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速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颈动脉僵硬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极速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颈动脉僵硬度的价值.方法 48例COPD患者(COPD组)和45名志愿者(对照组)接受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应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测量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ufPWV),包括收缩期起始时PWV值(PWV-BS)及收缩期结束时PWV值(PWV-E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PWV-BS值和PWV-ES值均升高(P<0.05);COPD患者ufPWV值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呈负相关(PWV-BS:r=-0.40,P<0.01;PWV-ES:r=-0.41,P<0.01).结论 极速成像技术可早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极速成像技术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运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UF)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2010年ACR/EULAR提出的RA分类标准,纳入62例RA患者作为RA组,并根据关节X线分期分为非骨侵蚀组及骨侵蚀组,另招募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且均行颈超扫查,测量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并运用UF测量颈动脉收缩早期及收缩晚期脉搏波传导速度(BS和ES).结果 RA组BS、ES及IMT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RA患者骨侵蚀组BS、ES显著高于非骨侵蚀组(P<0.05),而两组间IMT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BS、ES与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2、0.25.结论 UF可为检测RA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依据.随着病情进展,RA患者动脉弹性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方法 应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UFUI)对80例PIH患者(妊娠期高血压28例,轻度子痫前期32例,重度子痫前期20例)与60例正常妊娠孕妇的颈动脉收缩期开始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S)及收缩期结束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ES)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着PIH病情进展,颈动脉PWVBS、PWVES值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健康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PWVBS分别为(4.81±0.33) m/s、(5.64±0.27) m/s、(6.01±0.32)m/s、(6.22±0.26) m/s.健康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PWVES分别为(5.50±0.80)m/s、(6.67±0.37) m/s、(8.23±0.41) m/s、(8.97±0.56) m/s.结论 UFUI技术能够早期、简便、准确地反映PIH颈部血管弹性功能的变化.随着PIH病情的加重,颈动脉血管的弹性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在血液回流障碍性下肢静脉疾病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下肢血管性疾病中静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动脉性疾病,静脉疾病病程长、疗效差,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是正确治疗方案制定的前提.目前影像学检查仍是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首选,多普勒超声、传统 X线顺行造影、CT静脉血管造影(CTV)、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是比较常用的诊断方法.而多层螺旋 CT(MSCT)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具有多种后处理技术,且属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下肢静脉血管病变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我院 30例怀疑下肢回流障碍性静脉疾病的患者,行飞利浦极速CT直接法下肢静脉CTV的检查,并收集患者的其他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在血液回流障碍性下肢静脉疾病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极速成像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象客观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基于极速成像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象客观化研究.方法:对6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63例健康人(对照组)行颈动脉极速成像技术检测及桡动脉脉象检测.应用法国Supersonic Aixplore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内置UltraFast极速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包括收缩期起始(beginning of the systole,BS)时及收缩期结束(ending of the systole,ES)时的PWV;应用DDMX-100脉象仪检测桡动脉脉象参数,包括h1、h3、h4、h5、h3/h1、h4/h1、h5/h1、w1、w2、w1/t、w2/t;分析两组数据,并采用Spearman非参数法对两种技术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h1、h3、h3/h1、h4/h1、w2/t增高,h5/h1降低(P<0.05).BS和ES时,高血压组的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BS、ES时的PWV与h3/h1、h4/h1呈正相关(P<0.05),原发性高血压组BS、ES时的FWV与h4、h3/h1、h4/h1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象参数与极速成像技术参数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进一步完善了脉象的客观化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动脉僵硬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明确CKD患者动脉僵硬度相关因素有助于寻找预防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靶点.目的 分析CKD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病房收治的CKD患者7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BMI)及血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血钙、血磷、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甲状旁腺激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超极速超声成像脉搏波(uf-PWV)技术定量评定脉搏波传导速度(PWV).CKD患者PWV相关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KD患者PWV与年龄(r=0.481)、收缩压(r=0.257)、HOMA-IR(r=0.286)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1,25-(OH)2D3水平(r=-0.467)、eGFR(r=-0.272)呈负相关(P<0.0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316)和血清1,25-(OH)2D3水平(β=-0.366)与CKD患者PWV独立相关(P<0.05).