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由于其紧贴角膜,可能会对角膜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它会对中央区角膜产生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对镜片下的泪液流动造成影响,继而影响角膜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角膜相对缺氧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此外,镜片磨损划伤角膜,清洁不彻底导致微生物聚集引起角膜病变,严重者将导致角膜感染。再者,角膜经过塑形后形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厚度会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到角膜各层结构之间的作用力。最后,长期的压迫还将导致角膜神经发生改变,敏感性降低。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对此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免疫分枝杆菌引起的多发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产免疫分枝杆菌是一种罕见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属于快生长型分枝杆菌,可引起皮肤感染、角膜炎、导管相关感染、慢性肺炎和脓毒症等,其感染多发生在美洲,国内诊治经验很少。本文报道1例由产免疫分枝杆菌引起的全身多发皮肤软组织感染病例,经培养、质谱鉴定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明确病原体,最终参考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通过联合抗分枝杆菌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面对罕见感染病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采用全面的诊断方法和应用新技术对于精准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0.01%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镜对于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0.01%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镜对于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检索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各大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经过筛选、统计数据后,将数据导入RevMan 5.4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计算各个研究数据的均值差和95%置信区间(95% CI),评估比较0.01%阿托品联合配戴角膜塑形镜和仅配戴角膜塑形镜干预前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SE)、瞳孔直径的变化。 结果::检索得到144篇文献,经过筛选后纳入9篇随机对照文献,共858例,9篇文献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为0.01%阿托品联合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为单独配戴角膜塑形镜。Meta分析结果显示,6篇文献记录干预1年后眼轴长度的变化,经敏感性分析后剔除1篇文献,重新分析发现试验组干预前后眼轴长度变化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MD)=-0.17,95% CI(-0.22,-0.17), P<0.001];4篇文献记录了干预前后SE的变化,试验组SE变化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6,95% CI(0.09,0.22), P<0.001];3篇文献记录了瞳孔直径的变化,试验组瞳孔直径变化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70,95% CI(0.41,0.98), P<0.001]。 结论::相较于单独配戴角膜塑形镜,采用0.01%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镜的方法在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方面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圆锥角膜发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法系统评价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0年1月起至2021年5月发表的与圆锥角膜发生和进展有关的高质量分析性研究设计文献,提取有效数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检索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分类指标的合并效应量采用比值比( OR)及其95%置信区间( CI),以 Q检验和 I2检验评价文献中各结局指标的异质性,异质性分析 P>0.1或 I2≤50%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I2>50%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谨慎解释研究结果。采用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文献中评估指标的异质性来源。采用Egger检验、Harbord检验、Peters检验及漏斗图综合评价发表偏倚。 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病例对照研究18篇和队列研究3篇,研究资料来自10个国家,纳入圆锥角膜病例共30 124例,对照者59 012例,NOS评分均≥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 OR:8.68,95% CI:6.30~11.97)、揉眼( OR:4.62,95% CI:3.75~5.70)、变态反应( OR:2.34,95% CI:1.73~3.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R:1.53,95% CI:1.12~2.10)和唐氏综合征( OR:7.09,95% CI:4.19~11.99)是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糖尿病( OR:0.63,95% CI:0.50~0.79)为圆锥角膜的保护因素,二尖瓣脱垂非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的异质性部分来源于具体疾病分类,糖尿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异质性全部由病例来源产生;敏感性分析显示,改变分析模型后结果稳健。所纳入的文献间均无发表偏倚。 结论:家族史、揉眼、变态反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为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为圆锥角膜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表常见耐药葡萄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眼表感染细菌中耐药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头孢唑林钠、克林霉素及夫西地酸5种眼科常用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实验研究。收集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微生物室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眼表分离的67株耐药葡萄球菌,包括耐药表皮葡萄球菌(28株)、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耐药中间葡萄球菌(15株)及少数其他种类耐药葡萄球菌(7株)。采用微量液基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头孢唑林钠、克林霉素及夫西地酸对67株耐药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的M100标准进行敏感性判定。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株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中,17株mecA基因阳性者有14株对夫西地酸敏感,与左氧氟沙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17株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14株产β内酰胺酶者分别有14、11株对头孢唑林钠和夫西地酸敏感,两种药物与左氧氟沙星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007);15株耐药中间葡萄球菌中,10株mecA基因阳性者分别有6、5株对头孢唑林钠和夫西地酸敏感,与左氧氟沙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1,0.033);7株其他耐药葡萄球菌中,5株mecA基因阳性者有4株对头孢唑林钠敏感,与左氧氟沙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67株耐药葡萄球菌中,分别有54、48株对头孢唑林钠和夫西地酸敏感,敏感率为80.1%和71.6%,敏感性明显高于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克林霉素3种药物,药物敏感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8.377,9.940; P=0.000,0.003)。 结论:耐药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钠和夫西地酸的敏感性优于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克林霉素,可为临床治疗眼部耐药葡萄球菌感染的经验用药提供指导。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21-62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CCM)是一种活体角膜成像技术,可直接实时量化角膜神经纤维,具有无创、客观和敏感性高的特点。CCM不仅可用于角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在一些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等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角膜神经纤维变化可间接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有望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无创性生物成像标志物。