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挝草药资源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采用文献整理分析、样线调查、走访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老挝药用植物物种资源信息,初步获取老挝境内药用植物资源、民间草药使用方法及传统医药知识档案资料,发现老挝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有214科1 014属2 165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40属57种,裸子植物8科17属32种,被子植物177科957属2 076种。目前市场流通的药材有108种。老挝有广泛应用草药资源的基础,农贸市场中的一些鲜药具有止咳生津、祛湿、祛暑、滋阴凉血等功效,市场上驱风、壮腰膝类药材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应重点加强开发和管理。中国与老挝可在传统用药经验方面深入研究、加强交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济南市长清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济南市长清区野生及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特征,为该区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本底数据以及建议.方法: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对现有药用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建档.结果:长清区野生药用植物共有106科283属421种,其中被子植物占比93.82%.入药部位以全草类药材居多,占比42.99%.重点及特色品种共计106种,侧柏、黄花蒿、马兜铃、桑、酸枣等药材资源的蕴藏量较大.另发现3种山东新分布物种.调查栽培药材共计22种,以蒲公英、丹参、甘菊的种植面积最大.结论:该研究基本摸清了长清区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及利用现状,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长清区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陇中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整理陇中地区药用植物名录,归纳该地区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分布,为该地区中药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获得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并参考《中国植物志》《黄土高原植物志》《甘肃中草药资源志》《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甘肃省中藏药材标准》(2020年版)等书籍及相关文献资料补充,对陇中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状况汇总,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陇中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共178科829属2 101种,主要存在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等类群中,其中优势科主要集中在菊科、蔷薇科、豆科等,主要药用部位为全草类,以清热药为主,栽培药用植物51种,包括蒙古黄芪、玫瑰、忍冬等.结论 陇中地区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种类多,在保护的基础上应合理开发利用,并依据地理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贵州省雷山县中药资源多样性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雷山县野生中药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任务,掌握雷山县中药资源现状.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线路调查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对药用植物进行鉴定,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调查发现药用植物140科377属486种;被子植物占比最高,为91.36%;物种组成以单种科占比最高,为48.57%,优势科有菊科、豆科和百合科,所含种最多的为菊科,44个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为56.79%;药用部位以根和根茎类为主,全草类次之;中药资源重点品种共110种,其中样方内发现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18种.结论:雷山县药用植物资源具有物种丰富、类群多样、结构立体等特点,凸显高山冷凉区域植物多样性.该调查为开发和利用中药资源,丰富中药资源数据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山西省被子植物5个新记录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丰富山西省被子植物种质资源信息,促进中条山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方法]在大量野外植被调查工作基础上,通过标本鉴定、资料查阅和专家咨询,对中条山植物标本、典型特征照片进行整理.[结果]小酸模(Rumex acetosella L.)、伏毛银莲花(Anemone narcissiflorasubsp.protracta(Ulbrich)Ziman&Fe-doronczuk)、弯曲碎米荠(Cardamine flexuosa With.)、卢氏凤仙花(Impatiens lushiensis Y.L.Chen)、小酸浆(Physalis minima L.)等5种被子植物在山西未有分布记录.[结论]该5种植物隶属于5科5属,为山西省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新记录发现不仅丰富了山西省被子植物种质资源信息,而且对研究中条山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全长转录组的蛇足石杉ARF基因家族鉴定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是介导生长素信号传导并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转录因子家族.为探究蛇足石杉ARF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在高温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该研究利用全长转录组和RNA-seq数据,分析蛇足石杉ARF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及表达模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ARF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结构域、保守基序、系统发育、组织表达模式及高温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蛇足石杉全长转录组中共筛选出 24 个ARF家族成员,均为酸性蛋白且均为亲水蛋白.(2)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所有24 个HsARF均定位于细胞核.