结论 高龄及血清1,25-(OH)2D3水平较低的CKD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极速成像技术与脉象仪联合应用检测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极速成像技术与脉象仪检测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的价值.方法 联合应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与脉象仪对44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分别行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ulse wave velocity)及桡动脉脉象参数的检测.检测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使用的是法国Supersonic Aixplorer彩超仪所配备的极速成像技术,包括两个参数:即收缩期起始时的PWV-BS(BS,beginning of the systole)及收缩期结束时的PWV-ES(ES,ending of the systole);检测桡动脉脉象参数使用的是DDMX--100脉象仪,包括诸多参数,如h1、h3/h1、h4/h1、h5/h1、h3、h4、h5、t、w1、w1/t、w2、w2/t等;冠心病组及对照组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数据分析对比,同一观察对象的两种技术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非参数法进行.结果 冠心病组的PWV-BS、PWV-ES均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h3、h4、h3/h1、h4/h1均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PWV-BS、PWV-ES与h3、h3/h1、h4/h1呈正相关(P<0.05),对照组PWV-BS、PWV-ES与h3/h1、h4/h1呈正相关(P<0.05).结论 联合应用极速成像技术与脉象仪能够客观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为临床综合评估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提供新方法.冠心病患者诸多脉象参数与极速成像技术参数PWV-BS、PWV-ES间呈现出了很好的相关性,进而拓展和完善了脉象客观化领域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极速脉搏波技术在颈动脉硬化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动脉硬化是临床常见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及时检测和评价动脉僵硬度可早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等常见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当前,如何对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颈动脉被认为可以作为观察动脉硬化的有效部位,极速脉搏波检测技术是利用超快速超声采集获取动脉脉搏信息的一种新技术,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检测指标.本文对极速脉搏波技术在动脉硬化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优势进行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健康成人颈动脉极速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颈动脉极速脉搏波传导速度(UFPWV)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体检中心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进行健康体检人员300例,按年龄将其分为3组:18~39岁青年组(n=96)、40~59岁中年组(n=173)、≥60岁老年组(n=31).收集饮酒史、吸烟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清学检查等资料;常规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极速脉搏波(UFI)技术测量颈总动脉UFPWV,即收缩期开始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S)和收缩期结束时脉搏波传导速度(PWV-ES).比较左右两侧、不同年龄组颈总动脉UFPWV的差异及影响因素;300例中,随机选取61例,由2名统一培训医师分别间隔24 h以上行脉搏波成像(PWV)检查,评估2名医师之间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结果 同一受检者左、右两侧颈总动脉UFPWV、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检测的颈总动脉PWV-BS、PWV-E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PWV-ES及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WV-BS与收缩压(BPs)、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线性正相关(r分别为0.172、0.157,均P<0.05);PWV-ES与BMI、BPs、舒张压(BPd)、甘油三脂(TG)及年龄均呈线性正相关(r分别为0.160、0.606、0.189、0.515、0.293,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BPs是影响PWV-BS的独立相关因素,年龄、TG、BPs是影响PWV-ES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UFI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价健康成人颈总动脉弹性,BPs是PWV-BS与PWV-ES的影响因素,且PWV-ES还受年龄、TG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运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硬化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中运用极速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硬化的作用.方法 根据1987年ACR制定的RA诊断指南,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RA患者,排除颈总动脉斑块者,依据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量段外斑块有无分为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招募42名健康群众作对照组.采集RA相关指标(包括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Antibody against mutant citrullinated vimentin,anti-MCV)、病程、疾病活动度(Dis-ease activity-28,DAS28)、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另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并均行颈动脉超声扫查,观察斑块情况、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早期、收缩晚期脉搏波传导速度(Before and early systolic of pulse wave velocity,BS、ES).结果 RA 组 BS[(6.25±1.34)m/s vs(5.38±0.84)m/s]、ES[(8.14±2.41)m/s vs(6.75±1.40)m/s]及 IMT[(0.78±0.20)mm vs(0.60±0.11)mm]值大于对照组(P<0.05);RA 有斑块、无斑块两组间 BS[(6.07±1.32)m/s vs(6.79±1.36)m/s]、ES[(7.59±2.65)m/s vs(8.32±2.40)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RA患者中,采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硬化,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方法、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