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地区4 537例足月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沈阳地区4 537例足月新生儿使用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检查系统(Ret-CamⅢ)行眼病筛查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进行新生儿眼病筛查的足月新生儿4 537例的临床资料。所有足月新生儿均使用Ret-CamⅢ对眼前段及眼底进行相关疾病的筛查,对筛查结果异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诊,并对筛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4 537例新生儿中,共3 276例(72.21%)足月新生儿初筛通过,1 261例(27.79%)初筛未通过,眼前段异常252例(5.55%),眼底异常1 700例(37.47%)。眼前段异常中最多见的为瞳孔残膜(76例,1.68%),最少见的是先天性白内障(3例,0.07%);眼底异常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720例,15.87%)、视网膜周边白色病灶(661例,14.57%)、类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91例,2.01%)、视网膜脱色素改变(88例,1.94%)及杯盘比大(73例,1.61%)。结论::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中大部分初筛通过,未通过的新生儿眼病以眼底异常为主,最常见的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近内隐斜1例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患儿,男,9岁,主诉视力下降半年,父母要求使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无全身疾病史,无眼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长期服用药物史。父母双眼均无近视。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25,左眼0.4;右眼-1.75 D矫正至1.2,左眼-1.50 D矫正至1.2;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杯盘比正常,黄斑中心凹反光正常。视功能检查:Worth四点灯:4个;远/近隐斜量:-1 △/+1 △;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3 ?/D;负/正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ve,NRA/PRA):+2.50 D/-1.00 D;调节反应(Both cross cylinder,BCC):+0.75 D;右/左眼调节幅度:7 D/8 D;双眼调节灵活度:5 cpm。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调节不足。给予双眼配戴角膜塑形镜;视觉训练2个月(-2.50 D训练、±2.50 D反转拍、聚散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电弧光致双眼黄斑区不同程度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患者,男,22岁,从事电焊工作1年余,防护欠规范,偶有不戴防护镜作业史,否认观看日食,高强度户外阳光暴露,激光笔使用等相关危险因素暴露史。因双眼遮挡感明显,视力下降,2021年8月27日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就诊,自述1个月前工作时焊接物体后发现双眼眼前视物遮挡感,略有视物变形,眼红及眼痛,无视物重影,无闪光感,自述右眼视力下降明显,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远视力0.1,左眼远视力0.8,双眼矫正无助;右眼眼压1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2 mmHg。双眼眼睑无肿胀,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适中,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应存在,晶状体透明。小瞳孔下双眼底视盘边界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2,双眼黄斑中心凹反射未见,黄斑区可见色素紊乱(见图1)。双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右眼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光带局部断裂,断裂直径533 μm,视网膜色素上皮不同程度隆起,见累积视网膜全层的圆柱状高反射病灶,视网膜色素上皮隆起度约185 μm,突破锥杆细胞层,外界膜进入神经上皮层(见图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示双眼黄斑中心凹处可见透见荧光,且荧光同步减弱(见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视觉训练后青光眼患者视盘结构变化的初步临床观察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接受虚拟现实视觉训练后,视盘相关结构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影响视盘结构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眼科的青光眼患者,根据个人意愿选择进入训练组或对照组,分别给予或不给予3个月的虚拟现实视觉训练。在入组时及3个月后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检查患者双眼视盘的盘沿面积、视杯容积、视盘面积、杯盘比等参数,分析两组各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训练组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比值比( OR)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视野指数和平均缺损等因素对视觉训练影响视盘结构改变作用的影响。 结果:最终纳入青光眼患者53例(101只眼),其中训练组27例(51只眼),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为48.0(40.0,61.0)岁;对照组26例(50只眼),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龄为54.0(38.0,63.0)岁。经过3个月视觉训练后,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训练前后的视杯容积差值为-0.006(-0.050,0.015)mm 3( P<0.05)、盘沿面积差值为0.00(-0.04,0.05)mm 2( P<0.05)。在训练组内,性别( OR=4.217,95%置信区间为1.188~14.966)对视觉训练后盘沿面积的改变有影响作用。平均缺损值( OR=1.526,95%置信区间为0.245~9.491)对视觉训练后盘沿面积的改变无显著影响作用。 结论:虚拟现实视觉训练可以使青光眼患者视盘的盘沿面积增大、视杯容积减小;男性青光眼患者的盘沿面积在视觉训练后更易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CO 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难治性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患者男,49岁。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后眼压反复升高5年,于2021年2月17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患者5年前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于外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良好,随访发现眼压升高,取出眼内硅油后眼压仍反复升高,最高时达50 mm Hg (1 mm Hg=0.133 kPa),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近两年右眼眼压在4联用药情况下仍不稳定。患者自幼双眼近视,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否认外伤史及其他用药史。眼部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2.50 DS→0.05,左眼BCVA-3.75 DS/-1.00 DC×80°→1.0。右眼、左眼分别为眼压32.0、19.2 mm Hg。除右眼晶状体混浊(图1A)外,双眼其余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苍白,杯盘比0.9;左眼视盘颜色淡,杯盘比0.5。双眼视网膜平伏,可见豹纹状眼底改变。右眼上方及颞下方周边视网膜可见大片萎缩灶、陈旧性激光斑,视盘血管成屈膝状改变(图1B );左眼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可见陈旧性激光斑。电脑视野检查,右眼上方视野缺损,累及中心,下方部分视野缺损(图1C);左眼未见明显视野缺损。房角镜检查,双眼房角全周开放,未见新生血管。眼部B型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眼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白内障;双眼屈光不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继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患者男,56岁,因双眼逐渐视物模糊2年于2020年11月11日首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患者无其他全身及眼部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8,矫正无提高;眼压右眼28.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6.0 mmHg;双眼球结膜无明显充血,前房浅,周边前房深度<1/4角膜厚度,瞳孔对光反射迟缓,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显示视盘边界清、颜色淡,双眼杯盘比约为0.9,黄斑色素增生,左眼黄斑区可见萎缩灶,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图1);房角镜检查显示双眼房角分级为窄Ⅳ;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双眼中央前房深度为2.28 mm,房角关闭;视野检查显示双眼管状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见双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图2),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断裂(图3)。