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方式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肿瘤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70%~80%的早期非转移性患者可以被治愈,而晚期乳腺癌伴远处器官转移是无法治愈的。乳腺癌的组织学和分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决策。乳腺癌分子特征包括激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 2),激活激素受体以及 BRCA突变。治疗策略因分子亚型而异,主要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近年来,系统治疗方法中免疫治疗越发得到重视。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十分有效且不良反应最小。文章就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乳腺癌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应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方案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桐城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后行ACT方案化疗的6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同期本院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于术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应用定量实时聚合酶联反应法测定血清中miR-137、miR-140的相对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状态。所有乳腺癌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3年,根据患者病历和随访结果记录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时间。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及miR-140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89±0.15)&(1.34±0.21)( t=4.99, P<0.001)及(0.83±0.14)(1.18±0.17)( t=4.25, P<0.001)。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水平与TNM分期、ER状态和HER2状态有关( t=2.56、2.06、2.24, P=0.003,0.007、0.004),miR-140水平与TNM分期和HER2状态有关( t=1.95、2.11, P=0.008、0.006)。化疗结束后,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iR-137及miR-140相对表达量为(1.05±0.16)及(0.97±0.18),相较于术前均显著升高( t=2.69、3.05, P=0.004、0.002)。共17例患者3年内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67%(43/60)。复发转移患者的miR-137及miR-140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发生复发转移患者(0.74±0.14)&(0.94±0.13)及(0.73±0.10)&(0.8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5, P<0.001)及( t=3.63,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37及miR-140表达水平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79.1%和82.4%和69.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水平miR-137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高水平miR-137组( P=0.025);低水平miR-140组与高水平miR-140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2)。 结论: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应用ACT方案化疗后疗效有关,血清miR-137高水平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结直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与Fasci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与Fascin-1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结直肠癌石蜡标本258例和同时切除的正常结直肠组织石蜡标本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并比较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EGFR和Fascin-1蛋白的表达;分析结直肠癌中Fasc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EGFR的关系,以及EGFR和Fascin-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Fascin-1蛋白的阳性率为38.0%(98/258),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阳性率0.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8.901, P<0.01)。(2)女性、结肠及低分化的结直肠癌患者中Fascin-1蛋白的阳性率高于男性、直肠及高-中分化患者(χ 2=4.256、20.085、8.471, P值均<0.05)。(3)在EGFR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Fascin-1蛋白阳性表达率(42.9%,91/212)较EGFR阴性病例(15.2%,7/4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318, 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EGFR和Fascin-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 s=0.219, P<0.01)。(4)194例获得随访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3.2%(142/194),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5.5%(127/194)。其中EGFR和Fascin-1均阳性患者的5年平均总生存期及5年总生存率(47.8个月、64.7%)低于非均阳性患者(54.4个月、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39, P<0.05)。 结论:结直肠癌中EGFR与Fascin-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二者同时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晚期乳腺癌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治疗策略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已成为激素受体阳性(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然而,对于CDK4/6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尤其是原发耐药或快速进展患者的后续治疗,目前仍缺乏标准推荐。CDK4/6抑制剂的再挑战,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的联合使用、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及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等,均是CDK4/6抑制剂进展后患者可选的治疗策略。此外,众多新型靶向药物和新的联合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探索。未来还应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治疗策略,以及不同治疗的最佳使用顺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在膀胱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可通过MAPK/ERK和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生存。HER2过表达可影响膀胱癌患者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上HER2抑制剂有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通过靶向抑制HER2的活性,在膀胱癌的治疗中已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肺腺癌转化小细胞癌的多线治疗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肺腺癌转化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多线治疗方案效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讨论。方法:结合肺腺癌经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against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TKIs)治疗后转化SCLC的临床实例,对转化性SCLC的诊断过程、多线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影像学评价;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对肺腺癌EGFR-TKI治疗后转化SCLC的诊断有提示意义,病理仍为其诊断金标准;SCLC的多线治疗方案对于转化性小细胞肺癌有一定效果。结论:肺腺癌EGFR-TKIs治疗后转化SCLC总体预后不佳,须尽早进行诊断、治疗,并及时进行影像学评效,迅速做出治疗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诊疗新进展及解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治疗的临床应用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模式,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和解救治疗阶段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提高了我国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水平。