文章就CCM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优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角膜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角膜病变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糖尿病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水肿、角膜敏感性下降、神经营养性角膜溃疡等。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很多,包括异常代谢产物蓄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角膜缘干细胞异常等。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关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损伤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变,病理机制主要是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核因子-κB(NF-κB)是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调控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凋亡相关基因、生长因子等靶基因的表达。已有大量研究报道,NF-κB信号通路参与糖尿病角膜上皮的慢性炎症和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同时也参与调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F-κB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现为发热的Marsili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罕见疾病Marsili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遗传规律、诊断方法及与其他引起发热症状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总结2021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确诊的1例Marsili综合征临床资料,对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2万个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检测。以“Marsili综合征”,“ZFHX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此外,又以“先天疼痛不敏感”及“无汗”为关键词检索国内万方数据库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3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2年余,非甾体类抗炎药退热效果差,伴无汗及对疼痛不敏感,眼角膜反射减弱。患者及其母亲ZFHX2基因突变阳性,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特有的NTRK1基因突变阴性,其父亲ZFHX2基因突变阴性。文献检索发现有关Marsili综合征英文文献2篇,世界范围内仅报告1个家庭中6例Marsili综合征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病临床表现为感觉疼痛、温度及出汗能力减弱或消失;对皮肤烧灼伤和骨折引起的疼痛不敏感,但对头痛、内脏痛、女性患者分娩痛及触觉无异常;角膜反射消失或迟钝;对辣椒素刺激敏感性下降。所有患者ZFHX2基因突变阳性,但未测定NTRK1基因。此外,国内有关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文献4篇,共报告病例34例。Marsili综合征和先天性无痛无汗症虽有一些相同的临床表现,但两者是不同的疾病,且预后完全不同。结论:Marsili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国内外极其罕见。临床遇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差,尤其是合并无汗、对疼痛不敏感等临床表现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并进行ZFHX2基因检测。本病为良性疾病,预后良好,尽早明确诊断可避免无效治疗及其不良反应。针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塑形术致黏质沙雷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4岁,因"左眼反复异物感,胀痛,视物模糊4 d,加重1 d"于2020年3月30日至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双眼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眼部检查示:右眼裸眼视力(UCVA)0.2,左眼UCVA数指/30 cm;双眼指测眼压正常。右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示:结膜混合充血(+++),无水肿,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大小约2 mm×2 mm,荧光素钠染色(+),周围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内皮可见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前房轴深正常,前房闪辉(++++),前房内见大量絮状漂浮物,下方积脓,液平高约1 mm,虹膜纹理欠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透明,眼底窥不清(患者欠配合) (见图1A—B)。患者手卫生检查示:双手指甲长,指甲内含大量污垢。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期间仅在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第1天到我院进行复查,此后半年患者均未遵医嘱返院复查。平素患者使用吸棒取戴角膜塑形镜,入院前1周,患者吸棒丢失,也未购买新的吸棒,而改用双手取戴。考虑诊断为:左眼细菌性角膜炎。入院后立即予以左眼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全身给予注射用克林霉素0.6 g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同时左眼角膜病灶刮片取材,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查。入院1 d后,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缺损较入院时变小,约1 mm×1 mm大,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前房积脓消失,其余眼部检查结果同入院时。青霉素皮试检查阴性,考虑抗感染治疗有效。治疗: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均减量为每1 h滴用1次,同时加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点左眼每1 h滴用1次,以减轻角膜基质层炎症,妥布霉素眼膏每晚滴用1次。克林霉素注射液更改为头孢他啶注射液1 g静脉滴注,每8 h滴用1次/h。随后每日多次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入院2 d后,患者自诉左眼疼痛感逐渐减轻,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减小为0.5 mm×0.5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消失,内皮角膜后沉着物消失,前房闪辉(+++)。遂将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2 h滴用1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4 d后,患者自述左眼视物较前清晰,无明显疼痛感,右眼UCVA0.2,左眼0.0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中央角膜上皮粗糙,范围约4 mm×4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 (见图1C—D)。细菌培养结果示:粘质沙雷菌、G-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示: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均敏感。治疗: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1周后,患者诉左眼无明显不适。眼科检查示:左眼UCVA0.06,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荧光素钠染色可见散在点状着染,角膜基质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及前房闪辉均消失(见图1E—F),予以出院。出院后继续予以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治疗。出院后1周患者于门诊复查,左眼矫正视力恢复至1.0,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瞳孔区偏下方可见一直径约1 mm类圆形云翳,其余角膜透明,基质无水肿,前房清亮。左眼角膜溃疡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因果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旨在运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方法::通过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汇总数据,选择与欧洲血统人群中特应性皮炎和圆锥角膜相关的相互独立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特应性皮炎GWAS数据包含7 02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和198 740例正常对照者,而圆锥角膜的GWAS数据则包含311例圆锥角膜患者和209 287例正常对照者。通过运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以及MR Egger法进行MR分析,将比值比作为评价指标,探讨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使用Cochran Q检验评估各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之间的异质性。此外,采用孟德尔随机多态性残差和离群值(MR PRESSO)法检测SNP异常值,使用MR Egger截距测试检验SNP的水平多效性,并通过"留一法"敏感性分析检验MR研究是否受单个SNP的影响。 结果::IVW分析显示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 OR=1.46,95%可信区间:1.08~1.97, P=0.013)。但未发现圆锥角膜与特应性皮炎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联( OR=0.98,95%可信区间:0.94~1.01, P=0.294)。通过Cochran Q检验、MR PRESSO检测以及MR Egger截距测试的结果显示工具变量之间不存在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同时,通过"留一法"敏感性分析证实,单个SNP对整体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特应性皮炎与圆锥角膜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