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薄圆锥角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XL)治疗过薄圆锥角膜(去上皮后角膜厚度小于400 μ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09/2020-12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治疗圆锥角膜患者46例74眼.根据术前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分为两组:TCT为400-<450 μm的患者行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 16例20眼,手术方法为做带蒂角膜上皮瓣并掀开,等渗核黄素滴眼,将角膜上皮瓣重新恢复后,进行紫外线照射,照射结束后,刮除角膜上皮瓣.TCT≥450 μm的患者行去上皮A-CXL手术30例54眼.随访12 mo,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Sirius 三维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2 mo,带蒂角膜上皮瓣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无差异(P>0.005),去上皮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两组术后12 mo BCVA(LogMAR)、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05).两组各指标术后12 mo与术前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对于TCT为400-<450 μm圆锥角膜患者安全可行,与去上皮A-CXL手术控制圆锥角膜进展的趋势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ILE与FS-LASIK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原因分析及结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并分析其结果和原因.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FS-LASIK组300例(600只眼),按照手术时间再分为pre FS-LASIK 200例(400只眼),FS-LASIK 100例(200只眼),SMILE组100例(200只眼),术前球镜度-0.75~12.25 D,柱镜度0~3.75 D,均未预留度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1.0,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并记录所有患者非接触眼压测量、裸眼视力(UCVA)、BCVA、等效球镜(SE)、电脑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后,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结果 术后屈光状态主要受手术方式及术前柱镜的影响(P<0.05),FS-LASIK术后患者右眼柱镜结果与SMILE术后患者右眼柱镜结果在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眼术后屈光状态无相关性.结论 SMILE术后患者平均右眼柱镜欠矫程度较FS-LASIK术后患者多0.25~0.50 D,主要与SMILE手术方式、眼球自旋以及角膜上皮重塑行为有关,建议高度数患者采用FS-LASIK手术或更改SMILE手术方式为扫描后即刻取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度近视行不同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以及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早中期角膜各区域上皮下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屈光手术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55例(11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22例(44眼)、FS-LASIK组18例(36眼)、LASEK组15例(30眼)。各组于术后1、3、6个月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各区域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对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间的神经纤维各参数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行SMILE术后早期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密度、分支密度、长度及宽度较FS-LASIK和LASEK术后更佳,修复速度也更快,较早达到术前水平。而FS-LASIK术后包括角膜瓣在内的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修复情况居于SMILE和LASEK之间,LASEK术后早期特别是中央区白色瘢痕样混浊明显,且不同区域的角膜修复速度最慢、质量最差。术后1个月,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中央的角膜神经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TBD)明显优于LASE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MILE组的主要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NBD)明显优于FS-LASIK组和LASEK组( HSD=4.367, P=0.005; HSD=4.237, P=0.008)。术后3个月,SMILE组中央CNFD、CNBD、CNFL明显优于FS-LASIK和LASEK组(均 P<0.05);LASEK组神经纤维宽度(CNFW)明显优于SMILE和FS-LASIK组( HSD=3.457, P=0.003; HSD=3.668, P=0.004)。术后6个月,SMILE组中央CNFD、CNBD以及CNFL均优于FS-LASIK和LASEK组(均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激光角膜屈光术后早中期,SMILE各区域的神经修复情况较FS-LASIK和LASEK均有显著的领先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圆锥角膜发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二次文献分析法系统评价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0年1月起至2021年5月发表的与圆锥角膜发生和进展有关的高质量分析性研究设计文献,提取有效数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检索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分类指标的合并效应量采用比值比( OR)及其95%置信区间( CI),以 Q检验和 I2检验评价文献中各结局指标的异质性,异质性分析 P>0.1或 I2≤50%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I2>50%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谨慎解释研究结果。采用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文献中评估指标的异质性来源。采用Egger检验、Harbord检验、Peters检验及漏斗图综合评价发表偏倚。 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病例对照研究18篇和队列研究3篇,研究资料来自10个国家,纳入圆锥角膜病例共30 124例,对照者59 012例,NOS评分均≥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 OR:8.68,95% CI:6.30~11.97)、揉眼( OR:4.62,95% CI:3.75~5.70)、变态反应( OR:2.34,95% CI:1.73~3.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R:1.53,95% CI:1.12~2.10)和唐氏综合征( OR:7.09,95% CI:4.19~11.99)是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糖尿病( OR:0.63,95% CI:0.50~0.79)为圆锥角膜的保护因素,二尖瓣脱垂非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变态反应的异质性部分来源于具体疾病分类,糖尿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异质性全部由病例来源产生;敏感性分析显示,改变分析模型后结果稳健。所纳入的文献间均无发表偏倚。 结论:家族史、揉眼、变态反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唐氏综合征为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为圆锥角膜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ILE术中失吸的发生率和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失吸的发生率、发生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行SMILE时术中发生失吸的患者16例(16眼),对其发生率、眼别、性别、失吸部位、失吸发生时眼球转动方向、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眼别、性别构成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行SMILE患者1 698例(男517例,女1 181例),3 365眼(右眼1 692只,左眼1 673只),术中发生失吸16例(16眼),发生率为0.46%。其中右眼9只(9/16),左眼7只(7/16),男5例(5/16),女11例(11/16)。不同性别( χ2=0.005, P=0.944)、不同眼别( χ2=0.229, P=0.632)失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吸位于激光扫描直径(3.62±2.55)mm处,多在直径2 mm内。按失吸部位分为:透镜底层失吸4眼(1/4),其中2眼当即改为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另2眼当即改为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透镜边切失吸1眼(1/16),当即改为LASEK;透镜上层失吸10眼(5/8),其中8眼当即重吸并继续行SMILE扫描上层及做小切口,分离并完整取出透镜,1眼3周后重新行SMILE并完整取出透镜,1眼当即重吸并继续行SMILE,但发生再次失吸而在2周后改行LASEK;上层边切失吸1眼(1/16),直接用5 ml注射器针头划开上层边缘并完整取出透镜。按失吸发生即刻眼球转动方向分为:鼻上2眼(2/16)、颞上9眼(9/16)、鼻下2眼(2/16)、颞下2眼(2/16)、正下1眼(1/16)。所有失吸病例术后3个月均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SMILE术中失吸的发生率低,多发生于扫描透镜的上层和近瞳孔中央区。