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股骨头颈部三维精细解剖特征的倒直角构型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CT三维重建分析股骨头颈部及股骨近端的精细解剖形态,探讨3枚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术中如何避免后上方螺钉in-out-in。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4年3月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CT数据。男12例,女10例;年龄(52.5±16.8)岁。将患者健侧股骨CT数据导入Mimics19.0软件,建立股骨近端3D模型,测量并分析股骨头颈部及股骨近端的精细解剖,确定股骨颈轴位髓腔最狭窄处3枚空心螺钉分散排布的最佳构型。3D模型模拟分析不同构型3枚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后上方螺钉in-out-in的发生情况。测量股骨颈后上方皮质斜面倾斜角度(即负前倾角),模拟负前倾角位透视,观察3枚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后上方螺钉发生in-out-in的情况。并在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1例为51岁男性患者,另1例为68岁女性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验证最佳构型与负前倾角位透视。结果:3D模型显示:股骨头颈部髓腔与股骨近端髓腔并非同一平面,而是较股骨近端向前偏移1/4左右,偏移距离为(6.16±0.86)mm;股骨颈髓腔最狭窄处为不规则形态,3枚空心螺钉分散排布最合理构型为接近倒直角形态(改良倒直角构型),而不是传统倒三角构型。3D模型模拟传统倒三角构型置入3枚螺钉,后上方螺钉发生in-out-in;而模拟改良倒直角构型置入3枚螺钉,后上方螺钉未发生in-out-in。术中采用负前倾角(31.02°±3.32°)位透视可以发现后上方螺钉是否发生in-out-in。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改良倒直角构型3枚空心螺钉固定,术中负前倾角位透视及术后CT扫描均未发现螺钉in-out-in。结论:股骨头颈部及股骨近端的精细解剖形态决定了传统倒三角构型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时后上方螺钉易发生in-out-in,改良倒直角构型3枚空心螺钉固定能有效降低后上方螺钉in-out-in的发生风险。术中采用负前倾角位透视可以及时发现后上方螺钉是否发生in-out-i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电子烟气溶胶暴露对小鼠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电子烟IQOS气溶胶对小鼠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C57BL/6 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香烟组和IQOS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鼠给予呼吸新鲜空气,IQOS组及香烟组小鼠置于自制染毒箱中,IQOS气溶胶或烟雾暴露1 h/d,5 d/周,共处理24周。观察每组小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测量其肺功能;取各组小鼠肺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变化及测量平均肺泡直径。结果:实验结束后对照组小鼠活动正常,精神好,食欲佳,体质量呈上升趋势;IQOS组及香烟组小鼠出现精神萎靡、食欲降低,体质量较同时间点正常组均降低( P值均<0.05),IQOS组与香烟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37, P>0.05)。IQOS组和香烟组小鼠第50毫秒用力呼吸容积(FEV0.05)/用力肺活量(FVC)、组织阻尼、组织弹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IQOS组及香烟组小鼠FVC和气道阻力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IQOS组小鼠的FEV0.05/FVC、组织阻尼、组织弹性、FVC及气道阻力与香烟组小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显示,对照组小鼠肺泡结构完整;IQOS组及香烟组小鼠肺泡腔扩大,部分肺泡间隔断裂,肺泡腔融合,肺气肿形成;IQOS组及香烟组肺泡平均线性截距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IQOS组与香烟组肺泡平均线性截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17, P>0.05)。 结论:长期电子烟IQOS气溶胶暴露会影响小鼠肺功能,它可能不是传统香烟的很好替代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使用新型冻存保护剂进行人源脂肪组织冻存及移植的有效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使用新型冻存剂进行人源脂肪组织冻存及移植的有效性。方法:标本来源于2022年1至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进行吸脂术的健康成年女性,将获得的脂肪组织离心后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冻存液[A组、B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冻存时长(1、2、3个月组)于液氮中冻存。A组冻存液组分为右旋糖苷40(DEX)+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B组冻存液组分为DMSO+DEX,DMSO组采用传统冻存液,组分及配比为10% DMSO+20%胎牛血清(FBS)+70% DMEM-12。采用5 ml冻存管,脂肪∶冻存液=3∶2,每组冻存6管。脂肪组织复温后,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定量分析,通过阳性细胞数量与总细胞数量的比值计算Perilipin阳性率;采用CCK-8法测定脂肪细胞活性。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裸鼠38只,根据移植脂肪使用不同的冻存保护剂(A组、B组、DMSO组)分为3组,每组各12只,另外2只作为day 0对照组,各组脂肪冻存时间均为3个月。裸鼠腹腔麻醉后,每侧背部注射复温后的冻存脂肪各0.9 ml,分别于移植后1、2、3个月通过MRI扫描及三维软件计算脂肪组织存留率并进行组间比较;小鼠处死后取移植的脂肪组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Perilipin定量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整体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ukey多重检验。 结果:在液氮中冻存1~3个月后不同冻存液组的脂肪组织形态接近正常新鲜脂肪组织,各组Perilipin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K-8法提示冻存1个月和3个月时DMSO组脂肪细胞活性优于A组和B组( P<0.01),冻存2个月时DMSO组和B组脂肪细胞活性优于A组( P<0.01)。动物实验中冻存脂肪移植后1~3个月体积存留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移植1~3个月后各组脂肪组织出现不同程度局部坏死伴炎症反应,Perilipin阳性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新型冻存液冻存脂肪组织的效果与传统冻存液相比未见显著差异,且避免了使用DMSO或FBS作为冻存剂对人体潜在的不良作用,理论上更加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骨盆骨折微创复位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研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骨盆骨折微创复位的效果。