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改良Orr⁃Loygue 直肠补片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直肠脱垂为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一种良性疾病,常伴有肛提肌分离、腹膜反折过深、乙状结肠冗长、括约肌松弛或骶直分离等病理解剖改变,可并发黏液渗出、出血、排粪失禁、便秘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和良好生理功能是直肠脱垂治疗成功的标志,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至今文献报道的手术方式有100多种,根据手术入路可分为经腹和经会阴两大类。在我国,直肠脱垂手术主要以经会阴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显著,已成为国外首选术式。相比于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更高清的手术视野和灵活的机械臂等优势,可提供更清晰的解剖层次辨识和狭小空间下的灵活操作,有利于在狭窄盆腔内高质量完成复杂解剖,更好地显露以及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及血供。然而,目前罕见关于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报道。本手术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直肠脱垂,并对Orr?Loygue术式进行改良,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快速精确获取小鼠角膜神经三维图像及其参数的技术方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快速、精确获取小鼠角膜神经三维(3D)图像及其参数的技术方案。方法:选取SPF级雌性C57BL/6小鼠4只,吸入过量乙醚麻醉后使小鼠安乐死,立即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具有完整角膜缘的角膜4个,经过常规固定、透膜和抗β-Ⅲ微管蛋白荧光抗体标记后整铺片处理。在高分辨率去卷积显微镜下采用科学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探测器捕获图像,通过显微镜系统自携带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3D去卷积运算,Z轴数据平面投影以及自动拼接处理得到完整的角膜神经纤维3D图像。采用交互式显微图像分析软件Imaris的丝状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密度,采用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指定计算起始点到终止点的神经纤维长度。结果:在去卷积显微镜60倍油镜下,可以观察到角膜缘处呈密集网络状的基质层神经纤维在角膜缘附近进入前弹力层,并发出密集的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这些神经丛向角膜中心伸展形成密集的神经网络样结构,在角膜顶点汇聚成漩涡状结构。少部分神经纤维丛垂直进入上皮层,并发出许多微小的神经末梢分枝。采用Imaris软件丝状物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自动统计,发现角膜神经末梢密度从角膜缘的(2 488.88±282.84)μm/μm 2逐渐增多至角膜中央的(5 766.66±298.55)μm/μm 2;角膜基质神经纤维密度从角膜缘的(40.99±0.99)μm/μm 2递减至角膜中央的(34.57±1.28)μm/μm 2。通过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测量发现,角膜缘处基质层神经纤维进入前弹力层约151 μm处开始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 结论:去卷积显微镜系统可以获得整个角膜神经纤维的3D分布,Imaris图像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快速统计待测区域角膜神经纤维的不同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普及,复发率较前降低,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PIP)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CPIP现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疗效指标之一。CPIP发生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神经性疼痛、非神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女性、年幼、肥胖、对疼痛的控制感较低、术前焦虑、术前疼痛、疼痛敏感性遗传易感性等患者因素和术者经验、开放疝修补术、重量补片、补片固定、术后急性疼痛等手术因素均为CPIP发生的危险因素。CPIP不仅是神经性和伤害性疼痛的产物,也受到心理、情感、认知和遗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正确的疼痛及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对诊断CPIP是非常必要的。CPIP的治疗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选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果经过6个月到1年的上述治疗手段疼痛缓解不明显,则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为止,预防性镇痛和规范化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于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行TAPP的32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6例,女性94例,年龄(61.46±10.22)岁,年龄范围23~76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 n=18)和未发生组( n=30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APP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并基于Softmax策略以二分类变量生存0(结局事件未发生)和1(结局事件发生)作为结果变量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分析模型区分度和应用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20例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为5.63%(18/320),其中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7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好转。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血药物、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囊直径、补片固定方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腹股沟疝患者TAPP无张力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 OR=1.732、2.414、2.346、1.480、2.159、1.725、1.248、2.179;95% CI:1.385~2.942、1.764~3.176、1.280~3.209、1.263~2.275、1.331~2.861、1.308~2.239、1.005~1.764、1.644~2.982; P<0.05)。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表明所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的概率。 结论:腹股沟疝患者TAPP后血清肿的发生与合并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血药物、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囊直径、补片固定方式、NLR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这些问题,降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对比机器人、腹腔镜及开腹经直肠后补片悬吊固定术在重度直肠脱垂治疗中疗效的差别。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术前直肠全层拖出肛门且长度>8 cm、并行经腹直肠后补片悬吊固定术者。排除术前有排尿或性功能障碍者、无固定性伴侣或术后无性活动而无法进行性功能评分者、围手术期内再次行开腹手术者、行机器人或腹腔镜手术时中转开腹者以及资料不完整者。2014—2018年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重度直肠脱垂患者61例被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21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20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20例采用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组)。比较3组间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越高,说明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改良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15;分值越低,说明男性性功能障碍越严重)以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19;分值越低,说明女性性功能障碍越严重),对患者手术前后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6.3±13.8)min、(160.2±12.1)min及(134.2±1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5±18.9)ml、(67.9±15.7)ml及(114.2±8.4)ml;首次下床时间分别为(19.9±6.8)h、(24.0±8.9)h及(37.7±11.4)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31.8±6.8)h、(35.7±8.9)h及(49.2±11.2)h;住院时间分别为(11.0±1.4)d、(11.4±1.4)d及(13.3±2.1)d;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3组间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患者术前IPSS评分分别为(4.2±1.7)分、(4.4±1.3)分和(4.7±1.8)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8.5±2.5)分、(9.9±1.7)分和(12.2±3.1)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4.3±1.6)分、(5.8±1.3)分和(6.3±1.5)分,相比术前,患者术后IPSS评分明显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恢复( P<0.001)。