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膜动物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敌草快在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敌草快(diquat, DQ)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特点。方法:取42只Wistar雄性大鼠,通过一次性灌胃染毒给予大鼠DQ 115.5 mg/kg(每100 mg体质量给予DQ溶液体积1 mL),其中24只大鼠用于毒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每只在4个时间点采血,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5 min、10 min、25 min、40 min、1 h、2.5 h、5 h、8 h、10 h、11 h、12 h、13 h、16 h、24 h、34 h于眼眶内取血1 mL;18只Wistar大鼠用于组织分布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于吸收相(25 min)、平衡相(1 h)和消除相(1 d)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留取组织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血浆及组织中DQ浓度进行测定。采用DAS 3.2.8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毒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其毒代动力学参数,并观察DQ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特点。结果:毒代动力学研究发现,DQ达到血浆峰浓度的时间(time to 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T max)为(0.9±0.3)h,血浆峰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 C max)为(5 287.5±2 189.5)ng/mL。DQ在大鼠血液中的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 1/2)为(19.3±4.3)h,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 MRT)为(4.9±0.7)h,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 z/F)为(242.0±15.7)L/kg,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0-∞)为(13 024.5±3 305.7)mg/(h·L)。组织分布研究发现,DQ在大鼠体内分布广,几乎分布到各个器官,其中主要分布于小肠、胃和肾脏,而骨骼肌、脾脏和脑组织次之,心脏、肺脏、肝脏中仅有少量分布,且DQ在肺组织中无蓄积现象。 结论:DQ在体内吸收较快,给药后约1 h血浆浓度达峰值;DQ在体内分布广,几乎分布到各个器官,其中主要分布于小肠、胃和肾脏,而骨骼肌、脾脏和脑组织次之,心脏、肺脏、肝脏中仅有少量分布,且DQ在肺组织中无蓄积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敌草快的人体毒代动力学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敌草快(diquat,DQ)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点,并通过血浆中DQ浓度评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DQ的清除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急性口服DQ中毒患者,通过收集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8、12、18、24、30、36、42、48、60、72、96、120 h和每次HP前后的血浆,及入院即刻、入院后0~2 h、2~4 h、4~8 h、8~12 h、12~18 h、18~24 h、24~30 h、30~36 h、36~42 h、42~48 h、48~60 h、60~72 h、72~96 h、96~120 h患者的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样本中DQ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本研究纳入8例急性DQ中毒患者,由于服药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后血浆DQ浓度均未出现上升期,而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早期下降较快,呈对数形式,从口服DQ后可持续24~48 h,之后下降速度较慢。经HP治疗后,患者血浆毒物浓度明显下降,HP治疗前中毒患者血浆DQ浓度为40.0(22.5,219.5)ng/mL,HP治疗后患者血浆DQ浓度为27.40(9.45,101.95)ng/mL,下降(42.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08, P=0.001),但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浓度反弹上升。尿中DQ的排泄不以恒速进行,早期尿中DQ排泄速度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口服DQ后48~72 h基本排泄完全。 结论:DQ在体内可被快速消除,其中尿液是DQ主要排泄途径,口服DQ后48 h内排泄速度较高。HP可明显降低血浆DQ浓度,且早期HP的清除率较高,但在HP后短时间内血浆DQ浓度出现反弹上升,提示DQ在体内存在明显的再分布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黏菌素B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个体化用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黏菌素B是一种环肽类抗菌药物,治疗窗窄且存在严重的肾毒性。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出现,以及多重耐药、泛耐药等现象的增多,多黏菌素B的临床价值被重视,并成为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危重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影响多黏菌素B药代动力学过程。目前,相关指南和共识未推荐根据患者肾损伤程度调整给药剂量,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剂量选择缺乏依据,相关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各异。建议肾功能不全患者接受多黏菌素B治疗期间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根据其结果调整给药剂量,实现精准用药,以此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肾毒性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造瘘侧上肢肱动脉-指端微小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结合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Angio PLUS)评估血液透析患者造瘘侧上肢肱动脉-指端微小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因慢性肾衰竭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81例,同期纳入103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结合Angio PLUS观察2组上肢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尺侧及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血管解剖学结构,记录各段动脉内径、血流频谱波形、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舒张期平均速度(M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加速度(Slope)及血流容积(V-Flow)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分析。结果:造瘘上肢肱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血流频谱单相波占比高于健康上肢(χ2=60.106、8.316、11.916,P均<0.05),而尺侧及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单相波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瘘侧上肢各段动脉频谱波形均为单相波,而健康上肢由近段动脉(肱动脉)经中段动脉(尺动脉、桡动脉)至远段动脉(尺侧及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血流频谱单相波占比逐渐增高。与健康上肢动脉相比,造瘘侧上肢肱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内径增大,PSV、MDV、EDV及V-Flow增高,RI降低(P均<0.05);尺侧及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内径减小,MDV、EDV及V-Flow降低,RI增高(P均<0.05)。