方法:以10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骨盆为实验对象(男7例,女3例),参考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骨盆骨折模型(依据Tile分型:B1型3例,B2型4例,C1型3例),使用本团队研发的新型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完成模型骨的自动复位并测量术中配准导航时间、自主复位时间、手术总时间和复位误差。结果:10例骨盆模型均通过机器人系统完成了有效复位。术中配准导航时间平均为47.4 min(32~74 min),自主复位时间平均为73.9 min(48~96 min),手术总时间平均为121.3 min(83~170 min)。复位误差平均为2.02 mm(1.67~2.62 mm),复位结果满足临床手术要求。结论: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完成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复位过程符合临床手术流程,具有较高的复位精度和操作可行性,同时彻底避免了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放射暴露,为临床骨盆骨折微创复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几何形态测量学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几何形态测量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测量技术,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可提供更多形态信息。本文回顾几何形态测量在正畸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简要介绍基于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的分析步骤和便于执行的软件,为在正畸领域的应用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磁共振新序列影像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MRI新序列影像学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连续收治并经立体脑电图(SEEG)证实的4例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分别采用MRI传统序列影像技术[T1加权成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新序列影像技术[如双反转序列(DIR)、液体和白质抑制序列(FLAWS)]、MRI形态学测量分析方法(MAP)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观察和分析4例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根据SEEG结果和术前影像学评估结果制定手术方案,4例患者分别采用SEEG引导的眶额皮质射频热凝术和眶额皮质切除术。结果:4例患者的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位于额、颞区,其中3例放电侧别与手术部位侧别一致。4例患者的传统MRI序列影像均未发现病灶,T1加权成像数据经MAP分析后有3例患者发现眶额区异常。进行新序列扫描的3例患者中,2例患者在眶额区发现病灶,表现为灰白质交界模糊和皮质下白质信号升高。4例患者中,3例患者的PET在眶额区有局限性低代谢。4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7、13、14、18个月,均无癫痫发作,其中3例随访时间>12个月患者的Engle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的传统MRI序列常表现为阴性;新序列影像(DIR和FLAWS)的阳性率高于传统MRI影像序列;MAP、发作间期PET可辅助定位病灶;多种影像学技术相互补充可提升药物难治性眶额癫痫的术前评估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矫治上颌前突畸形的两种前份截骨术式对唇部软组织影响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2种前份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唇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正颌外科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5.0±0.6)岁。根据入院治疗的顺序随机将30例上颌前突患者分为传统组(20例)与改良组(1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改良组采用改良术式。三维模型、定位头颅侧位片和正面照片结合,于术前1周及术后1年,测量4个骨组织测量项目、8个软组织测量项目和7个唇部测量值。应用配对 t检验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唇组织变化的差异以及上颌切牙与上唇变化的比例关系。 结果: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块坏死。术后随访1年,骨性颌骨前突无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 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唇齿关系良好,面下1/3颜面外形明显改善,鼻唇颏关系协调。传统组及改良组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相关性最明显,呈显著正相关,传统组 R=0.768,改良组 R=0.771。2组患者上齿槽座角均减小,鼻唇角均增大,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上切牙颈点及切点后退量,上唇后退量明显缩小,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均存在术后上唇厚度增加、上下唇缘距离值减小、上中切牙-上唇缘距离值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上唇高度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传统组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的中切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1.19∶1,改良组为0.81∶1;正面观改良组越靠近中线上唇厚度变小趋势越明显,上唇线变化趋势为M形。 结论:2种前份截骨术式对改善前突畸形效果显著。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呈显著相关。改良上颌前份截骨术后上唇高度增加,唇部美观性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T测量肾脏深度优化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CT测量肾脏深度校正和优化的采集及后处理方法在Gates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GFR的患者157例[男102例,女55例,年龄(51.4±14.5)岁],包括正常肾区组(肾脏位置和形态正常,且排除肾积水、肾占位及腹膜后包块等影响肾脏深度因素的成人患者)118例和非正常肾区组39例(移植肾19例,马蹄肾11例,异位肾9例)。对正常肾区组分别采用CT测量、传统Tonnesen公式、李乾公式(简称Li法)计算肾脏深度,并得到相应GFR;对非正常肾区组,分别采用优化的采集和后处理方法、传统的后处理方法、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推荐的基于酶法测定血清肌酐(Scr)估算法得到的GFR(分别用GFR 优、GFR 传和eGFR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比较正常肾区组Tonnesen公式和Li法所得的肾脏深度及相应GFR与CT实测法的差异、非正常肾区组GFR 优和GFR 传与eGFR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不同方法计算GFR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结果:正常肾区组,CT实测左、右肾脏深度分别为(7.40±1.43)和(7.51±1.37) cm。