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救治流程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接诊的67例创伤骨科患者资料。在全程防护下进行筛查,根据病情进行门急诊处置或住院手术。门急诊治疗26例,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9.5岁。6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14例肢体骨折患者予手法复位后固定制动,2例皮肤裂伤患者予清创缝合,4例髋部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住院手术41例,男14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8.5岁。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接受后凸成形术,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肘关节置换术,1例跟腱断裂患者行跟腱探查缝合,其余27例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结果:患者以骨质疏松骨折为主,分别占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的61.5%(16/26)和68.3%(28/41)。41例住院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 d,住院时间平均为4.5 d,较2019年同期患者(3.1、11.5 d)减少。住院患者中入院伴发热4例、术后发热26例,皆与原发伤或手术创伤相关。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结论:COVID-19防控仍要继续;通过严格的筛查、防护和监督来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行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例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所增加;血源短缺是影响患者救治的主要问题;对于应手术治疗的创伤骨科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仍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辅助及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的不良事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机器人辅助及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具有操作可重复性高、稳定性好、精确度高的优点,近十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机器人辅助及计算机导航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可能出现一些特有的不良事件。机器人及导航设备或流程环节出现问题,如注册失败、存储光盘损坏、建模错误、控制程序损坏等,导致机器人辅助手术被迫停止而改为徒手手术。文献报道这类不良事件导致机器人辅助手术终止的发生率高达22%。跟踪器固定针周围可出现皮肤软组织感染,甚至发生骨髓炎。针道周围软组织感染多数症状较轻,经局部换药等处理可以治愈。经针道骨折发生率低,文献多为个案报告。经检索目前文献报道中经针道骨折29例,发生在股骨骨干17例(59%)、股骨干骺端3例(10%)、胫骨骨干7例(24%)、胫骨干骺端2例(7%)。10例(34%)为无移位或隐匿性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获得治愈;19例(66%)骨折发生移位,其中4例(14%)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14例(48%)采用髓内钉固定、1例(3%)最终行全膝关节翻修术。固定针导致的神经、血管损伤也有个案报告。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特有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很低,其中多数比较容易处理。但术者要保持警惕,规范手术操作,如安装固定针时应仔细,尽可能避免此类特殊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术前预康复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在加速康复外科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术前预康复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晋江市医院骨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将51例患者中按术前是否采用术前预康复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7例),在行膝关节置换术前进行预康复的设为观察组,术前未进行预康复的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办理入院手续后,前往康复门诊进行康复评估,并在同一个康复师指导下行个性化康复训练,后续手术后康复师跟进术后康复。对照组则无术前预康复,术后康复师及时介入康复,康复师在术后2 d和5 d分别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分(HSS评分、运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等)。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2 d、5 d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2 d、5 d膝关节功能评价表(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术后5 d运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术后至出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康复科门诊回访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 d RO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5 d RO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8±7.75)分比(88.44±16.09)分, t=3.34, P=0.002];术后2 d两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5 d两组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84±5.78)分比(57.09±6.53)分, t=3.31, P=0.002];术后5 d两组VAS(运动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1.02)分比(5.37±1.15)分, t=-6.39, P < 0.001];两组术后至出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康复科门诊回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7)比(1/26),χ2=4.45, P=0.03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术前预康复有助于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早期功能水平,降低术后康复疼痛感,提高患者术后康复依从性,提升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D打印辅助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3D打印辅助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3D-PCP)与传统外侧L形延长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3D-PCP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73.0±3.4)岁。ORIF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71.4±2.6)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拆线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和术后1年手术部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1个月和1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术后2 d和术后1年跟骨影像学参数(B?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宽度、高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与ORIF组相比,3D-PCP组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拆线时间早、下地负重时间早,术后2 d VAS评分低,术后1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高,但术中透视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2 d VA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术后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ORIF组术后1年AOFAS的踝-后足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3D-PC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无差异( P>0.05)。