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的物种组成与演替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七连屿是西沙群岛东北面的一个珊瑚礁群岛,生物多样性极高,近年来由于受到了人类扰动影响,鱼类资源出现明显衰退.为探究这一衰退演变特征并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七连屿珊瑚礁鱼类资源,我们于2018-2023年采用潜水捕捞、渔捞日志记录、水下视频拍摄以及环境DNA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近年这一海域的研究资料,对其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2017年至今,七连屿共发现珊瑚礁鱼类412种,隶属于2纲16目60科168属,其中鲈形目鱼类最多,为320种,科水平隆头鱼科种类最多,有47种.七连屿以小型鱼类为多;食性方面以肉食性鱼类为多.2021-2023年大中型鱼类比例及肉食性鱼类比例较2017-2020年出现下降,同时小型鱼类和植食性鱼类比例却出现显著上升.两时间段肉食性鱼类相似性较低,为不相似;植食性鱼类相似性较高,为中等相似;小型鱼类相似性较低,为不相似,大型鱼类也为不相似.优势种中大型鱼类和小型鱼类的种类数显著低于稀有鱼类,肉食性鱼类的种类数也显著低于稀有鱼类,而植食性鱼类的种类数则显著高于稀有鱼类.两时间段的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Lambda+)呈下降趋势.以上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受到了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的双重影响,鱼类物种发生了显著的更替.研究为今后预测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物种演替趋势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西沙群岛鹦嘴鱼科耳石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鉴别鹦嘴鱼时综合判别率为56.8%,低于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的63.1%和两种参数结合的75.7%;而结合两种参数对其4个属的综合判别率为88.6%,其中绚鹦嘴鱼属的判别率达到100%;15种鹦嘴鱼的耳石形态聚类结果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属层面的聚类,呈现高度一致,证实了耳石形态具有遗传的属性,也说明了耳石形态学用于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西沙群岛鹦嘴鱼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为鹦嘴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西沙珊瑚礁鱼类研究进展和保护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8/12
西沙群岛珊瑚礁鱼类资源极其丰富,由于栖息地退化和过度捕捞影响,鱼类资源衰退显著.近年来西沙珊瑚礁鱼类研究呈指数增加,成为海洋鱼类新的研究热点区域.截止目前,西沙共发现777种珊瑚礁鱼类,隶属于2纲26目101科308属;有50种鱼类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其中有74%是软骨鱼类,大型鱼类占比高达92%,建议应优先保护西沙大型鱼类,特别是软骨鱼类.不同岛礁鱼类群落差异明显,可分为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两个鱼类群落;不同水深区域鱼类也差异显著,可区分为5 m以浅的浅水型鱼类群落、5~10 m的中等水深型鱼类群落和10 m以上的深水型鱼类群落,浅水和中等水深型鱼类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主,深水型鱼类群落以中大型鱼类为主.西沙群岛鱼类资源量丰富,评估超过20000 t,可捕资源量超过10000 t.从时间尺度上看,西沙珊瑚礁鱼类密度呈波浪式显著下降,从2005年最高的310 ind·100 m-2下降到2021年的146.7 ind·100 m-2;鱼类更替明显,从以肉食性为主演替到以植食性为主;礁栖性鱼类消亡,鱼类小型化,性成熟个体变小,性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等.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西沙珊瑚礁鱼类保护和管理办法,以期实现西沙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孪花蟛蜞菊凋落物的混合促进西沙群岛优势乔木凋落物的分解
编辑人员丨2023/8/12
孪花蟛蜞菊(Wedelia biflora)是菊科一种攀援性草本植物,目前在我国西沙群岛呈现出"入侵"态势,已危害岛上原生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安全.为探究孪花蟛蜞菊扩张后其凋落物混入对本地优势乔木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循环的影响,本研究在西沙永兴岛优势乔木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混交林下,采用凋落物网袋法,设置凋落物分解试验,研究孪花蟛蜞菊凋落物混入后的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和养分循环.结果发现,相比本地优势乔木凋落物,孪花蟛蜞菊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更快,这可能是由于孪花蟛蜞菊凋落物质量较高(氮含量为12.1 g·kg-1,碳氮比35.0,木质素氮比10.7)所致.本地优势植物凋落物混入孪花蟛蜞菊凋落物后,混合凋落物质量提高,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碳、氮、磷养分元素释放均增加.结果显示,孪花蟛蜞菊的扩张,使其凋落物混入原生林中,加速了本地优势乔木凋落物的质量分解和养分释放,可能会降低西沙群岛优势乔木凋落物对土壤的减缓侵蚀作用,加速养分的淋失,影响生态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中国热带珊瑚岛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的生物学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为紫草科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沿海荒地以及红树林边缘,是我国西沙群岛和南沙太平岛的优势乡土树种.对其叶片生理生态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橙花破布木叶片栅栏组织排列较为紧密有序,而海绵组织则排列较疏松无序,具备明显的阳生性特征;叶片面积大,可竞争到更多的光照;叶片下表皮气孔数多,利于同化二氧化碳并积累干物质;上表皮厚,比叶面积小、导管直径和导管密度大,叶导水率低,木质部密度大,这些生理生态特征有利于其充分利用水分,并适应干旱环境.橙花破布木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脯氨酸(PRO)和脱落酸(ABA)含量较高,但丙二醛(MDA)的含量较低,说明其对逆境的耐受性较强.橙花破布木体内养分含量较高,而其生长的土壤养分含量低,说明其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较高.