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指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并需要长期管饲喂养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发病3天内)喂养组(E组)和常规(发病7天内)喂养组(L组),收集两组4周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皮褶厚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指标。统计两组感染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组血清白蛋白在第3周时高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5);E组血清前白蛋白在第2周时高于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两组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同组4周末血红蛋白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5)。两组患者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组NIHSS评分在第2周时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肺感染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组腹泻率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 结论:对于重症脑血管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可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连续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恢复正常,保持肌肉及脂肪容积相对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微炎症、营养状况指标及终点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观察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经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后血清微炎症及营养状况指标的变化以及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两组均在常规干预措施下实施腹膜透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疗程均为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微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营养状况指标及透析充分性指标[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钙离子、磷离子;透析充分性指标:血肌酐(Scr)、血尿酸(BUA)、尿素氮(BU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随访24个月,记录两组终点事件(腹膜炎、腹痛、营养不良、腹腔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个月后,两组TNF-α、IL-6、IL-8、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5.7±4.0)μg/L比(33.6±6.0)μg/L、(2.9±0.7)ng/L比(4.9±1.2)ng/L、(17.0±7.2)ng/L比(22.8±7.9)ng/L、(4.6±0.7)mg/L比(6.9±1.2)mg/L]( t=10.272、13.134、5.040、15.575,均 P<0.05);治疗24个月后,两组ALB、Hb、TRF、PA、钙离子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磷离子较治疗前下降,且上述指标观察组升降大于对照组[(45.7±5.2)g/L比(39.8±4.9)g/L、(72.7±8.0)g/L比(68.6±9.0)g/L、(4.3±1.0)g/L比(3.0±0.6)g/L、(321.5±29.0)mg/L比(297.6±25.1)mg/L、(4.9±1.3)mmol/L比(2.9±0.9)mmol/L、(1.3±0.9)mmol/L比(1.8±0.3)mmol/L]( t=7.737、3.213、9.880、5.900、11.937、4.415,均 P<0.05);两组治疗前肠道菌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4个月后,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上升,肠杆菌、肠球菌均下降,且上述指标观察组升降大于对照组[(8.4±0.9)IgCFU/g比(6.4±0.9)IgCFU/g、(8.8±1.3)IgCFU/g比(7.9±1.3)IgCFU/g、(7.1±0.9)IgCFU/g比(8.0±1.1)IgCFU/g、(5.4±0.7)IgCFU/g比(6.9±0.9)IgCFU/g]( t=14.248、4.339、5.825、12.753,均 P<0.05)。两组治疗前透析充分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24个月后,两组Scr、BUA、BUN、Cys-C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71.5±50.5)μmol/L比(623.3±62.6)μmol/L、(17.5±0.5)mmol/L比(20.6±1.8)mmol/L、(16.4±3.0)mmol/L比(22.5±2.0)mmol/L、(1.9±0.5)mg/L比(3.0±0.7)mg/L]( t=17.877、14.976、15.842、11.749,均 P<0.05)。观察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2)%比(2.2)%]( t=6.574,均 P<0.05)。 结论:对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后,患者微炎症状态减轻,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手术要点及术后康复管理情况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血管切除技术时代,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安全要点及术后快速康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62±9)岁。分析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糖控制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8例为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门静脉阻断时间为(20±5)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8%(15/52),其中胃排空异常2例,腹泻2例,乳糜瘘2例,腹腔感染4例,胃肠瘘1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早期采用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方式控制血糖,恢复饮食后采用短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未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糖。52例随访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38个月,42例死亡患者中37例死于肿瘤复发,4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对侵犯血管的胰腺癌患者行动脉优先入路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提高R 0切除率,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并无明显增加,术后血糖控制满意,生活质量得到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下肢ASO患者182例,其中男126例、女56例,年龄46~93(70.5±10.2)岁。患者术前均行CTA或动脉造影检查,踝肱指数(ABI)为0.15~0.58(0 .38±0.18)。182例患者均行腔内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182例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血管一期通畅率、治疗后1个月ABI等),以及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大截肢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2)统计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动脉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Fontaine分期、内科合并症、吸烟史等临床基线资料,以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治疗方式、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 P<0.01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18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无大截肢、消化道出血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术后血管一期通畅率100%,治疗后1个月ABI为0.68±0.25,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15, P<0.001)。(2)18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发生动脉再狭窄100例,发生率5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下肢ASO病变长度、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吸烟史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69、8.43、9.25, P值均<0.01);而性别、年龄、内科合并症及下肢ASO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3 cm( OR=2.835,95% CI:1.478~5.438)、吸烟( OR=2.776,95% CI:1.460~5.277)是ASO患者腔内治疗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01),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 OR=0.220,95% CI:0.084~0.574)是腔内治疗术后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结论:采用腔内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ASO患者病变长度≥3 cm、有吸烟史是影响术后发生动脉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术后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是预防管腔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CAR-T细胞疗法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神经系统不良事件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了解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brexu-cel)相关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AE)及其发生风险。