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Akin截骨预防老年中重度踇外翻术后踇僵硬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老年中重度踇外翻手术中应用改良Akin截骨治疗踇外翻预防踇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对40例中重度踇外翻合老年患者分别行跖骨截骨联合Akin截骨术(传统Akin截骨组)和跖骨截骨联合改良Akin截骨术(改良Akin截骨组),比较两组术前、后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第一跖趾关节评分标准、踇趾背伸活动度。结果:随访时间平均4.2个月,其中32足(80.0%)基本无痛,8足偶有疼痛(20.0%),1例(2.5%)踇外翻复发,患者对畸形矫正满意。传统Akin截骨组HVA由术前(29.51±4.41°)纠正为(9.52±2.43°)、IMA由术前(17.39±2.48°)纠正为(8.18±2.05°)、第一跖趾关节评分由术前(51.42±4.91)纠正为(77.53±3.20)、踇趾背伸活动度由术前(36.10±3.59°)至术后(27.90±3.80°);改良Akin截骨组HVA由术前(31.18±5.31°)纠正为(9.39±3.00°)、IMA由术前(18.41±2.38°)纠正为(8.15±2.00°)、第一跖趾关节评分由术前(51.95±4.36)纠正为(83.00±3.13)、踇趾背伸活动度由术前(34.26±3.04°)至术后(36.20±4.05°),术前两组患者HVA角、IMA角、第一跖趾关节评分、术前踇趾背伸活动度及术后HVA角、IMA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一跖趾关节评分、踇趾背伸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6、5.91, P<0.05)。 结论:应用改良Akin截骨预防踇外翻术后踇僵硬的临床效果明显,适宜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腓总神经"预松解"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神经麻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预松解"在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神经麻痹的应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重度膝外翻畸形的患者20例(22膝)。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股骨远端外翻3°~5°截骨、腓总神经预松解、常规置换髌骨。检查和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LSUHSC评分)及相关肌肉的肌力情况,统计和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FTA)、髋-膝-踝角度(HKA)、髁-髋角(CHA)、平台-踝角(PAA)。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本组患者获得18~55个月的随访,平均(38±8)个月。Krackow分型均为Ⅱ型。所有患者术后1 d、3 d、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腿外侧、足背、第1趾蹼区感觉无减退或缺失,LSUHSC评分均为5分;胫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力无减退,均为5级。末次随访VAS评分、KSS评分、HSS评分、ROM、HKA、CHA、PA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02、-70.238、-82.455、-20.560、16.058、9.682、3.439,均 P<0.05)。下肢力线基本矫正,FTA值由术前31.7°±8.0°降低至末次随访的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725, P<0.05)。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无迟发性腓总神经麻痹者。 结论:腓总神经"预松解"对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TKA术后神经麻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负重正位联合籽骨轴位对踇外翻腓侧籽骨位置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讨足负重正位片(体现足静止承重状态)及籽骨负重轴位片(体现足运动状态)2种状态下,随踇外翻加重腓侧籽骨位置的变化.方法 临床怀疑踇外翻足74例,最终入组49足,其中轻度组14足,中度组23足,重度组12足,于正位及轴位测量3个指标:正位片腓侧籽骨位置(SP)、轴位片腓侧籽骨位置(SAP)、轴位片腓侧籽骨关节面旋转角(RAf).用腓侧籽骨至第2跖骨垂直距离表示腓侧籽骨位置,则腓侧籽骨位置于正位、轴位具体标记为SPf-2、SAPf-2.为矫正各足解剖差异,将所测距离指标与第2跖骨长度(AB)的比值即SPf-2/AB、SAPf-2/AB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SPf-2/AB及SAPf-2/AB均在踇外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Pf-2/AB与SAPf-2/AB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f与踇外翻角(HVA)呈显著正相关(r=0.725,P<0.001),随HVA增大而增大.结论 负重正位片及籽骨轴位片时(即足静止及运动状态下)腓侧籽骨位置均不受踇外翻影响,腓侧籽骨中心至第2跖骨距离不变;正位片与轴位片比较,两者的腓侧籽骨位置并不相同,则临床进行腓侧籽骨位置研究时需在2种状态下分别进行评价、2种方法需相结合;轴位片时RAf随HVA增大而增大,判定足运动状态下腓侧籽骨中心位置虽不变但随踇外翻加重朝向胫侧做逆向自旋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1/6
基于扩散峰度成像的颞叶癫痫伴睡眠障碍患者大脑白质结构研究;非共用激励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针刺组穴调节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即刻效应的静息态功能MRI探讨;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短期戒断治疗灰质体积的形态学研究;急性/亚急性有机溶剂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和T2 4 mapping评估头颈部肿瘤患者不同放疗时间段腮腺功能;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血清TSHR-mRNA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基于CT图像纹理分析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的研究;细支气管腺瘤9例并文献复习;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密度衰减指数与不同等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大动脉炎累及外周动脉的CT血管成像及临床特征研究;合成MRI与小视野高分辨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BI-RADS 