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结膜下注射康柏西普对兔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对兔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新生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方法:44只2~3 kg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柏西普注射组9只、雷珠单抗注射组9只、生理盐水对照组9只、模型对照组9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以左眼为实验眼,采用碱烧伤方法制作炎症性CNV动物模型,直径8 mm的滤纸片浸润1 mol/L NaOH,放至角膜中央烧灼30 s。造模后第1天,康柏西普注射组球结膜下注射康柏西普0.1 ml/1 mg,雷珠单抗注射组同法注射雷珠单抗0.1 ml/1 mg,生理盐水对照组同法注射0.1 ml质量分数0.9% NaCl溶液,模型对照组碱烧伤后不做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不行碱烧伤和球结膜下注射药物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4、7、14和21天计算CNV面积,每组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处死一定数量动物,抽取房水,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取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含量。结果:造模后第4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新生血管芽长入角膜边缘,角膜水肿减轻;第7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新生血管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稀疏。造模后第4天可见各造模组角膜上皮细胞增多,上皮层存在空泡,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上皮层下可见小的血管腔。造模后第7天,新生血管浸润浅层基质,基质内有大量炎性细胞。造模后第14天,康柏西普注射组CNV面积为(15.20±9.16)mm 2,小于雷珠单抗注射组的(28.21±5.17)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康柏西普注射组VEGF质量浓度为(7.75±6.56)pg/ml,低于雷珠单抗注射组的(16.98±2.1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对照组角膜组织无淋巴管生长,无LYVE-1阳性细胞。造模后第4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角膜组织中出现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平行生长。造模后第7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角膜新生淋巴管计数分别为(4.33±0.58)个和(4.67±0.58)个,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10.67±0.58)个和模型对照组的(12.33±0.58)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碱烧伤后早期球结膜下注射康柏西普能有效抑制CNV、新生淋巴管,其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VEGF的质量浓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角膜新生血管与新生淋巴管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角膜具有包裹、保护眼睛及折光作用,是重要的屈光介质. 角膜的位置结构使其容易受到外界侵害,如异物入眼、植物性划伤等,进而接触到外界病菌,使真菌乘机而入,引起角膜损伤或病变,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影响[1]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淋巴管形成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年龄段人群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虽现在大量研究已了解到HSK除了可以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外,还能诱导淋巴管扩展到角膜,并且淋巴管形成在HSK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针对淋巴管形成的研究进程却远落后于角膜新生血管.本文对近年来淋巴管在HSK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力求进一步了解淋巴管形成与HSK的关系,为角膜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契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角膜新生血管转基因老鼠模型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角膜新生血管是由于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角膜所致,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视力,角膜新生血管转基因老鼠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角膜新生血管机制的研究、抗血管药物的筛选和治疗方案的评估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潜力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介绍转基因老鼠模型在角膜新生血管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贝伐单抗抑制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及淋巴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角膜缝线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生成情况及贝伐单抗(bevacizumab)结膜下注射对其生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55只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3只大鼠6只眼,不缝线),生理盐水组(26只大鼠26只眼,角膜缝线后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05 ml)及贝伐单抗组(26只大鼠26只眼,角膜缝线后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0.05 ml).分别于术后第4,7,10,14天测量术眼角膜新生血管面积,HE染色检测角膜炎症反应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C及CD31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及淋巴管形成情况. 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贝伐单抗组术后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较小(P<0.05).大鼠角膜缝线后VEGF-C及CD31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intergral optical density,IOD),贝伐单抗组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1);大鼠角膜缝线后VEGF-C及CD31蛋白表达的IOD值在术后14 d时,贝伐单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贝伐单抗组角膜新生血管及淋巴管出现较晚,淋巴管密度较低. 结论 贝伐单抗能够减少大鼠角膜缝线后早期新生血管及淋巴管形成,其抑制淋巴管形成的机制可能是阻断VEGF-C/VEGFR-3信号传导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缝合法的小鼠角膜炎症模型的构建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缝合法构建小鼠角膜炎症模型的有效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11-0尼龙线于BALB/c小鼠角膜进行"8"字缝合,构建小鼠角膜炎症模型,分别于术后3、7、12 d裂隙灯下和术后5、7、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淋巴管及血管生长情况,术后3、7、14 d采用HE染色观察角膜炎症变化,术后1、3、7、11、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NF-αmRNA在炎性角膜中的表达.结果:裂隙灯观察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术后3 d角膜可见明显的淋巴管、血管新生,术后7d生长达到高峰;HE染色显示术后3d角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于7d开始消退;qRT-PCR结果显示角膜术后表达TNF-αmRNA,术后7 d到达高峰后开始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P<0.05).结论:缝合法小鼠角膜模型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模型,符合炎性反应的一般规律,是研究炎性淋巴管生长调控机制的理想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半乳糖凝集素-8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角膜是维持正常视力的重要屈光间质,正常情况下无血管,无淋巴管.在病理情况下,新生毛细血管会从角膜缘血管网长出,随后渐渐侵入角膜形成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力,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形成主要与炎症、感染、外伤和角膜移植手术等因素相关.半乳糖凝集素属于凝集素超家族,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迁移、细胞黏附和血管生成等.近年来半乳糖凝集素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被重点研究,其中半乳糖凝集素-8(Gal-8)被报道与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最新研究表明,其可能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进一步了解Gal-8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为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提供全新的靶点与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