Tonnesen公式低估了肾脏深度[左肾(6.03±0.82) cm,右肾(6.06±0.84) cm; F值:64.145和68.567,均 P<0.01],且肾脏深度偏差随CT实测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r值:0.847和0.834,均 P<0.01)。Tonnesen公式相应的总肾GFR为(56.93±28.42) ml·min -1·1.73 m -2,与CT实测法[(73.43±36.56) ml·min -1·1.73 m -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423, P<0.01);Li法估算的左、右肾脏深度分别为(7.55±1.03)和(7.52±0.98) cm,相应的总肾GFR为(73.65±34.50) ml·min -1·1.73 m -2,与CT实测法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i法所得GFR与CT实测法相关性( r=0.901, P<0.01)和一致性更好。非正常肾区组,GFR 优、GFR 传和eGFR分别为(63.11±27.40)、(48.40±25.45)和(59.89±32.24) ml·min -1·1.73 m -2,其中GFR 传与GFR 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70, P=0.025);GFR 优与eGFR相关性( r=0.941, P<0.01)和一致性更好。 结论:Tonnesen公式低估了肾脏深度且存在局限性,利用CT图像测量肾脏深度,进行深度校正,可以提高Gates法测定GFR的准确性。对于移植肾、马蹄肾、异位肾及腹膜后包块等特殊情况,优化采集方案及后处理方法对于获得准确的GFR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评估儿童骺板骨桥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技术评估骺板骨桥,并以传统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技术作为对照,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治疗的20例骺板骨桥患儿术前CT扫描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9.94±2.91)岁。病因包括创伤17例,肿瘤1例,原因不明2例。受累部位包括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胫骨远端3例,桡骨远端3例。均利用VR技术对骺板骨桥进行评估,观察指标包括:骨桥比例,即骨桥占全部骺板的大小;骨桥类型,即骨桥于骺板内的形态。评估方法为:比较VR技术的组间及组内一致性;与传统CPR技术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与既往文献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验证VR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所有患儿均一次扫描成功,无一例需要药物镇定,曝光时间(3.81±0.83)s,扫描时仅对受累部位关节进行低剂量扫描,并进行常规放射保护。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比例,3名测试者结果分别为25.36%±15.36%,24.75%±16.18%,26.70%±17.72%,组间一致性程度很强( ICC=0.976);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为25.36%±15.36%,25.41%±15.20%,25.74%±16.00%,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 ICC=0.990)。与传统CPR技术评估进行对比,3名测试者得到结果分别为28.36%±16.74%,23.66%±19.87%,35.25%±15.92%,组间一致性程度较强( ICC=0.737);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分别为28.36%±16.74%,31.66%±13.06%,30.89%±12.52%,组内一致性程度很强( ICC=0.875)。但VR技术组间及组内ICC相关系数值均优于CRP技术。对3名测试者测量结果及同一测试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VR技术评估骨桥类型,3名测试者判断20例患儿骨桥类型结果均一致;而3名测试者利用CPR技术评估时18例结果一致,2例存在差异,证实VR技术组间一致性更高。 结论:低剂量CT扫描容积再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儿童骺板骨桥的方法,在降低儿童放射暴露的同时可以精确评估骨桥比例及类型,测试者组间一致性及组内一致性均优于传统曲面重建技术,实际操作性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5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7具成人骨盆标本,其中男9具、女8具,年龄40~70岁,身高155~165 cm。每具骨盆标本按侧别分为导板组(左侧)和对照组(右侧)。导板组基于标本CT轴位扫描数据计算出股骨颈的解剖轴线,设计并制作出与股骨颈部表面解剖形态一致的导板,利用导板辅助定位针置入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头假体定位方法置入定位针。术后行X线摄片和CT扫描,观察定位针与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股骨头定位针有无内外翻和前后倾。测量对比术前股骨颈干角(NSA)和术后定位针柄干角(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来评价导板辅助手术的准确性。结果:(1)在导板组中,术中股骨头导板与股骨颈部贴附紧密,稳定性好,能够辅助定位针顺利置入。术后CT、X线摄片显示,17例标本定位针均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正位X线片显示15例外翻、1例内翻、1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14例平行、2例前倾、1例后倾。(2)对照组术后CT显示,12例标本定位针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正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2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2例外翻、2例内翻、3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5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0例平行、5例前倾、2例后倾。(3)术前NSA和术后定位针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导板组分别为133.1°±3.52°、138.0°±4.1°、5.2°±2.1°、4.6°±2.3°,对照组分别为133.7°±3.4°、144.3°±5.6°、13.0°±1.7°、8.2°±2.9°,两组间比较,术前N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导板组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07、14.280、3.520, P值均<0.05)。 结论: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应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能为股骨头假体的精确定位、定向置入提供辅助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