4类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结直肠癌KRAS突变的预测模型;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小肝癌与异型增生结节;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联合肿瘤与膀胱壁接触面长度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价值;增强CT测量淋巴结短径联合淋巴细胞比值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评估分析;CT影像组学鉴别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定量MRI技术在早期椎间盘退变诊断中的应用;基于CT图像分析疼痛性Ⅱ型副舟骨足部力学特征变化;基于MRI的创伤性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改良Palmer分型;负重正位联合籽骨轴位对踇外翻腓侧籽骨位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儿童双侧肾母细胞瘤的价值分析;儿童叶外型肺隔离症合并扭转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医源性阴道大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Embosphere微球血管内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分析;不同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联合同轴微导管栓塞治疗大咯血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基于头围的固定管电流在儿童头颅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相位导航和膈肌导航在老年患者三维MR胰胆管成像薄层扫描中的应用研究;GRASP自由呼吸动态对比增强MRI与常规BH-VIBE序列在肺癌图像质量中的对比研究;对比剂外渗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EAL-IQ定量评估健康青壮年颈部锁骨上代谢相关脂肪性别差异的研究;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结合计算机辅助诊断在肺结节CT筛查中的应用研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在双髋正位X线图像上自动测量全髋置换术后外展角的研究;基于胸部C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症效能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癌的关系及共病的影像学进展;mDixon-Quant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MRI诊断研究进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足负重位CT影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踇外翻相关指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足负重位CT图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踇踇外翻相关角度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36足)踇外翻患者,应用Mimics软件对患者足负重位CT图像行踇外翻3D重建.应用Mimics软件拟合区域功能自动分析计算生成近节趾骨轴线和第一、二跖骨轴线,并重建第一跖骨远端实际关节面,通过近节趾骨与第一跖骨3D模型进行修正;采用以上解剖学参数实现对踇外翻角(HVA)、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的精确测量.由4名测量者分别使用上述计算机辅助CT建模测量法与常规X线测量法对30例踇外翻患者进行测量,比较各组观察指标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并行Bland-Altman分析一致性.结果 4名测量者采用常规X线法和CT建模重建法测量结果的ICC值分别为0.89和0.91,可靠性优.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HVA、IMA分别为29.10° ±10.04°、13.98° ±4.38°,CT建模法测量患者HVA、IMA分别为30.02° ±10.62°、13.83° ±4.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DMAA为12.57° ±3.96°,CT建模法测量患者DMAA为16.21° ±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land-Altman结果显示对于HVA、IMA角的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较好,DMAA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 基于足部模拟负重CT图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踇外翻HVA、IMA、DMAA可以精准生成上述3个角的边线,进而实现角度的精确测量;重建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使DMAA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X线测量法.该方法是一种可行、可靠并且精准的测量方法,为踇外翻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足踝疾病康复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足踝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保守治疗与术后康复对足踝疾病患者足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针对康复治疗在足踝疾病中的应用和效果仍无统一意见.本文对几种常见足踝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跖腱膜炎的康复治疗包括跖腱膜牵伸技术、夜间支具及冲击波治疗,均被认为是有效治疗方法,肌力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仍具争议.急性跟腱损伤,建议穿戴合适的支具早期负重行走,跟腱牵伸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仍是康复治疗的常用技术.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而言,单纯物理因子治疗和单纯牵伸治疗对踝关节的功能无明显改变.常用的方法是术后制动期间定时行关节松动术和肌力训练,待拆除外固定后开始渐进性负重训练,完全负重后行平衡训练.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治疗主要是本体感觉的训练、肌力训练、手法治疗和支具的应用,短期效果明显,但远期效果仍不确定.踇外翻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增加了第一跖趾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对患者的步态有很好的帮助.