(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HsARF与被子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亲缘关系较远,与高等开花植物只有 2 个共同的ARF祖先.(4)结构域分析发现,除HsARF18/23/24外,大多数HsARF有B3 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发现,HsARF蛋白占比最多的为无规卷曲,其次为延伸链和α-螺旋.24 个HsARF蛋白中所用的三级结构模型只有 4 种.(5)RNA-seq分析显示,7 个HsARF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10 个HsARF在茎中的表达量高于根和叶,而HsARF13 和HsARF14 在叶中的表达量低于根和茎.(6)HsARF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8 个HsARF基因不同程度高温胁迫诱导,有7 个HsARF基因响应干旱胁迫,其中有3 个HsARF基因受干旱诱导,有4 个HsARF基因受干旱抑制.该研究结果为蛇足石杉HsARF基因的功能和生物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被子植物隐性雌雄异株性系统的多样性、系统演化及进化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隐性雌雄异株指植株表型为非雌雄异株,但形态上两性花通常雄性不育或雌性不育,植株个体实际仅行使雌性或雄性功能.两性花植株向雌雄异株的转变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隐性雌雄异株作为潜在的中间阶段对于理解植物性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据APG Ⅳ分类系统,这些物种在被子植物的22目36科65属约221种植物中有过报道,分别约占被子植物总目数的34.4%、总科数的8.7%、总属数的0.5%和总种数的0.1%;多为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依靠生物传粉的木本植物,且至少存在花蜜或花粉作为访花报酬.该性系统形态学的性表达类型多样:可分为雄花两性花异株(类型Ⅰ)、两性花植株(类型Ⅱ)、雌花两性花异株(类型Ⅲ)及其他类型(类型Ⅳ)4种,分别约占已报道隐性雌雄异株物种数的48.9%、47.5%、2.7%和0.9%.从系统发育看,该性系统在被子植物木兰分支、单子叶植物分支及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于较为进化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类群中.隐性雌雄异株物种不育性器官的进化意义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祖先假说、遗传约束假说、促进风媒花粉落置假说、传粉者吸引假说、拟态与欺骗假说等,但相关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对隐性雌雄异株物种不同类群的性表达形式、不育性器官败育类型进行了归纳,并对具该性系统的类群在被子植物中的分布与系统演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对有关隐性雌雄异株物种不育性器官进化意义的5个假说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最后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被子植物隐性雌雄异株性系统的进化式样与机制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雌雄异株物种一把伞南星雌雄株空间分布及性别二态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雌雄异株是有花植物雌雄性别功能在个体水平上由结合到分离的重要进化转变之一,发生于被子植物的多个科属.雌雄异株物种的雌雄个体通常在分布、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其雌雄个体的空间分布及性别二态性,是理解雌雄异株物种繁殖策略及其适应与进化的重要前提.天南星属(Arisaema)是天南星科内已报道唯一存在雌雄异株且较为进化的类群,一把伞南星(.erubescens)是该属中不同性别个体存在差异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本文以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一把伞南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雌雄个体的空间分布、花期物候、形态结构及访花者类群,以期明确该物种雌雄植株的空间关联性以及花期物候、形态结构的性别二态性.结果表明:一把伞南星群体内性比均呈极显著雄性偏倚,雌雄个体在小尺度范围呈聚集分布,但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更早进入花期,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显示雌雄植株间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假茎基径、佛焰苞管部直径、花序基径、花序柄直径等特征对性别二态性有重要贡献;主要传粉者为白天活动的菌蚊科菌蚊属(Mycetophila)的蕈蚊,其对雄株的访问频率极显著高于雌株.这些结果表明:雌雄异株物种一把伞南星不同性别植株的空间关联与其传粉者蕈蚊的活动习性相匹配,其开花物候、形态特征及传粉者访问等方面的性别二态性是对繁殖成功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西藏野生拟南芥开花时间变异的遗传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4/7/20
开花时间是被子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节点.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广布于世界各地,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发现了该物种的自然居群,高原独特的环境塑造了其生活史的独特表型,在开花时间上表现为中等程度早花.该研究构建了西藏拟南芥Lhasa居群的F2代作图群体,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QTL-seq定位分析,在该居群中定位到主效基因FLC,并且鉴定到其第1个内含子中存在2 307 bp的缺失,这种单倍型只存在于西藏拟南芥居群.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Lhasa背景的flc-/-突变体,表现为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拟南芥开花时间改变的主要原因是FLC第1个内含子缺失,该变异并未使其丧失全部功能,这可能有利于西藏拟南芥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买麻藤TM8基因在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TM8基因属于一个古老的Ⅱ型MADS-box基因亚家族,TM8类基因在被子植物中主要参与雌花的发育,但在裸子植物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和转基因技术分析裸子植物买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3个TM8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3个基因均参与了雌性胚珠、不育胚珠和花药柄的发育,但其表达水平和功能在器官间有很大差异.将买麻藤TM8基因转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发现其对短雄蕊的萌发和生长有显著影响,其中1个TM8基因的两个转录本呈不同的表达模式,且转基因拟南芥的花呈现不同表型的变化,表明它们在买麻藤生殖器官发育中可能出现了功能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