面临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临床医生需要更加合理地进行治疗,因此我们结合2020 CSCO BC指南的更新讨论结果,分别针对不同的治疗阶段提出观点,将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要点进行了总结、分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晚期肺腺癌中β-catenin表达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Ⅲ B~Ⅳ期接受EGFR-TKI一线治疗的125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检测EGFR突变类型,分析β-catenin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EGFR-TKI疗效及预后的关系。同时选取EGFR-TKI治疗前和耐药后均有活组织检查的配对标本28对,观察β-catenin的表达变化。 结果:125例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EGFR 19 del 60例,L858R突变55例,少见敏感突变10例;β-catenin细胞膜表达减少79例(63.2%),细胞质异位表达66例(52.8%),细胞核异位表达28例(22.4%);β-catenin不同异常表达模式组Napsin A蛋白阳性率均低于相应正常表达组(均 P<0.001),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Ⅲ级患者β-catenin细胞质和细胞核异位表达率均高于Ⅰ~Ⅱ级患者(细胞质异位表达: χ2=3.99, P=0.046,细胞核异位表达: χ2=11.07, P=0.001)。β-catenin细胞膜表达减少、细胞核异位表达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均低于细胞膜表达正常( χ2=4.66, P=0.031)和细胞核异位表达阴性( χ2=10.22, P=0.001)患者,细胞核异位表达阳性患者疾病控制率(DCR)低于相应正常表达组( χ2=10.95, P=0.001)。β-catenin细胞核和细胞质异位表达阳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均差于相应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异位表达阴性组(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catenin细胞核异位表达是患者PFS、OS独立的危险因素(PFS: HR=2.088,95% CI 1.331~3.274, P=0.001;OS: HR=3.656,95% CI 1.795~7.444, P<0.001)。28例二次活检的组织样本中,同治疗前比较,11例β-catenin细胞膜表达减少( P=0.049)。 结论: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中β-catenin的表达可作为预测EGFR-TKI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融合特征结合XGBoost模型对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 18F-FDG PET/CT图像的影像组学融合特征结合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在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预测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21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2(46,60)岁;HER2阳性95例,HER2阴性115例],采用Python 3.7.1软件从HER2阳性组及HER2阴性组分别随机抽取70%作为训练集[147例,其中HER2阳性67例,年龄52(46,60)岁;HER2阴性80例,年龄55(45,62)岁],30%作为测试集[63例,其中HER2阳性28例,年龄54(43,65)岁;HER2阴性35例,年龄52(45,61)岁]。在CT和PET图像上进行肿瘤分割后,分别提取CT、PET影像组学特征,经后处理获得PET/CT融合特征(包括PET/CT拼接特征和PET/CT平均特征)。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输入经特征筛选后保留的特征,用于预测乳腺癌原发灶中HER2的表达状态,并用ROC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采用Delong检验分析不同模型及组学特征的预测效能,并绘制预测效能最高的机器学习模型的校准曲线。 结果:与SVM模型比较,XGBoost模型在输入CT特征、PET特征、PET/CT拼接特征和PET/CT平均特征时均有更佳的预测效能( z值:2.26~3.54, P值:0.016~0.040)。在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中,PET/CT平均特征预测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的ROC AUC为0.83(95% CI:0.73~0.93),优于CT特征[0.75(95% CI:0.63~0.88); z=3.57, P=0.027]、PET特征[0.73(95% CI:0.60~0.86); z=2.64, P=0.034]及PET/CT拼接特征[0.74(95% CI:0.60~0.87); z=2.49, P=0.037]。 结论:基于PET/CT影像组学融合特征建立的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有望用于乳腺癌患者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腺癌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18年12月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浸润性乳腺癌石蜡标本39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90岁,中位年龄52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标本中HMGB1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的表达情况以及EGFR蛋白在细胞膜的表达情况,分析HMGB1蛋白与EGF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根据HMGB1蛋白在细胞核及细胞质表达状态分为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阴性组、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阴性组、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阳性组、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阳性组,比较4组间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观察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EGFR蛋白阳性、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EGFR蛋白阳性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乳腺癌中,HMGB1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1%(314/392)和15.1%(59/392),EGFR蛋白在细胞膜阳性表达率为53.6%(210/392)。(2)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EGFR蛋白阳性率56.1%(176/314),高于细胞核HMGB1蛋白低表达的EGFR蛋白阳性率43.6%(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01,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和EGFR蛋白阳性呈正相关( r=0.100, P<0.05)。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患者的EGFR蛋白阳性率(66.1%,39/59),高于细胞质HMGB1蛋白阴性的EGFR蛋白阳性率(51.4%,17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84,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和EGFR蛋白阳性表达亦呈正相关( r=0.106, P<0.05)。(3)HMGB1蛋白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阴性68例、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阴性265例、细胞核低表达且细胞质阳性10例、细胞核高表达且细胞质阳性49例,4组中EGFR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2.6%(29/68)、53.6%(142/265)、50.0%(5/10)、69.4%(34/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242, P<0.05)。(4)392例乳腺癌病例中,235例获得了预后生存分析资料。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80个月,平均6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在235例患者中,5年累积生存率为90.6%,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81.3%。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且EGFR阳性的患者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75.2%,低于其他患者的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71、 P<0.05)。细胞核HMGB1蛋白高表达+EGFR阳性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89.1%,与其他患者的9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57、 P>0.05)。细胞质HMGB1蛋白阳性+EGFR阳性的患者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为72.2%,5年累积生存率为83.3%,分别低于其他患者的82.0%、91.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1.070、1.307, P值均>0.05)。 结论:细胞核及细胞质HMGB1蛋白的表达均与EGFR蛋白表达正相关,并且细胞核或细胞质HMGB1蛋白与EGFR蛋白同时高表达的患者有更低的5年无复发累积生存率和5年累积生存率。同时抑制HMGB1和EGFR可能成为抗乳腺癌治疗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