总之,康复治疗在足踝疾病中的应用仍需普及,各种康复治疗技术的有效性也需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康复治疗的时间、频率及持续时间需要大样本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踇外翻患者行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踇外翻患者行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核工业四一六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8例踇外翻患者(96病足)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足.观察组患者行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予以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行常规Chevron截骨手术予以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治疗前后Maryland评分、X线指标[踇外翻角(HVA)、第1、2跖骨角(1~2 IMA)、第1、2跖骨相对长度(MPD)]、跖骨头下区域峰压强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89.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460);2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并且观察组患者上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t=4.033,P=0.000);2组患者的HVA、1~2 IMA、MP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t=2.328、3.615、2.107,P=0.011、0.000、0.019);在跖骨头下区域峰压强方面,2组患者的M1、M2、M3处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t=4.189、2.238、5.673,P=0.000、0.014、0.000);2组患者均未发生较为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踇外翻患者行改良Chevron截骨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Maryland评分、X线指标以及跖骨头下区域峰压强,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踇外翻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01/2017-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共收治青少年踇外翻23例(34足),男性7例(9足),女性16例(25足);年龄10~16岁,平均14.6岁.其中5例(8足)合并平足,10例(13足)合并腓肠肌紧张.对所有患者进行改良Chevron截骨,腓肠肌松解术,截骨后使用3mm无头加压螺钉固定.术前、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负重位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一、二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胫侧籽骨位置分级,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评分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功能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系统对术前、术后疼痛进行评价.结果 23例(34足)随访21例(32足),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0.7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外观满意,无踇内翻、转移性跖骨痛及畸形复发并发症.其中合并平足患者,术后经过足垫辅助无力线异常.经腓肠肌松解的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正常.患者术前与术后IMA1-2、HVA、AOFAS(前足)、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 改良Chevron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踇外翻,效果满意,临床疗效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措施对老年踇外翻矫形术后围手术期焦虑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踇外翻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第一趾骨近节外翻、第一跖骨内翻,通常伴有籽骨脱位或半脱位、踇囊炎、骨赘形成,踇囊红肿疼痛时,患者往往无法正常穿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往往只有通过手术矫形才能根本解决问题[1].手术矫形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式会对患者的心理、精神产生不良影响,个别患者有的时候会存在焦虑情况,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作者科室通过对踇外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打印改良Reverdin截骨模板治疗(踇)外翻畸形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和3D打印技术为改良Reverdin截骨术治疗(踇)外翻畸形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种精确截骨的方法.方法 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们收治的11例(16足)(踇)外翻患者在负重位行X线检查和足部连续螺旋CT扫描,测量平均(踇)外翻角为33.50°±6.80°,第一跖骨间角为12.20°±2.90°,跖骨远端关节角为15.20°±2.60°.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6.0软件,三维重建足部模型,将足部三维重建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根据Reverdin截骨方式设计最佳截骨线及角度,然后建立与截骨范围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截骨模板,3D打印模板实体,手术时将建立的截骨模板与第一跖骨头贴合,沿截骨模板进行截骨,克氏针固定.术后观察(踇)外翻角度改善、截骨愈合及负重行走情况. 结果 16足截骨角度满意,术后经6~12个月随访,(踇)外翻角度为7.31°±0.33°(5°~11°),平均校正度为21.92°±4.8°(13°~24°),截骨处骨愈合好,负重行走无痛. 结论 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的改良Reverdin截骨模板为(踇)外翻畸形矫正术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截骨的方法,增大了截骨后截骨端接触面积,截骨处骨愈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