Bell现象为失吸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失吸部位和状态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经过合理的处理后仍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远期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生物力学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飞秒激光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角膜屈光手术。角膜屈光手术通过切削角膜来改变屈光状态的同时也改变了角膜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也有所不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有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本文就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结构基础,目前常用的角膜生物力学测量方法,FS-LASIK手术中瓣厚度、侧切角度、残余基质床厚度、瓣蒂方向等参数的设置,及SMILE手术中切口大小、光学区大小、帽厚度、组织切削量等参数的设置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和眼红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眼红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240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进行分组,A组患者实施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42例),B组患者实施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33例),C组患者实施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45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泪膜破裂时间(BUT)、眼红指数、中央角膜知觉、裸眼视力(UCVA)差异。结果:术后1周时,三组患者BUT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5),B组与C组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患者BUT高于B、C组患者(均 P<0.05)。术后1个月时,B、C两组患者BUT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5),且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BU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高于B、C组患者(均 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三组患者眼红指数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三组患者中央角膜知觉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5),且A、B组患者中央角膜知觉均高于C组(均 P<0.05),但A、B组患者中央角膜知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三组患者UCVA均较术前上升(均 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MILE、FS-LASIK、SBK三种手术中,SMILE对患者BUT影响最小,SBK对患者中央角膜知觉影响最大,三种手术对眼红指数、矫正视力影响效果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不同缝线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2种不同缝线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于解放军乌鲁木齐市第474医院住院并手术的翼状胬肉患者128例(12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64眼)。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连续缝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间断缝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观察2组术后1、3、7 d的疼痛、角膜刺激症状程度;角膜荧光染色确定2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6个月随访中记录结膜完全愈合、瘢痕纤维增生及胬肉复发情况。2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2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必要时辅以Fisher精确概率法直接计算 P值)。 结果::疼痛和刺激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术后1 d和3 d均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 t=-40.477, P<0.001; t=-23.376, P<0.001。刺激症状评分: t=-18.431, P<0.001; t=-7.894, P<0.001),术前和术后7 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荧光染色显示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方面,观察组术后3 d和5 d均高于对照组( χ2=4.354, P=0.037; χ2=13.333, P<0.001),术后7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χ2=8.848, P=0.003),观察组的瘢痕痊愈率低于对照组( χ2=8.214, P=0.004),2组胬肉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拆线时间早于对照组( t=-32.686, P<0.001),拆线耗时短于对照组( t=-20.236, P<0.001),拆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t=-26.58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连续缝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眼部疼痛、刺激、炎症反应轻,角膜上皮愈合更快,可明显减少瘢痕的形成,术后拆线更早,拆线耗时短且疼痛感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开封市中心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复发性上睑下垂64例(64只眼),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额肌瓣悬吊术;观察组行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1)值,术后上睑提肌上提量和眼睑闭合不全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36%,37/38)较对照组(83.33%,30/36)高( χ2=4.25, P=0.039);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术后3、6及12个月的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均有所提升,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上睑提肌缘高度值分别为(4.35±0.65)mm、(4.22±0.63)mm及(4.63±0.69)mm,均高与对照组的(4.05±0.60)mm、(3.83±0.57)mm及(4.21±0.62)mm( F组间=20.19, P=0.001; F时间=820.90, P=0.001; F交互=1.96, P=0.002);观察组术后3、6及12个月上睑上提量分别为(4.32±0.64)mm、(5.41±0.81)mm及(5.38±0.80)mm,高与对照组的(4.01±0.58)mm、(4.96±0.74)mm及(5.01±0.75)mm,眼睑闭合不全程度分别为(2.25±0.33)mm、(1.23±0.18)mm及(0.24±0.03)mm,低与对照组的(3.68±0.55)mm、(2.74±0.41)mm及(1.55±0.23)mm(术后上睑提肌上提量: F组间=14.94, P组间<0.05; F时间=49.18, P时间<0.05; F交互=0.17, P交互=0.840;眼睑闭合不全程度: F组间=1 019.00, P组间<0.05; F时间=726.20, P时间<0.05; F交互=1.72, P交互=0.180);术后并发症观察组(7.89%,3/38)发生率较对照组(25.00%,9/36)低( χ2=3.98, P=0.046)。 结论:改良的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收集浙江永康瑞侦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患者146例(146眼)翼状胬肉。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0例,女性66例,年龄(59.76±7.18)岁,病程(10.58±2.66)年,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距离为(3.52±0.38)m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73例(73眼)进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73例(73眼)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的疗效,记录两组手术用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长度、角膜荧光染色评分、疼痛评分、舒适评分,观察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半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2%(69/73)高于对照组79.45%(58/73)( χ2=7.32, P=0.007);观察组手术用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44.80、9.89,均 P<0.01);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低于对照组( t=4.56, P<0.01),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长度高于对照组( t=6.69、5.62,均 P<0.01);术后,观察组舒适评分高于对照组( t=9.22, P<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t=4.12, P<0.01);观察组复发率为1.37%(1/73)低于对照组16.44%(12/73)( χ2=10.21, P=0.001)。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可以改善患者泪膜功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