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Y推进皮瓣治疗儿童足部轮辐伤八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V-Y推进皮瓣在儿童足部轮辐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8例足部轮辐伤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5~5.0岁,平均3.5岁,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皮瓣面积2.5 cm×3.5 cm~3.0 cm×4.5 cm。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清创加V-Y推进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成活及皮瓣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复查足跟外形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修复处质地、色泽良好,皮瓣蒂部与供区、受区外形满意,术后足部穿鞋不受影响,踝关节功能活动可,平均背伸25.8°(20°~30°),跖屈32.5°(25°~40°),足部感觉及行走功能接近正常,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功能评分为(91.7±6.4)分。优5例,良3例。结论:应用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后软组织缺损的术式简单,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肢体功能恢复好,是处理跟腱区较小面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足踝部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足踝部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3月—2021年7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踝部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92岁。清创前创面面积为4.0 cm×2.5 cm~16.0 cm×12.5 cm。患者均于Ⅰ期行清创+抗生素骨水泥填塞;Ⅱ期根据创面位置,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3.0 cm~18.5 cm×14.0 cm。4例患者供区直接缝合,8例患者供区取腹股沟全厚皮片覆盖。Ⅱ期术后随访皮瓣和皮片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受区瘢痕情况以及皮瓣外观,患肢踝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并评级。结果:Ⅱ期术后随访4~15个月,皮瓣与皮片均成活,无明显感染复发,皮瓣供受区均遗留线性瘢痕,皮瓣外观良好,患肢踝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为79~93分,评级为优者8例、良者4例。结论: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足踝部创面具有操作简单、可保全踝关节功能、术后感染复发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S)定位,对10例儿童足跟部轮辐伤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并一期皮瓣去脂。其中Ⅰ级轮辐伤3例,Ⅱ级轮辐伤5例,Ⅲ级轮辐伤2例,皮瓣面积4 cm×8 cm~5 cm×13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例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1例创面愈合不良通过换药后愈合。所有患儿均随访6~37个月,平均15.3个月,2例因皮瓣臃肿、中度瘢痕增生于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手术。末次随访受区3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2例,感觉恢复至S 3+ 3例、S 3 5例、S 2 2例。 结论: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轮辐伤创面手术安全有效,能有效缩短皮瓣切取时间并降低供区并发症,具有血供可靠、供受区损伤小、疗效显著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内关节镜下距腓骨前韧带修复后附加下伸肌支持带增强术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病例对照研究4篇。应用锚钉修复280例、螺钉固定3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锚钉修复组透视次数[ MD=-5.08,95% CI(-9.20,-0.96), P=0.020]、术后下胫腓前间隙[ MD=-0.93,95% CI(-1.06,-0.81), P<0.001]和复位不良发生率小于螺钉固定组[ OR=0.21,95% CI(0.10,0.46), P<0.001],术后恢复时间早于螺钉固定组[ MD=-2.22,95% CI(-2.68,-1.75), P<0.001],术后踝关节跖屈角度[ MD=2.77,95% CI(0.28,5.25), P=0.030]和术后6个月内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 MD=5.85,95% CI(2.05,9.64), P=0.003]大于螺钉固定组。两组手术时间[ MD=-10.45,95% CI(-24.25,3.35), P=0.140]、术后6个月后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 MD=0.09,95% CI(-0.94,1.11), P=0.860]和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 MD=0.66,95% CI(-0.75,2.88), P=0.36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较螺钉固定具有透视次数少、恢复时间快、复位质量好、踝关节功能评分更高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应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8~56岁,平均31.5岁。跟腱缺损长4.0~9.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4.0 cm~14.0 cm×6.0 cm,所有病例均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跟腱缺损,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腓动脉穿支皮瓣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3例,皮瓣面积4.0 cm×4.5 cm~15.0 cm×7.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复查,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踝关节及跟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供区和受区均无溃疡发生。无跟腱再次断裂病例,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为背伸(13.4±2.6)°,跖屈(33.6±3.2)°;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8.7±5.6)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对于跟腱及其周围软组织复合缺损的患者,应用皮瓣移植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串联组合式穿支嵌合组织瓣修复重建足踝部复合组织缺损六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串联组合穿支嵌合组织瓣在足踝部复合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7月,对6例足踝部复合组织缺损的患者,将分别切取的不同的穿支(嵌合)组织瓣主干血管进行串联吻合后重组,形成新的穿支嵌合组织瓣,以游离移植的方式进行修复。单个创面缺损面积7.0 cm×10.0 cm~15.0 cm×26.0 cm。皮瓣串联形式分别为:股前外侧皮瓣加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3例,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加腓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腓骨瓣2例,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加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1例。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13.0 cm×22.0 cm~16.0 cm×28.0 cm。所有患者均为门诊随访。结果:术中皮瓣均切取顺利,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伤口感染,经抗生素骨水泥治疗后成功愈合,其余5例伤口均一期完全愈合。随访4~20个月,皮瓣外观饱满,稍显臃肿,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15°~40°,跖屈20°~45°。结论:对于足踝部多部位、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的创面,利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采用串联组合式穿支嵌合组织瓣进行修复,组合方式灵活,可得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穿支螺旋桨皮瓣应用于小腿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3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骨伤二科收治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5岁,创面面积1.0 cm×2.0 cm~8.0 cm×10.0 cm,20例单纯软组织损伤,2例合并肌腱损伤;所有患者切取小腿后内侧或后外侧单穿支螺旋桨皮瓣行修复手术,切取的皮瓣面积为1.5 cm×2.5 cm~4.0 cm×20.0 cm,14例供区与皮瓣小桨对合后直接缝合,6例部分供区植皮,2例以游离皮瓣覆盖部分供区。术后门诊随访2~24(平均5.4)个月,评估创面外观、感觉、温度、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2例患者皮瓣全部顺利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表皮出现部分坏死,经植皮修复后愈合,2例皮瓣远端边缘发黑,换药处理后痊愈。本研究通过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创面预后进行评估,其中创面愈合19例为优,外观形态20例接近正常,感觉与温度恢复正常19例,小腿部供区和受区均无明显瘢痕增生,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患者满意度评分为7~10分,平均9.5分。结论:采用单穿支螺旋桨皮瓣对小腿和足踝部创面进行修复具有愈合快、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临床疗效好,是修复小腿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定位膜联合CTA辅助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定位膜联合CTA辅助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修复外科收治的足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2~78岁,平均57.5岁。其中慢性溃疡创面10例,外伤创面6例,恶性肿瘤术后创面2例。创面面积为6.0 cm×8.0 cm~9.0 cm×13.0 cm,皮瓣面积为8.0 cm×10.0 cm~11.0 cm×15.0 cm,术前应用定位膜联合CTA三维重建,以数字化的形式标记出拟采用穿支血管的穿出点,同时描记血管走行,计算血管蒂长度,根据重建图像精准设计ALTPF,并以此修复踝关节软组织缺损创面,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门诊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8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顺利愈合。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受区皮瓣质地较好,外形无臃肿,供区恢复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患足功能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定位膜联合CTA三维重建能以数字化的形式标记穿支血管的穿出点及走行,是术前精准定位穿支血管的有效手段,其辅助设计ALTPF修复足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术后皮瓣成活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