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其中以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多见.目前LSS治疗方法较多,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保守治疗包括牵引、针灸、口服药物等,手术治疗包括减压术、融合术、棘突间撑开系统置入术等.临床上各种LSS治疗方式疗效确切,但常出现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与治疗前对患者状况评估和治疗方式选择有关.该文就LSS治疗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08例T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一周评估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坦帕运动恐惧症量表(TSK)、恐惧-回避信念量表(FABQ)评分,根据TSK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恐动组(TSK评分>37分)和非恐动组(TSK评分≤37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DS、FABQ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患者术后1周时TSK评分为26~60分,中位评分34分,平均得分(33.43±8.74)分,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31/108)。TLF术后恐动组和非恐动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SDS评分、术后1周SDS评分、术后1周FABQ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致伤原因、损伤节段、术前Cobb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均 P<0.05),在职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TLF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可促进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在职可降低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阿扎司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对女性患者腰椎融合术PONV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联合阿扎司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对女性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的防治效果。方法:择期后路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女性患者180例,年龄18~65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Dex+阿扎司琼组(DA组)、Dex组(D组)、阿扎司琼组(A组),术后静脉镇痛配方分别为Dex 1.5 μg/kg+阿扎司琼30 mg+舒芬太尼2 μg/kg、Dex 1.5 μg/kg+舒芬太尼2 μg/kg、阿扎司琼30 mg+舒芬太尼2 μg/k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输注速度为2 ml/h。缝皮时开始连接术后镇痛泵。比较3组患者术后0~6 h、6~12 h、12~24 h、24~48 h、0~48 h恶心、呕吐及补救止吐情况。记录3组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观察3组患者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及低血压、心动过缓、Ramsay镇静评分≥4分、头晕/头痛、腹胀/便秘、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DA组术后0~6 h、6~12 h、24~48 h、0~48 h恶心发生率下降( P<0.05),术后6~12 h、0~48 h呕吐发生率下降( P<0.05),补救止吐例数明显减少( P<0.05);D组术后0~6 h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 P<0.05)。与D组比较:DA组术后0~6 h、6~12 h、0~48 h恶心发生率下降( P<0.05),术后0~6 h、6~12 h、0~48 h呕吐发生率下降( P<0.05),补救止吐例数也明显减少( P<0.05)。3组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补救镇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术后48 h内低血压、心动过缓、Ramsay镇静评分≥4分、头晕/头痛、腹胀/便秘、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剂量Dex联合阿扎司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可降低女性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PONV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 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 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2=20.660, 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 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2=4.793, 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 t=3.478, 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 t=-2.129, 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 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234例,男102例、女132例,年龄(60.1±10.0)岁(范围41~78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SD分为ASD组和无A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distal lordosis,DL)、融合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0.6±11.9)个月(范围60~121个月)。234例患者中116例术后发生ASD。ASD组与无ASD组年龄( t=2.697, P=0.008)、融合节段(χ 2=16.439, P<0.001)、术前PT( t=2.268, P=0.024)、术前LL( t=2.042, P=0.042)、术前DL( t=2.724, P=0.007)、术后DL( t=3.104, P=0.002)、术后LDI( t=2.063, P=0.040)及手术前后SVA差值( Z=2.001, 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DI降低( OR=0.971, P=0.002)、双节段融合( OR=3.477, P<0.001)、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 OR=0.992, P=0.039)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融合节段数、术后LDI、手术前后SVA差值的曲线下面积及95% CI分别为0.633(0.561,0.704)、0.583(0.510,0.656)和0.576(0.502,0.649)。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预测价值为中。 结论:双节段融合、术后LDI降低、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丢失量、椎体Cobb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 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 P<0.05),且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腰椎MRI影像评估骨密度的新型评分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腰椎磁共振成像(MRI)的评分系统评估骨密度,并分析其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所测T值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入住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的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且行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EXA检测的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T值中的较低值,分为骨量正常组( n=40)和骨量异常组( n=42)。通过MRI的T 1加权像L 1-4椎体的平均信号强度除以L 3水平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来计算患者的椎体骨质量(VBQ)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VBQ评分区分骨量正常与骨量异常的能力及预测骨量异常发生的准确性,并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确定VBQ评分和T值的相关性。 结果:骨量异常组DEXA所测T值最低值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VBQ评分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均 P<0.001)。VBQ评分预测骨量异常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0,截断值为2.98,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88.6%。VBQ评分与DEXA所测T值最低值呈负相关( r=-0.77)。 结论:VBQ评分可有效区分骨量正常与骨量异常,与DEXA所测T值最低值中度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北美脊柱协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普外科最佳实践组织、ERAS协会、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和高质量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1日—2023年6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6篇、随机对照研究7篇、类实验研究1篇、队列研究4篇。最终汇总为多学科团队合作、健康教育、促进措施、活动前评估、活动内容和安全保障6个主题,提取出25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25条关于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建议医护人员应用证据时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多学科合作制订个性化早期下床活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术室系统化干预对腰椎内固定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手术室系统化干预改善腰椎内固定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腰椎内固定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手术室系统化干预。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情况、手术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0.0%(6/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16/60)(χ 2=4.50, 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04.23±38.46)mL、(182.52±23.65)min、(11.23±2.53)h、(7.12±1.09)h、(26.68±4.27)h、(4.82±1.15)d,均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的(923.28±42.45)mL、(211.57±25.91)min、(23.18±3.34)h、(18.75±1.34)h、(69.43±6.98)h、(6.12±1.49)d( t=16.09、130.86、22.09、52.15、40.46、5.35,均 P < 0.05)。术后3 d,观察组ODI评分、VAS评分分别为(37.12±5.48)分、(2.81±0.7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9±6.92)分、(4.12±0.87)分,GCQ评分为(88.75±4.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3±5.82)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1、12.17、8.63,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14/60)(χ 2=5.29, P < 0.05)。 结论:手术室系统化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腰椎内固定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