达到动脉瘤瘤体内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最终在FD表面和动脉瘤瘤颈处形成新生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与此同时,也实现了载瘤动脉的重建,并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 [1]。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传统血管内治疗后(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复发再通率为20%,而再治疗率为10% [2]。而与之相比,采用FD治疗后的颅内动脉瘤再通,目前却罕有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显微缝合技术在急诊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13例急诊行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泡样动脉瘤4例,载瘤动脉或瘤颈撕裂6例,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术中对血泡样动脉瘤和撕裂的动脉瘤采用缝合技术重塑载瘤动脉或瘤颈,对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行搭桥术,其中成功夹闭12例,1例术后再出血后死亡。1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0±3.7)个月(7~19个月),术后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血管狭窄。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Ⅴ~Ⅳ级)10例,恢复较差(Ⅲ级)2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泡样动脉瘤(BBA)常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后段的上壁、前壁,非分叉部位。BBA在临床上较少见。因BBA瘤壁菲薄,无论是选择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治疗,均极易在术中发生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对BBA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血泡样动脉瘤的病因学、病理学特点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密网支架联合覆膜支架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密网支架联合覆膜支架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进行治疗的4例颅内难治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及临床资料,男2例、女2例,年龄49~59岁,复发血泡样动脉瘤1例,大动脉瘤1例,巨大动脉瘤2例。手术中应用密网支架先跨越瘤颈植入载瘤动脉,然后于瘤颈口处、密网支架内再植入1枚覆膜支架。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实施,2例采用Pipeline+Willis支架,2例采用Tubridge+Willis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4例均显示良好的瘤颈口隔绝效果,大囊窄颈口的喷射征消失,动脉瘤未再显影。4例均获得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其中DSA随访3例,头颈联合CTA随访1例,动脉瘤均获得治愈。结论:密网支架联合覆膜支架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安全、有效,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的大囊、窄颈合并瘤颈口喷射征以及血泡样等难治动脉瘤病例值得尝试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破裂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例(17个责任动脉瘤和2个非责任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Ⅱ级者11例,Ⅲ级者6例。根据动脉瘤的发出位置对BBA进行分型,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硬脑膜包裹方式。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出院后5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术后疗效。结果:17例患者的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放置动脉瘤瘤夹时动脉瘤破裂7例,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CT检查显示,1例发生颞叶部分梗死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例发生患侧内囊膝部梗死导致对侧下肢轻瘫。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140个月(中位数为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GOSⅤ级者15例,2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者经康复训练后GOS为Ⅳ级;头颅CTA或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镜下自体硬脑膜包裹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破裂BBA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咽管瘤并发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并发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治疗的7例颅咽管瘤并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2例。复发颅咽管瘤4例,初发1例,无复发2例。3例为血泡样动脉瘤,在颅咽管瘤切除后,予以显微缝合血泡样动脉瘤。3例为颈内动脉梭型动脉瘤:1例先行颌内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动脉瘤孤立后,再予以切除颅咽管瘤;1例因肿瘤未复发仅行颌内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孤立动脉瘤;1例仅行颅咽管瘤切除,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予以观察。1例为大脑中动脉囊性动脉瘤,颅咽管瘤未复发,予以动脉瘤夹闭处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颅咽管瘤未复发,治疗动脉瘤未复发,观察动脉瘤稳定。结论:颅咽管瘤囊液的炎性刺激及手术本身是颅咽管瘤术后出现颅内动脉瘤的重要原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一次性完成颅咽管瘤的切除及颅内动脉瘤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血泡样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技术在血泡样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应用,总结初步经验.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血泡样脑动脉瘤68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分别按照ERAS和传统方案行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住院时间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ERAS组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对照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30 d的GOS和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将ERAS护理技术初步应用于血泡样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在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未来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对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