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HJC)重建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分别以“旋转中心”“髋”“置换”以及“rotation center”“hip”“replac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5年1月—2021年8月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HJC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652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43篇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常见的HJC重建的相关解剖标志有大粗隆顶点、小粗隆顶点、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参考对侧大、小粗隆顶点以及它们至HJC的距离有助于重建股骨头旋转中心,参考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解剖标志有助于重建髋臼旋转中心。3D打印技术通过打印个体化的髋臼模型而准确定位HJC、制作髋臼定位器和股骨头假体定位器,并能为术者提供模拟手术的机会,使手术更加精确化和个体化。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分为图像依赖型和非图像依赖型2类,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定位点对解剖标志进行注册,建立髋关节模型、定位HJC:前者定位HJC的依据是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可能因图像显示与实际情况略有差距而影响HJC定位的准确性;后者是参考手术区域解剖标志定位HJC,具有更高的定位精确度。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系统使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的影像学解剖信息转换为虚拟的、个体化的骨盆三维重建图像,用以规划植入物的最佳定位,术中机器人设备精准地执行个体化手术计划,可提高髋臼假体定位和HJC的精度、降低假体脱位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针对患者髋关节解剖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剖学标志和解剖学参数,结合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骨科机器人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HJC的精确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区解剖模型确定口腔种植位点的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区解剖模型确定口腔种植位点的方法。方法:该研究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导开展,采用比格犬口腔种植模型,比较拔除前磨牙前后下颌骨的解剖结构的变化以及测量数据,分析安全种植区以及口腔种植位点的选择。结果:在所有的下颌前磨牙中,第1~4前磨牙(P1~P4)的牙根逐渐增加,双根牙P2、P3、P4的近中根的直径:P2为(2.72±0.45)mm,P3为(3.22±0.32)mm,P4为(4.16±0.34)mm,均小于远中根[P2:(2.98±0.29)mm,P3:(3.48±0.27)mm,P4:(4.58±0.22)mm],远中根的长度[P2:(8.79±0.41)mm,P3:(9.21±0.31)mm,P4:(10.12±0.36)mm]小于近中根[P2:(8.91±0.69)mm,P3:(9.48±0.27)mm,P4:(11.58±0.24)mm];在所有下颌骨中,颏孔至第1磨牙的管嵴距(H)和牙槽嵴顶宽度(W)依次增加[H1:(7.24±0.49)mm,H2:(8.28±0.71)mm,H3:(9.52±0.37)mm,W1:(5.71±0.81)mm,W2:(5.82±0.28)mm,W3:(6.72±0.54)mm]。结论:颏孔和尖牙根尖区外靠远中的区域是安全植入区,在安全种植区内,种植假体的长度和直径不超过植区的牙根长度以及颈部的颊舌向的最大直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化髂骨肌瓣的应用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通过髂腹股沟区血管及穿支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探讨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来源的髂骨(肌)穿支嵌合皮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不同复合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方案提供应用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6例12侧中国成人标本,采用双侧股动脉逆行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DCIA及其穿支在髂腹股沟区各个层面的分布、走行、长度、管径等特征;同时对12例下肢CTA进行DCIA血管蒂长度、管径、主要分支位置等进行测量,并与解剖学数据进行比较.对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6例下颌骨肿瘤患者,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同期髂骨肌筋膜瓣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术后外形、咬合功能重建,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12侧人体标本髂腹股沟区解剖发现穿腹部浅筋膜层外径>0.5 mm的DCIA穿支共19条,穿支血管分布在髂前上棘后方5 cm,且位于髂嵴内侧5 cm(长)×3 cm(宽)的区域内.DCIA血管蒂长度为(6.73±1.06)cm,血管蒂起始位置外径测量值为(2.55±0.29)mm,DCIA皮穿支穿深筋膜处外径为(1.12±0.14)mm.在12例下肢CTA分析中发现,DCIA血管蒂长度为(6.98±0.62)cm,血管蒂起始位置管径测量值为(2.35±0.20)mm.6例采用髂骨腹内斜肌筋膜嵌合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髂骨肌瓣均顺利存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下颌外形、功能恢复良好,口内肌筋膜瓣黏膜化.术后CT发现植入髂骨无明显体积改变,供区行走、负重基本正常,未出现腹疝等并发症.结论:DCIA及主要分支在髂腹股沟区走行、分布较恒定,可根据不同缺损区情况,制备基于DCIA的不同组织类型嵌合皮瓣以满足修复要求.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较为理想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下颌颊棚区微螺钉解剖学植入区域位点锥形束CT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颊棚区适合微螺钉解剖学植入的区域位点,为临床上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62例行正畸治疗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在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A)、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B)、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C)的牙槽嵴顶下方3 mm(Dl)、6 mm(D2)、9 mm(D3)断层骨宽度.比较不同性别、左右两侧、不同位置骨宽度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颊棚区不同位置骨宽度在男、女之间,左右两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颊棚区同一位置不同距离、同一距离不同位置骨宽度差异显著(P<0.05),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距牙槽嵴顶9 mm处骨宽度最大,为(10.62± 1.38)mm,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距牙槽嵴顶3 mm处骨宽度最小,为(2.65±0.38)mm.结论:下颌颊棚区骨宽度在性别、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但下颌颊棚区不同解剖位点差异较大,自近中向远中有增加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入路骶神经电刺激器植入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讨论腹腔镜下骶前方植入骶神经电刺激电极手术入路解剖及手术可行性.方法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腹腔镜下显露骶骨前第2~4骶神经前支手术,观察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的形态特征和骶孔周围可能损伤重要血管的区域.结果 第2~4骶神经前支出骶前孔至汇成骶丛的长度:S2左(32.62±3.15) mm,右(31.46±3.28) mm;S3左(21.96±2.59) mm,右(20.61±3.14) mm;S4左(15.04±1.64) mm,右(16.09±1.38) mm.骶外侧动脉的脊支动脉进入骶前孔的方位主要为内上象限.臀下动脉穿过神经时比较偏外侧靠近神经汇合处.骶椎旁静脉在第2~4骶前孔处与骶外侧动脉伴行,脊支静脉出骶前孔的位置与动脉一致.结论 骶骨前方第2~4骶神经前支游离的长度能够达到硬膜外型骶神经电刺激器电极植入的要求.手术中骶前孔内侧为血管易损伤的危险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