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对比机器人、腹腔镜及开腹经直肠后补片悬吊固定术在重度直肠脱垂治疗中疗效的差别。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术前直肠全层拖出肛门且长度>8 cm、并行经腹直肠后补片悬吊固定术者。排除术前有排尿或性功能障碍者、无固定性伴侣或术后无性活动而无法进行性功能评分者、围手术期内再次行开腹手术者、行机器人或腹腔镜手术时中转开腹者以及资料不完整者。2014—2018年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重度直肠脱垂患者61例被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21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20例采用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20例采用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组)。比较3组间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越高,说明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改良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15;分值越低,说明男性性功能障碍越严重)以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19;分值越低,说明女性性功能障碍越严重),对患者手术前后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76.3±13.8)min、(160.2±12.1)min及(134.2±12.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5±18.9)ml、(67.9±15.7)ml及(114.2±8.4)ml;首次下床时间分别为(19.9±6.8)h、(24.0±8.9)h及(37.7±11.4)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31.8±6.8)h、(35.7±8.9)h及(49.2±11.2)h;住院时间分别为(11.0±1.4)d、(11.4±1.4)d及(13.3±2.1)d;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3组间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及开腹组患者术前IPSS评分分别为(4.2±1.7)分、(4.4±1.3)分和(4.7±1.8)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8.5±2.5)分、(9.9±1.7)分和(12.2±3.1)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4.3±1.6)分、(5.8±1.3)分和(6.3±1.5)分,相比术前,患者术后IPSS评分明显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恢复( P<0.001)。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及开腹组中,男性患者术前IIEF评分分别为(22.8±1.8)分、(22.1±2.1)分及(22.6±1.5)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19.6±2.1)分、(17.1±2.1)分及(15.0±2.1)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2.4±1.6)分、(19.9±1.5)分及(17.9±1.8)分;女性患者术前FSFI评分分别为(26.4±3.4)分、(26.6±3.2)分及(26.6±3.0)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21.5±3.3)分、(18.9±2.9)分及(17.0±2.6)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26.1±2.7)分、(22.7±3.2)分及(21.2±2.3)分;术后男性患者的IIEF评分以及女性患者的FSFI指数均明显降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组术后IPSS评分、IIEF评分及FSFI评分均优于腹腔镜组及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机器人手术在重度直肠脱垂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且相比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在保护患者近期的排尿功能及性功能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后盆腔脱垂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女性后盆腔脱垂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研究分中心单位就诊的485例女性患者,对其进行问诊、行盆腔器官脱垂量化(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期及盆底超声检查,采集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的盆底超声容积数据。结果:患者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越高,最大Valsalva状态直肠壶腹部位置越低(POP-Q分期=0对POP-Q分期=1, P<0.001;POP-Q分期=1对POP-Q分期≥2, P<0.001),直肠壶腹部移动度越大(POP-Q分期=0对POP-Q分期=1, P<0.001;POP-Q分期=1对POP-Q分期≥2, P=0.007)。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直肠壶腹部位置和直肠膨出高度与脱垂症状存在相关性( r=-0.200, P<0.001; r=-0.252, P<0.001; r=0.086, P=0.045)。最大Valsalva状态下直肠壶腹部位置诊断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1)和中重度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和0.85,相应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线下7.32 mm和线下12 mm。 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测量指标与后盆腔脱垂POP-Q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定量评估女性后盆腔脱垂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宫骶韧带与输尿管、直肠解剖关系的MRI三维重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MRI三维重建模型研究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宫骶韧带与输尿管、直肠的解剖关系。方法:按照研究标准纳入2015年5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并行手术前盆腔MRI检查的POP患者67例;以中盆腔Ⅰ~Ⅱ度脱垂为轻度POP(37例),中盆腔Ⅲ~Ⅳ度脱垂为重度POP(30例)。三维重建形成三维模型,并在宫骶韧带的拟合曲线与坐骨棘连线平面的交点标记为P0点,向骶骨方向每增加1 cm分别标记P1、P2、P3点;分别在P0~P3点水平测量直肠和输尿管到宫骶韧带的最短距离。结果:(1)左侧输尿管到左侧宫骶韧带的距离为(15.45±7.46)~(19.31±11.38) mm,右侧输尿管到右侧宫骶韧带的距离为(13.77±8.16)~(14.78±9.18) mm;P1点水平输尿管距离宫骶韧带最近,重度POP患者右侧输尿管在P2点水平距离右侧宫骶韧带最近,为(13.45±9.34) mm;双侧输尿管距离同侧宫骶韧带的最远距离均位于P3点水平。(2)直肠在P0点水平距离双侧宫骶韧带最近,左侧为(20.62±9.99) mm,右侧为(16.82±9.63) 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直肠与右侧宫骶韧带更靠近;轻度POP患者直肠到双侧宫骶韧带的距离在各标记点均无差异( P均>0.05),重度POP患者直肠更靠近右侧宫骶韧带,最近在P0点水平为(15.64±10.31) mm。 