方法: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9月31日报告的有关brexu-cel的神经系统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4.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采用信息成分( IC)法及报告比值比( ROR)法进行信号挖掘。报告数≥3, IC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0或 ROR的95% CI下限>1的AE被定义为阳性风险信号。统计分析发生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后出现死亡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 结果:共收集到1 960例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涉及559例患者,22个PT。采用 IC法和 ROR法进行信号挖掘,共检测出15个阳性信号(PT)。AE报告数排前5位的PT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153例)、意识模糊状态(32例)、脑病(29例)、震颤(27例)、失语(25例);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 IC=7.81, ROR=235.74)、脑病( IC=4.74, ROR=26.96)、失语( IC=4.28, ROR=19.58)、脑水肿( IC=3.35, ROR=10.24)、失禁( IC=3.04, ROR=8.22)。失禁(报告数6, IC=3.04, ROR=8.22)在说明书中未见记载。22个PT中有17个PT所涉及的患者出现死亡不良结局,其中,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的死亡比例为18%(28/153);死亡结局患者比例>50%的PT为刺激反应消失(80%,4/5)、脑水肿(75%,6/8)、脑血管意外(67%,2/3)、困倦(60%,3/5)、惊厥发作(57%,4/7)。 结论:CAR-T细胞疗法brexu-cel相关的神经系统AE较常见,其中失禁尚未被说明书记载;部分AE(刺激反应消失,脑水肿,困倦)临床结局较差,应提高警惕,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35例,去分支杂交手术18例。杂交手术组较孙氏手术组术前脑梗塞病史更多,其余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选择了中低温脑保护策略,孙氏手术术中予双侧顺行脑灌注以及停循环期间降主动脉球囊阻断保持下肢和脏器血供,去分支杂交手术弓部血管重建后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全主动脉弓以及分支血管。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并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近期预后。结果:杂交组避免了停循环,术中最低鼻咽温度略高于孙氏组[(25.1±0.4)℃比(27.7±0.6)℃],两组手术操作时间[(178.9±43.5)min比(166.9±95.4)min]以及术中出血量[(1 724.9±1 394.2)ml比(1 590.7±92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肾衰竭(20.0%比11.1%)、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11.4%比5.6%)、认知功能障碍(17.1%比11.1%)、呼吸机辅助时间[84.0 h(25.0,160.0)h比61.7 h(17.3,90.5)h]、ICU停留时间[6.5(2.9,14.3)天比4.4(2.0,6.1)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孙氏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杂交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4.8个月,孙氏手术组无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胸降部远端假腔存在活动性血流;杂交手术组随访期内无死亡,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和杂交手术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髋部骨折修复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系统评价髋部骨折修复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联合自由词,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集老年髋部骨折修复术PPCs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PPCs包括肺炎、吸入性肺炎、肺内感染、呼吸衰竭、肺不张、胸腔积液等。筛选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后,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8篇,包括病例对照研究15篇,队列研究3篇。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男性、吸烟史、BMI过低、脑血管意外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白蛋白浓度<35 g/L、术前血红蛋白浓度<120 g/L、ASA分级≥Ⅲ级、手术延迟≥48 h和全身麻醉是髋部骨折修复术老年患者PPCs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髋部骨折修复术老年患者PPCs的危险因素较多,高龄、男性、吸烟史、BMI过低、脑血管意外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白蛋白浓度<35 g/L、术前血红蛋白浓度<120 g/L、ASA分级≥Ⅲ级、手术延迟≥48 h和全身麻醉是髋部骨折修复术老年患者PPCs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加压疗法减轻肢体水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肢体水肿是老年患者常见病症之一,多见于脑血管意外、骨折后、外科手术后以及一些患周围血管疾病、淋巴循环障碍患者。肢体水肿患者轻者可自行恢复,但因其起病原因复杂,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能进一步诱发肢体感染,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退化、阻碍康复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加压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肢体水肿常用的无创康复治疗技术,通过物理压力作用于体表,能有效减轻肢体水肿程度。本文从加压疗法作用于人体的原理出发,介绍临床康复中常用的加压实施方法,同时阐述该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
改良尿道分离方式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术中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目的:探讨改良尿道分离方式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改良尿道分离方式AUS植入术并完成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的25例SUI患者的临床资料,改良尿道分离方式为在游离尿道海绵体背侧时,借用部分海绵体白膜组织。记录尿道周径、袖套尺寸及尿道压力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自主控尿情况以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尿频评分及夜尿评分的变化情况。激活装置后的第1、3、6、12个月时于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之后每年进行1次随访。评估局部皮肤状态、控尿情况,测量残余尿量超声并完成主观评分量表测定。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85岁(65.8±15.7)岁。选用4.0 cm袖套4例(16.0%),4.5 cm袖套16例(64.0%),5.0 cm袖套4例(16.0%),5.5 cm袖套1例(4.0%);其中尿道周径与袖套尺寸完全匹配14例(56.0%),尿道周径小于袖套尺寸4例(16.0%),尿道周径大于袖套尺寸7例(28.0%)。25例患者术前最大尿道压力(MUP)为(78.0±25.9)cmH 2O(1 cmH 2O=0.098 kPa),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为(53.4±26.6)cmH 2O。采用AUS装置在术中失活状态下MUP为(88.0±26.5)cmH 2O,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UCP为(68.2±24.5)cmH 2O,高于术前( P<0.05)。术中激活状态下,MUP为(146.6±25.2)cmH 2O,MUCP为(123.0±28.3)cmH 2O,均高于术前及失活状态下(均 P<0.001)。全组患者在装置激活的第1个月时,均达到社交控尿标准。全组患者随访2~50个月,随访过程中,22例(88.0%)患者达到社交控尿标准,1例患者更换AUS装置,1例患者因脑血管意外死亡,1例患者因并发症取出装置。25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分别使用尿垫[ M( Q1, Q3)]4.5(3.0,6.5)个和1(0,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5例患者术后的ICI-Q-SF评分、I-QoL评分、尿频评分和夜尿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 P<0.05)。5例(2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无痛性血尿2例,感染1例,尿道侵蚀1例,排尿困难1例。除出现尿道侵蚀的1例患者移除袖套外,其余4例患者在积极支持治疗下均恢复社交控尿,且至末次随访症状均未复发。 结论:改良尿道分离方式未明显影响SUI患者尿道压力,且可增加袖套内尿道周围组织体积,从而降低术中尿道损伤风险及术后尿道侵蚀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