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及开腹组中,男性患者术前IIEF评分分别为(22.8±1.8)分、(22.1±2.1)分及(22.6±1.5)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19.6±2.1)分、(17.1±2.1)分及(15.0±2.1)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2.4±1.6)分、(19.9±1.5)分及(17.9±1.8)分;女性患者术前FSFI评分分别为(26.4±3.4)分、(26.6±3.2)分及(26.6±3.0)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21.5±3.3)分、(18.9±2.9)分及(17.0±2.6)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6.1±2.7)分、(22.7±3.2)分及(21.2±2.3)分;术后男性患者的IIEF评分以及女性患者的FSFI指数均明显降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组术后IPSS评分、IIEF评分及FSFI评分均优于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机器人手术在重度直肠脱垂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且相比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在保护患者近期的排尿功能及性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大肾肿瘤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中腹主动脉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3岁。因“消瘦、乏力4年”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乏力,无腰背部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左肾占位。CT示:左侧腹膜后-左肾恶性肿瘤,12.0 cm×6.6 cm×16.7 cm;肿块右缘邻近腹主动脉,包绕左肾动脉,前缘紧贴并推挤左肾静脉(图1、2)。泌尿外科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物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考虑腔镜下难以完整剥离肿物,遂中转开腹,肿物剥离过程中大出血,术中紧急止血钳钳夹后3-0 Prolene线缝扎止血,待肿瘤完全切除后探查腹膜后怀疑腹主动脉误扎,腹主动脉远端、股动脉未触及明显搏动(图3A),术中失血量约4 000 ml。重新探查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并依次阻断,剪除腹主动脉线结,见到腹主动脉前壁2处大小约0.5 cm×0.5 cm破口(图3B),剪开腹主动脉破口见腹主动脉后壁内膜损伤,固定后壁内膜片后裁剪人造血管补片完成腹主动脉修补(图3C)。腹主动脉术中阻断时间约34 min,术毕可触及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搏动,未见到明显肠缺血和肾梗死改变,可触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转往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术后1周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病理:左肾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肉瘤样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同一手术团队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5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预后结局不同将患者分为慢性疼痛组( n=54)和非慢性疼痛组( n=5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腹部手术史、腹股沟疝病史、疝类型、疝囊大小、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视觉模拟评分(VAS)、补片固定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 3.6.1软件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通过一致性指数,校准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45岁( OR=2.202,95% CI:1.080~4.491),体重指数≥24 kg/m 2( OR=2.231,95% CI:1.204~4.134),疝囊直径≤5 cm( OR=2.623,95% CI:1.309~5.257),复发疝( OR=2.769,95% CI:1.118~6.860),术前疼痛( OR=4.121,95% CI:2.004~8.476),缝合固定( OR=2.204,95% CI:1.151~4.219),术后急性疼痛VAS>3分( OR=5.814,95% CI:2.532~13.350)为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7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9(95% CI:0.718~0.840, P<0.01)。 结论:年龄≤45岁、体重指数≥24 kg/m 2、疝囊直径≤5 cm、复发疝、术前疼痛、缝合固定、术后急性疼痛VAS>3分是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地预测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手术麻醉方法的改良: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9.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1·h -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 P<0.05),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延缓术后疼痛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的108例患者临床资料,腹腔镜补片修补附加胃底折叠术是其主要的手术方式。使用补片以聚酯编织可吸收亲水薄膜补片和生物补片为多,固定器械以Protack和Abstack为主。术后患者早期主要不适为吞咽困难,影像学检查均无复发表现。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并且未见补片相关并发症。建议重视补片的选择及固定方法,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RAS理念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中的镇痛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喉罩全麻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组(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和F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FICB)联合喉罩全麻组],P组26例,F组24例。两组患者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范围内,根据BIS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环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采用羟考酮行术后镇痛(PCIA),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1 mg补救镇痛。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前(T 0)、神经阻滞后10 min(T 1)、神经阻滞后20 min(T 2)、过床摆放体位时(T 3)、麻醉苏醒拔除喉罩后(T 4)、术后12 h(T 5)、术后24 h(T 6)以及术后48 h(T 7)的VAS;观察记录T 0~T 4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及血氧饱和度(SpO 2);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T 6、T 7时的羟考酮的补救用量、Lovett肌力评分、手术时间、麻醉复苏时间以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T 0、T 4、T 5、T 6时VAS评分,T 0、T 1、T 2、T 4时MAP、HR及SpO 2,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T 6时羟考酮的补救用量、手术时间和麻醉复苏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F组患者相比,P组患者T 1、T 2、T 3、T 7时VAS评分均低于F组(均 P<0.05);T 3时两组患者SpO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P组MAP和HR均低于F组(均 P<0.05),P组患者T 7时羟考酮的补救用量低于F组( P<0.05),镇痛效果更久;P组T 6、T 7时的Lovett肌力评分优于F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FICB比较,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用于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起效更快,患者术后需要阿片类镇痛药用量更少,镇痛持续时间更长,且对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