造瘘侧上肢肱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之间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均低于尺侧与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P均<0.05);造瘘侧上肢动脉内径、PSV及V-Flow与健康上肢动脉内径、PSV、RI、Slope及V-Flow自近段动脉(肱动脉)经中段动脉(尺动脉、桡动脉)至远段动脉(尺侧及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均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Angio PLUS技术可在观察肱、尺、桡动脉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检测指端微小动脉的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血液透析患者造瘘侧指端微小动脉RI高于肱、尺、桡动脉,其对血液透析患者造瘘侧肢体远端低灌注缺血现象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大黄素配伍黄芩素在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中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比较配伍黄芩素前后大黄素分别在正常大鼠和 2 型糖尿病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24 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 1 组、对照2 组、模型 1 组和模型2 组.对照 1 组、对照2 组饲养普通饲料;模型 1 组和模型2 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霉素建立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法处理血液样品,通过血液中总大黄素质量浓度表征大黄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通过比较正常和2 型糖尿病大鼠中大黄素及其配伍黄芩素前后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特征评价黄芩素对大黄素在2 型糖尿病大鼠中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大鼠和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与单独灌胃大黄素相比,大黄素与黄芩素配伍后的Cmax分别降低了 46.69%和 27.76%;与正常大鼠相比,在 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单独灌胃大黄素和配伍黄芩素后体内大黄素的AUC0-t分别增加了 154.46%和 84.57%,Cmax分别增加了 138.69%和 223.48%;单独灌胃大黄素时正常大鼠中存在多峰现象,但是在2 型糖尿病模型中多峰现象减弱或消失.结论 无论在正常大鼠还是2 型糖尿病大鼠中,大黄素配伍黄芩素后Cmax均降低,表明大黄素配伍黄芩素后可以降低大黄素的毒性;与正常大鼠相比,在2 型糖尿病大鼠中,大黄素单独给药或配伍黄芩素后药代动力学均显著改变,表明在疾病状态下,总大黄素的体内暴露量显著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fMRI血液动力学响应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及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近几年来研究大脑功能的主要手段,要探究fMRI数据与神经活动的关系,研究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模型是关键.由Cohen提出的gamma函数形式的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可以描述相应的响应现象,然而由于在实验数据拟合时未考虑参数间的耦合作用,导致得到的函数模型在求解精度和拟合效果上都并非最优.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利用参数敏感度分析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3参数gamma函数形式的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进行整体和全局的优化.首先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对该模型中的材料参数进行参数敏感度分析,得出参数敏感度相当的合理取值范围.将该取值范围作为初始搜索区间,结合遗传算法理论对各个参数进行全局最优搜索,结果即为考虑各个参数相互耦合变化的优化值.优化后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和预测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该结果较Cohen的模型在拟合效果和实验预测精度上有一定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VFM技术评价4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改良Morrow术后左室能量损耗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评价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行改良Morrow术后左心室能量损耗(EL)变化,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估由于血液黏滞度造成的能量耗散率的改变,并探讨其在评估手术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12月来我院行改良Morrow术的HOCM患者4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测量,并在VFM模式下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动态彩色多普勒图像,应用DSA-RS1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逐帧计算左室内EL.计算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充盈期4个时相的EL均值变化,结果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4例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增大,左室流出道压差、室间隔厚度、二尖瓣收缩期向前运动(SAM征)现象比例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在等容收缩期和充盈期,病例1和病例2的平均EL明显增加,病例4明显减低,病例3略微增加;在等容舒张期和射血期,病例1和病例2的平均EL明显增加,病例3和病例4则明显减低.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病例1、病例2术后的EL较术前明显增加,而病例3、病例4则明显降低.结论:HOCM患者经改良Morrow术后,即使在患者一般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都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也有患者出现EL增加的现象,EL可能成为一种精确定量评估心脏手术后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新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支架在弯曲血管中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在支架植入的血液动力学仿真中,模拟的血管通常是直的,弯曲血管则没有被考虑.为使仿真结果具有可靠性,仿真的模型应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目的:对弯曲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率进行研究,建立更接近人体实际情况的弯曲血管模型,解释临床上弯曲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率相对较高的现象.方法:利用Creo5建模软件建立了冠状动脉支架的三维实体模型.借助于Ansys18.0有限元仿真软件通过布尔运算建立了弯曲冠状动脉(30°,45°,60°)支架的血液流场模型(弯管-支架流场),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建立了相同支架下直冠状动脉和支架的血液流场模型(直管-支架流场).通过流体仿真研究,对比相应的低壁面剪应力区WSS,即WSS<0.5 Pa时所占比例大小和流阻大小R.结果与结论:①模型中无支架部位的壁面剪应力基本一致,均在0.5-1.0 Pa,且无论是在直管-支架流场模型还是在弯管-支架流场模型中,低WSS值都分布在支架筋的侧面区域;在弯管中,支架末端多出现了大面积的低WSS区域;②在直管-支架模型中,WSS<0.5 Pa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16.14%,在30°,45°,60°弯管-支架模型中,WSS<0.5 Pa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依次为25.21%,28.65%,26.63%,均大于直管内支架,即弯曲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率相对较高;③所有弯管-支架模型中WSS的分布基本一致,与曲率无关;④弯管-支架模型(30°,45°,60°)流阻均大于直管-支架模型[1.50,1.82,2.17,1.03 N?s2/(kg?m)];⑤结果表明,弯曲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率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血白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的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晶体液导致的液体过负荷已被证实为外科手术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将讨论心脏手术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的获益.心脏手术期间,大量补液、体外循环管道预充、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注以及长时间的手术,经常导致液体超负荷.尽管输注了大量的液体,因为全身炎症反应和内皮多糖蛋白质的损坏,引起液体由血管内向血管外间隙转移,导致需要体外循环的患者常常存在血容量不足[1].心脏手术后的液体“渗漏”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2].反之,心脏手术后血流动力学常受到影响.心肌顿抑现象已被广泛提及,同时在术后早期阶段,相当多的患者由于可逆性的急性心力衰竭需要正性肌力药和(或)升压药治疗.此外,多数患者术后需要更多的血容量来改善心输出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