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腓前韧带修复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术后3年的距骨顶和距下关节软骨磁共振成像T2*mapping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下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合并距下关节不稳(STI)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足外科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5例CLAI合并ST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8.6±1.5)岁(范围:19~39岁)。右侧9例,左侧6例。所有患者术前拍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并行MRI检查,术中在关节镜下采用拉索技术分别行ATFL和CFL修复术。术后1年复查MRI,记录患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AH)及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估患肢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6±2.3)个月(范围:12~3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AH由术前的(50.5±11.7)分升至(94.2±6.1)分( t=-13.132, P<0.01);KAFS由术前的(44.3±10.8)分升至(90.8±6.4)分( t=-12.510, P<0.01);VAS 由术前的(6.1±1.4)分降至(1.4±1.2)分( t=9.48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关节镜技术修复ATFL和CFL可恢复患者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稳定性,且操作简便、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为临床治疗CLAI合并STI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道1例少见的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探讨距骨后突周围解剖、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25岁男性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中,以"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 dislocation"和"距骨后突骨折/posterior process fracture of talus"为关键词,检索2017年10月前有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6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文1例青年男性因车祸伤致右足内翻畸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正侧位X线平片示右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后踝游离骨块,急诊行右距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急诊术后X线片示距骨外旋,CT平扫示距跟关节间隙增宽、距骨后突骨折、足舟骨撕脱骨折,择期行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择期手术后距下关节及距骨后突复位良好,随访6 个月患者踝关节活动可,未诉疼痛.结合文献报道的7 例,共8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男7例、女1例,年龄17~52岁,均表现为伤后足内翻畸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X线示距胫关节稳定,足内翻、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后踝存在游离骨折块;治疗以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手术方式;距骨后突解剖复位并石膏固定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无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当足遭受跖屈内翻暴力时距下关节可发生内侧脱位,同时距骨后突遭受距跟韧带的牵拉暴力形成撕脱骨折.距下关节脱位合并无移位或移位≤2 mm的距骨后突骨折可保守治疗,合并距骨后突骨折移位>2 mm应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陈旧性骨折可在关节镜下切除骨折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5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带蒂皮瓣4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5例,外踝上皮瓣5例,足底内侧皮瓣1例,跖背动脉皮瓣1例.游离皮瓣14例:股前外侧皮瓣13例,背阔肌皮瓣1例.结果 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二期植皮修复;1例皮瓣感染,经加强换药、扩创、抗炎、二期植皮治愈;1例皮瓣边缘少许结痂,经换药治愈;2例因术后皮瓣臃肿二期行皮瓣修整术;1例因跟腱粘连导致踝关节背伸稍受限、跛行;1例因跗跖关节不稳,行走时疼痛、跛行;1例因距下关节融合、跟骨畸形愈合,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1例足底外侧大小约0.5 cm×0.5 cm破溃增生,行走时跛行、疼痛不明显.其余患者皮瓣感觉、外观、功能均较满意.结论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应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皮瓣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应用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病人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25.7岁(19~40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5 d(1~7 d),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均采用改良Brostr?m术式,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其术前及术后6、18个月的踝关节功能.结果 18例病人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5.6个月(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骨折移位、关节不稳及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未发生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发生关节僵硬(2/18,11.1%).术前及术后6、18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为(57.05±5.91)分、(85.23±3.42)分、(92.73±2.79)分,术后6个月及18个月的AOFA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带线锚钉治疗外踝撕脱骨折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能够恢复踝关节解剖结构,提供生物力学支持,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骨质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对可能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相关病变的影像学分析,为了提升对足踝部的认识,避免漏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126例行踝关节不稳患者的MSCT及MRI检查结果,获得的MSCT及MRI数据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估.结果 显示:跗骨窦综合征患者其跗骨窦区软组织信号异常明显,存在跗骨窦组成骨骨挫伤、关节腔积液、关节下囊变、骨刺生成、合并腱鞘囊肿、跗骨窦周围滑膜增厚等病变.踝关节骨软骨损伤多伴有软骨下囊肿,囊肿的平均大小为前后径7.5 mm、左右径6.9mm、深度6.1mm.足踝部肌腱损伤病例借助影像学诊断,可清楚分辨肌腱脱位、肌腱卡压、骨片嵌插、肌腱完全断裂、肌腱损伤等不同外伤性病变.距下关节不稳定患者ACL厚度≤2.1 mm,同时,所有CFL患者都伴有ATFL损伤.慢性踝关节不稳定通常与不同促成因素演变而来的病变相关,不断提高对踝关节骨质结构及其内软组织的认识,将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距下关节是重要的跗骨间关节,其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点与后足功能密切相关.暴力致后足相关韧带损伤时,常导致踝关节不稳,部分患者亦会同时出现距下关节不稳.但临床上往往只对踝关节不稳较为关注,加之距下关节不稳与踝关节不稳的鉴别存在困难,因而距下关节不稳常被漏诊或误诊,继而影响预后.该文就距下关节不稳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症状性腓骨下骨慢性踝外侧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的Brostr?m-Gould术线带加强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1月本科收治的13例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外踝下小切口腓下骨切除、Brostr?m-Gould术线带加强修复距腓前韧带,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6.4±5.4)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显著改善(P<0.05);踝背伸-跖屈ROM和距下关节内翻-外翻ROM无显著变化(P>0.05);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增加(P<0.05).[结论]Brostr?m-Gould术线带加强修复可有效治疗症状性腓骨下骨导致的慢性踝外侧不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