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明确诊断: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陈旧性黄斑病变。给予布林唑胺噻吗洛尔滴眼液(美国SA Alcon-Couvreur N.V.公司)点眼,3次/d,双眼眼压控制在15~20 mmHg。双眼间隔2 d先后行小梁切除术。左眼术后第1天裂隙灯检查见浅前房1度(Spaeth分级),眼压10 mmHg,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点眼扩瞳,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美国SA Alcon-Couvreur N V公司)点眼,4次/d,未给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术后第2天,前房深度恢复至术前,眼压12 mmHg。右眼术后第1天,眼压为10~12 mmHg,前房深度同术前。术后第4天,患者自诉右眼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遮挡,眼底检查见右眼黄斑区盘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图1)。黄斑OCT检查见双眼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左眼可见大的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图3)。右眼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显示视网膜脱离的高荧光轮廓。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成像(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可见在静脉早期黄斑多个点状高荧光,晚期右眼蘑菇样荧光渗漏并可见脱离区盘状荧光积存,左眼荧光墨渍样弥散扩大(图4)。最终诊断:双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遵从患者意愿进行临床观察。术后1个月复查:右眼视力0.3;左眼0.8矫正无助;双眼眼压13 mmHg,双眼前房中等深度,虹膜根切口通畅,滤过泡弥散。眼底检查见双眼黄斑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逐渐吸收。OCT检查所示双眼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及PED较前明显减轻(图3)。术后1年,患者自诉双眼视力再次下降,眼前黑影遮挡来我院复查。双眼眼压12.0 mmHg,房水引流通畅。眼底照相检查见黄斑类圆形神经上皮脱离。黄斑OCT(图3)及FFA(图5)检查显示双眼CSC复发。与患者沟通后对双眼渗漏点行激光光凝。光凝后1个月复查:右眼视力0.25;左眼视力0.5,矫正无提高。OCT检查显示双眼SRF吸收,右眼可见局部扁平PED,双眼椭圆体带及嵌合体带不连续(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与分割方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观察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与分割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在ORIGA数据集上训练和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视盘定位和分割方法。在深度学习的Caffe框架上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采用滑动窗口将ORIGA数据集的原图切割成许多小块图片,通过深度CNN判别各个小块图片是否包含完整视盘结构,从而找到视盘所在区域。为避免血管对视盘分割产生影响,在分割视盘边界之前去除视盘区域的血管。采用基于图像像素点分类的视盘分割深度网络,实现眼底图像视盘的分割。计算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与分割方法的准确性。定位准确率=T/N,T代表视盘定位正确的眼底图像数量,N代表总共用于定位的眼底图像数量。采用重叠误差(overlap error)比较视盘分割结果与实际视盘边界的误差大小。结果: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方法其定位准确率为99.6%;视盘分割平均重叠误差为7.1%;对青光眼图像和正常图像的平均杯盘比的计算误差分别为0.066和0.049;每幅图像的视盘分割平均花费10 ms。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眼底图像视盘定位方法能快速并准确地定位视盘区域,同时也能够较为精准地分割出视盘边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多次发病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秒前
患者,女,62岁,因"左眼无明显诱因突然视力下降1 d"于2019年9月1日到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既往高血压6年余,服用缬沙坦80 mg,1次/d。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UCVA)0.8,左眼0.3;右眼眼压27.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34.0 mmHg。双眼房角开放,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后节未见明显异常(图1A-C);左眼彩色眼底像:视盘边界清,视杯扩大,C/D约0.6,上、下方盘沿变窄,黄斑区小静脉周围灰白色病灶(图1D),动脉细,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散在片状出血斑;红外眼底像(Infrared fundus photography,IR)检查:黄斑区沿小静脉分布的蕨类植物状低反射灶,边界清晰(图1E);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区中心凹旁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节段状高反射条带,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内侧部分见连续性中界膜征(Prominent middle limiting membrane,p-MLM),Henle纤维层(Henle fiber layer,HFL)呈均匀的中等反射信号(图1F),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变薄。患者拒绝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诊断:左眼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racentral acute middle maculopathy,PAMM)、左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给予丹参注射液静滴20 mL,1次/d,连用7 d;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2次/d;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2次/d。经治疗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改善,未复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网膜素-1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网膜素-1是一种新型脂肪细胞因子,广泛表达于血管基质细胞、间皮细胞、气道杯状细胞等。近年来,在许多组织和器官中发现了网膜素-1的特殊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网膜素-1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研究结果显示,网膜素-1在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脂质代谢等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进一步研究网膜素-1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现对网膜素-1及其在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直接前侧入路(LDA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可靠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L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4例,其中男181例、女183例,年龄46~79(56±1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其中LDAA组184例,PLA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输血例数,以及总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拍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对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例数、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例数及双下肢长度差异进行X线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DA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48 h出院率分别为(250±123)mL、1.09%、(47.5±2.5)h、85.87%,PLA组分别为(370±184)mL、17.78%、(66.5±3.5)h、85.87%。与PLA组比较,LDAA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48 h出院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14(12±1.5)个月。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380、9.170, P值均<0.05);而不同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1个月骨盆正位X线片影像学评估,两组患者臼杯前倾角度、臼杯外展角度、臼杯安全范围率、股骨柄周边透明带评分、股骨柄中置率及双下肢长度差异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经L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式安全,临床疗效可靠,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