因此,橙花破布木对高温、强光、干旱、贫瘠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在热带滨海地区的绿化和防风林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风桐(Pisonia grandis)的生态生物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抗风桐(Pisonia grandis)为紫茉莉科常绿乔木,是西沙群岛自然植被中最常见的乔木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药用和观赏价值;其生长速度快,断枝可再殖,在防风、海岸固沙以及海岛植被恢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西沙群岛永兴岛的野生抗风桐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态解剖特征、生理特征和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风桐属阳生性树种,具有叶片厚、比叶面积低、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小等形态解剖特征,利于其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脯氨酸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抗风桐生长的土壤养分含量低,但其叶片营养元素含量高,表明抗风桐对土壤养分的利用能力高,对土壤养分贫瘠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抗风桐能适应强光、干旱和贫瘠等生长条件,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的重要树种.由于抗风桐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应适时浇水及补充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以维持植株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平衡.该研究结果为抗风桐的引种、栽培、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沙群岛植物的订正与增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西沙群岛(15°46′-17°08′ N,111°11′-112°54′E)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东南部.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大小不一的岛屿、7个沙洲和10多个暗礁暗滩,总陆地面积约7.6047 km2,是南海诸岛中陆地面积最大、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群岛.除石岛及高尖石外,西沙群岛的岛屿均由珊瑚礁在近6,000年来逐渐发育形成(卢演俦等,1979),岛上的植物均是从邻近地区通过海流、鸟类和风传播而来.我国植物学家对西沙群岛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5次规模较大的调查(Chang,1948;广东省植物研究所西沙群岛植物调查队,1977;钟义,1990;邢福武等,1993a,b;海南省海洋厅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996;张浪等,2011;童毅等,2013),其中童毅等(2013)对西沙群岛有植物分布的所有岛屿及沙洲均进行了调查,共统计到高等植物396种,其中栽培植物176种,野生植物220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守礁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和分析海军西、南沙守礁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现状与就医满意率情况,为下一步更好制定和改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驻西、南沙岛礁及驻湛江某部海军官兵共230人为调查对象,分为西沙组、南沙组及湛江组.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调查问卷226份.使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医疗保健现状调查方面看,三组对象在“是否接收过健康指导”“是否阅读过健康宣传栏”“是否获得过卫生知识资料”“是否参加过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就医是否方便”等五个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西沙组与南沙组在“是否获得过卫生知识资料”“是否参加过健康知识讲座”和“就医是否方便”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是否接受过健康体检”方面三组之间无差异.从就医满意度调查方面看,在“医疗技术水平满意率”“就诊程序满意率”“基本药品供应满意率”“基本设备配置满意率”和“总体满意率”五项方面的比较,湛江组均高于西沙组和南沙组(P<0.05).西沙组“就诊程序满意率”高于南沙组(P<0.05).三组对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率”“医疗环境满意率”,以及“基本设备配置满意率”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西、南沙岛礁的卫勤保障工作要结合实际,不仅要注重医院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官兵自我医疗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军医大学,应以一线调研为引导,探索海军全科军医培养模式,提高西、南沙岛礁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以协作交流为平台,尝试与海军其他医院开展协作帮带机制,提高驻西、南沙岛礁医疗机构基本药品供应和诊疗效果;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契机,建立部队官兵医疗保健综合服务平台,为海军西、南沙守礁部队卫勤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沙群岛隋氏蒂壳海绵Theonella swinhoei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采自西沙群岛的隋氏蒂壳海绵(Theonella swinhoei)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溶剂分步萃取以及减压柱色谱、中压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 H-20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等多种色谱分离与分析手段,对隋氏蒂壳海绵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结合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holest-7-ene-3β,5α,6β-triol(1),ergosta-7,22-diene-3β,5α,6β-triol(2),25-norcycloartane-3β,6α,16β,24-tetraol(3),sinuflexibilin D(4),14-deoxycrassin(5),N-(2-phenylethyl)-(9Z)-tetradecanamide(6),N-(2-phenylethyl)-tetradecanamide(7),7,8-dimethyl-isoalloxazine(8).结论 化合物1~7首次从Theonella属海绵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滨木巴戟的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海滨木巴戟(Morinda citrifolia)生长的抗逆性,对西沙群岛东岛的海滨木巴戟的生物学和生理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滨木巴戟属于阳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光资源竞争能力;其叶片氮、磷含量、叶绿素b含量较高,是其长期适应热带海岛生境的重要原因.海滨木巴戟叶片的海绵组织及气孔密度大,导管直径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脯氨酸含量低,均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且生长环境中土壤的氮含量低,盐分含量高.因此,海滨木巴戟可作为热带海滨植被恢复中的优良适生物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