结论:与左侧宫骶韧带相比,输尿管和直肠与右侧宫骶韧带的关系更密切,POP患者在行右侧宫骶韧带手术操作时需更注意勿损伤输尿管和直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子宫骶韧带的解剖组织学特征和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骨盆支持结构减弱引起的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多胎妊娠和阴道分娩,然而POP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手术是治疗中重度POP的主要方法之一,与子宫骶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USL)相关的术式对恢复顶端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且手术成功率高.然而,术后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术者对USL的解剖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准确认识USL的解剖位置和组织构成不仅有助于寻找USL最适合悬吊的位点,还可以避免术中损伤邻近的器官组织,如输尿管、直肠和神经血管等.此外,对USL各部分生物力学性能的全面认识还可以为POP发病机制的研究、预防策略和个性化手术的制定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B组采用直肠黏膜环切吻合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排粪动态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便秘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组内各时点之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各时点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前,两组排粪动态造影总体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总体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便秘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患者,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相比于直肠黏膜环切吻合术可获得更优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胶圈套扎术在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胶圈套扎术在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淮安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88例,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外剥内扎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胶圈套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使用止痛剂次数,记录并比较患者出血、水肿、感染、延迟愈合、尿潴留、肛门狭窄、肛门坠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有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止痛剂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出血、水肿、感染、延迟愈合、尿潴留、肛门狭窄、肛门坠胀等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给予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胶圈套扎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疼痛感受及降低并发生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盆腔多重造影在成人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盆腔多重造影在成人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4月之间135例[女性126例,男性9例,年龄为(58.2±11.5)岁]经罗马Ⅲ标准初诊为OOC且行盆腔多重造影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77例病人同时行盆腔造影、膀胱造影、阴道造影、排粪造影检查,39例病人行盆腔造影、阴道造影、排粪造影,19例病人行盆腔造影与排粪造影.结果 135例OOC病人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盆底功能异常,其中盆底腹膜疝98例(直肠型80例,间隔型18例),膀胱脱垂59例,阴道脱垂46例,直肠前突伴黏膜脱垂101例(轻度29例,中度61例,重度11例),伴内套叠49例,直肠外脱垂8例,乙状结肠下垂62例,会阴下降106例,骶直分离6例和盆底痉挛综合征13例.结论 盆腔多重造影较全面地反映盆底器官的动态变化,是全面、形象、客观、可靠的诊断OOC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Altemeier手术联合括约肌成形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Altemeier手术联合括约肌成形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我科室结直肠肛门病病房18例直肠脱垂患者(男8例,女10例),实施改良Altemeier手术联合括约肌成形术.采用肛门形态、肛门测压以及Wexner问卷评分指标评价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肛门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肛门形态明显好转、患者主观满意,随访期间无直肠脱垂复发;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术前(P<0.01);患者术后便秘和肛门失禁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结论 改良Altemeier手术联合括约肌成形术治疗重度直肠脱垂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改善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PH-Block优化手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重度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评估RPH-Block优化手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重度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重度直肠脱垂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袁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选用RPH-Block优化手术联合硬化剂注射法,对照组选用STARR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和随访指标.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分析,发现研究组术后3d疼痛评分、5d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随访指标分析,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个月LongoODS评分、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LongoOD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Longo ODS评分(均为P<0.05),两组临床有效率和满意度均达较高水平.重度直肠前突治疗上RPH-Block优化手术联合硬化荆注射类同于STARR手术,其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