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非重点疫区下肢骨折患者收治及围手术期管理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非重点疫区下肢骨折患者收治及围手术期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88例(97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45例;年龄为15~95岁,平均65.5岁。主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主要手术方式: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25例,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等。患者入院进行COVID-19筛查,观察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情况。结果:88例患者入院前筛查COVID-19感染均呈阴性。本组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4.5 d,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7 d,住院时间平均为6.6 d。28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角度良好,69例骨折固定患者术后骨折功能及解剖复位率为94.2%(65/69)。围手术期25例(28.4%)患者出现DVT。7例(8.0%)患者术后3 d内出现发热,考虑为吸收热。无一例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结论:非重点疫区医疗机构创伤骨科医生在掌握COVID-19防控诊疗知识、骨折患者接诊原则的情况下,严格筛查流行病学史,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的发生率,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代日本人体解剖的黎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日本"古方学派"著名学者山胁东洋(1706—1762)发现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身体结构的描述存在差异,于1754年在京都进行了一次尸体解剖,这次解剖被认为是日本解剖学发展的开端,通常被描述为山胁东洋个人的成就。然而,仔细梳理史料却可以发现,日本对解剖的兴趣并不是在此时突然出现,而是伴随着17世纪中期西方医学的到来而开始。笔者论证了外国和本土的医学、社会、政治及宗教因素如何逐渐激发日本人对尸体产生新认识,并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解剖观察的价值。早在山胁东洋解剖人体之前的几十年,一位眼科医生就发现了眼睛的功能,他通过观察腐尸绘制了骨骼连接图,并将这种观察方法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山胁东洋的成就不在于他获得的解剖结果,而在于他的解剖获得了政府允许,成果付诸出版,为后来的解剖者开创了先河。在山胁东洋的效仿者中,河口信任的突破性成就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可。1770年,河口信任进行了一次解剖,他既没有参阅古籍,也没有因为刀和体液的刺激引发超然的联想和敬畏之心,而是通过测量大小、确定位置、观察颜色等"临床"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旨在获得新知的冷静而大胆的尝试。文章最后对日本和欧洲解剖插图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脾主运化理论的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脾主运化"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一部分,其最初含义是指,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脾发挥辅助胃消化吸收饮食物的作用.至汉末,张仲景将这种作用具象化,称其为"脾主消磨",深刻影响后学.至宋代,严用和提出了脾主运化理论,认为脾主管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整个胃肠道的功能统归于脾,这种理论虽未在当时成为主流认识,却也在学术界生根发芽.明朝张景岳系统论述了"脾主运化,脾运胃纳",至此"脾主运化"终于成为了主流认识并取代了原有的学术思想.其演变的总体趋势是脾功能的扩大,脾解剖学基础的模糊,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整个藏象理论的迁延,也深刻影响了临床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解剖学学科史简要回顾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的解剖学学科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国解剖学学科史涵盖了解剖学的科学史、知识史、技术史、思想史和学会史.1 艰难的历程1.1 学科前史(古代—19世纪中叶)什么是人?人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不仅是体质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也是解剖学学科史研究的起点.起初,制作工具被视为人类独有的行为,后来两足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根本的体质特征和行为特征,但又加了一些条件[1].人是神创的还是进化而来?这是科学与宗教斗争的焦点,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贯穿着整个解剖学科发展的全过程.人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研究,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的起源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医人体形态学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根据中医人体形态学科特点构建以生命观为核心,结合中西医解剖学史为两翼的1+2+N的课程思政模式,线上线下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方法 比较了相同教学背景下连续3年学生的形成性成绩和期末成绩,在线调查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结果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形成性成绩和期末成绩总体都有提高,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赞成课程思政的模式,认为课程思政提高了对生命的认识,增强了中医自信和责任与担当,激发了学习兴趣.结论 课程思政模式不仅提高了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还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记忆中枢海马体的发现与命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马体是大脑存储记忆的主要位置,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20世纪对海马体功能的揭示得益于解剖学的早期研究.海马体解剖学研究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但囿于大脑结构的复杂性和解剖学技术的不完善,当时对海马体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16世纪~18世纪初期解剖学界对海马体的命名产生了分歧,出现了公羊角、阿蒙角等一系列用于描述海马体的术语,18世纪末期海马体形态学研究的突破,结束了两个世纪海马体命名的分歧.从医学史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海马体发现及命名的历史过程,旨在从中借鉴经验,更好地推动神经科学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