两组患者间术后1年VAS评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3D-P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跟骨Sanders Ⅱ、Ⅲ型骨折虽增加术中透视次数,但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前术后住院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锻炼及术后早期足踝功能恢复更佳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2019 年 11 月行PKP治疗的 182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 3 年持续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再发骨折组(n=36)与无再发骨折组(n=146).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计量指标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R语言软件 4.0"rms"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正及决策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及临床预测效能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在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72、0.732、0.722、0.801、0.81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1、2 个、3.9 ml、0.4 mm、8.7°.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正曲线与原始曲线及理想曲线接近,C-index 为 0.818(95%CI:0.762~0.883),模型拟合度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阈值>0.22,可提供临床净收益,且临床净收益均高于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骨密度、损伤椎体数、单节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PKP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差、后凸角变化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列线图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探讨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用骨赘切除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26例患者.评估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58.3±17.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8±22.6)ml,住院时间(6.8±1.1)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3±9.5)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5.3±2.0),(2.5±1.2),(1.2±0.9),(1.2±0.8),P<0.05]显著减少,而 AOFAS 评分[(62.6±8.4),(80.6±7.6),(87.9±6.7),(89.7±5.1),P<0.05]和踝关节 ROM[(33.5±9.0)°,(54.0±9.2)°,(61.3±7.7)°,(64.8±9.4)°,P<0.05]显著增加.影像方面,术后平行间距线(Parallel pitch lines,PPL)阳性率(61.5%vs 0%,P<0.05)和跟骨后角(fowler-philip angle,FPA)[(61.8±5.8)° vs(41.3±5.6)°,P<0.05]较术前显著减少.[结论]开放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显露清楚,有利于去除Haglund综合征合并多种病变组织,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数字化技术辅助关节镜下个体化大结节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肱骨头相对高度的数字化测量法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89名,术前通过CT测量肱骨头相对高度计算磨削厚度,术中C型臂透视对肱骨大结节施行个体化成形术.对比手术前后CT数据及CMS和VAS评估成形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平均15.5个月的随访中,88例患者获得跟踪随访,1例失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肱骨头相对高度由术前的(0.73±0.15)cm增加到(1.08±0.08)cm(P<0.05),CMS由术前的(46.7±3.99)增加至(91.8±2.32) (P< 0.05),VAS由术前的(5.3±1.1)降低到(0.6±0.3)(P<0.05).结论 关节镜下基于肱骨头相对高度的数字化测量法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节镜微创跟骨成形术治疗跟腱Haglund病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跟腱Haglund病患者应用关节镜微创跟骨成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36例跟腱 Haglund病患者,均行关节镜微创跟骨成形术,记录术后7d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2个月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量表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复查跟骨CT,观察踝关节恢复情况;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36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41.89±11.53)min;术后7d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腓骨肌腱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僵硬及跟腱挛缩和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94.35±2.43)分]明显高于术前[(61.94±4.85)分](P<0.05);术后12个月复查CT,见跟骨后突完全切除;随访1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关节镜微创跟骨成形术治疗跟腱Haglund病疗效满意,具有微创、安全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节镜下清理及跟骨成形术治疗Haglund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Haglund病的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例Haglun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例,女12例;年龄22~55岁,平均33.5岁.手术方法采用俯卧位,跟腱内外侧入路,关节镜下行跟骨后炎性滑囊的彻底清理及跟骨后上方结节的切除(跟骨成形术).术后患肢无需固定制动,早期康复锻炼,允许患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负重,定期随访.结果 16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随访3~31个月,平均15.1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3.5±7.6)分,术后平均(90.4±8.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平均(7.2±1.7)分,术后平均(2.3±1.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优11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 关节镜下清理及跟骨成形术是治疗Haglund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技术辅助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技术辅助钢板内固定在跟骨骨折手术方案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方法]采集2015年11月~2017年5月16例SandersⅡ或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采集患者的螺旋CT数据,数字化技术协助进行骨折虚拟复位、个性化钢板设计及钉道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钢板预成形模块及钉道导航模块,在模块指导下进行经跗骨窦有限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3~6个月内无切口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Maryland评分(86.38±7.38),临床结果评定为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0%.16例患者术后Bshler's角、Gissane's角恢复理想,均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显示钢板及钉道位置与术前计划位置相仿.[结论]采用基于3D打印技术的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或Ⅲ型跟骨骨折,可有效提高内固定物的匹配与贴合程度,增强内固定效果,同时减少术后切口相关及置人物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