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观察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行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计77例。男34例,女43例,年龄中位数59(23~81)岁。根据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复查造影结果,评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后即刻行Vaso-CT观察支架打开及贴壁情况。出院后6个月复查DSA,将动脉瘤转归分类为:治愈、稳定和复发。结果:77例动脉瘤中共87枚支架均准确定位释放,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改良RaymondⅠ级19例(24.7%),Ⅱ级10例(13.0%),Ⅲa级48例(62.3%)。围手术期并发症共3例,1例支架移位,2例为血栓事件。术后DSA复查47例,其中改良RaymondⅠ级38例(80.9%),Ⅱ级2例(4.3%),Ⅲa级7例(14.9%)。与术后即刻相比38例治愈,7例稳定,2例复发。3例(6.4%)复查出现载瘤血管狭窄,其中2例位于支架头端,1例位于支架内。结论:研究初步证实,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安全性和闭塞效果以及较低并发症率,但仍需长期随访、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对称的大脑中动脉分叉结构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的形态学特点与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脑部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65例MCA单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资料,同时选择170例同期门诊中无动脉狭窄及脑动脉瘤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中相应形态学参数。分叉顶角定义为φ1,φ2和φ3分别代表小、大外侧角,D2、S2、C2、T2和E2分别代表与主干血管形成小外侧角的一侧分支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周长、曲度和椭圆率,D3、S3、C3、T3和E3分别对应对侧分支血管的相应参数。比较2组成员间MCA分叉的形态学参数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响MCA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1)参数比较:动脉瘤组的φ1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而φ2、φ3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脉瘤组的D3、S3、C3、T2、T3和E2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侧分支血管对称性方面,2组患者φ3/φ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3和φ3/φ2值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493, 95%CI:1.414~14.278, P=0.011; OR=30.676, 95%CI:9.884~95.202, P=0.000);φ2为动脉瘤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 OR=0.880, 95%CI:0.844~0.918, P=0.000)。(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φ2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达到0.93,最佳截断点为104.5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和85.9%。 结论:正常的MCA分叉更接近于对称的结构,而载瘤动脉分叉接近不对称的结构,具体表现为两侧外侧角及分支血管直径的不对称。小外侧角是预测MCA分叉动脉瘤形成的最佳形态学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纳入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并采用FD治疗的6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不良事件、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期并发症及覆盖分支动脉闭塞情况等。结果:60例患者共植入61枚FD(Pipeline Flex 47枚、Tubridge 10枚、Surpass Streamline 4枚),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5/60),其中支架不完全贴壁3例、术中出血1例、支架未覆盖动脉瘤瘤颈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其中出血性并发症3例、缺血性并发症1例。54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长为(22.7±16.8)个月],动脉瘤完全治愈率为83.3%(45/54)。术后6个月首次DSA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4%(4/54),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年、3年进展为载瘤动脉闭塞。54例患者术中FD共覆盖78条分支动脉,末次DSA随访时仅观察到1条(1.3%)分支动脉闭塞,但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中不良事件以支架贴壁不良为主,出血性并发症集中发生于术后早期,随访期需警惕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血流导向装置(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共7个动脉瘤)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FD均成功释放且贴壁良好。围手术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达OKM分级D级4例(完全闭塞),C级1例(瘤颈残留),B级2例(瘤体部分残留)。术后6个月,7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mRS均为0分。4例获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未见FD内狭窄。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枚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多枚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多枚FD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9例(19个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4个,后循环动脉瘤5个;梭形动脉瘤6个,血管弯曲外侧壁大型或巨大型或有明显瘤颈"喷射征"的囊状动脉瘤8个、载瘤动脉两端直径差别大的动脉瘤2个、FD治疗失败补救性治疗2个,再治疗的动脉瘤1个(已置入2枚F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安全性,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效果。结果:19例患者共置入42枚FD,置入2枚者16例,3枚者2例,4枚者1例(为再治疗患者,再次置入2枚);9例联合弹簧圈。2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因支架贴壁不良,球囊扩张后置入普通支架。围手术期5例患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其中3例为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1例因术后发生脑干梗死死亡;2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末次随访mRS分别为5、1分。2例为前循环动脉瘤患者,1例术中出血,末次随访mRS为0分;1例术后1个月出现迟发性脑实质出血,末次随访mRS为1分。18例患者获得3~45个月(中位数为6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mRS 0~1分17例,5分1例;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11例、明显缩小(OKM分级C级)2例、未闭塞(OKM分级B级)2例。所有患者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多枚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对于后循环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的动脉瘤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瘤。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瘤,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载瘤段血管狭窄率为70%~90%,中位数为70%。根据载瘤段血管狭窄与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关系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12个、Ⅱ级2个,术后载瘤血管残余狭窄率20%~30%,中位数为25%。术后3个月14例患者mRS评分0分12例、2分1例、3分1例。11例患者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45(6~10)个月,DSA示Raymond Ⅰ级10例、RaymondⅡ级1例,1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病变复杂,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动脉瘤栓塞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还需大样本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Leo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多中心采用Leo支架治疗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7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5例,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3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04例。术后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mRS≤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74个动脉瘤中,106个动脉瘤(60.9%)采用Leo支架+弹簧圈治疗,68个动脉瘤(39.1%)单独应用Leo支架治疗。152例患者共采用176枚支架,术中出现支架打开或贴壁不良9例(5.9%),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5例(9.9%)。术后出现缺血症状7例(4.6%),其中预后不良5例(3.3%)。无支架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即刻小型和中型动脉瘤的优良栓塞率(Raymond分级Ⅰ~Ⅱ级)分别93.8%(60/64)和90.5%(76/84),明显优于大型及以上动脉瘤(42.3%,11/26)( χ2=41.77, P<0.001)。78例(51.3%)患者(共82个动脉瘤)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6.5)个月(3~23个月)。各型动脉瘤的栓塞率保持稳定;发生载瘤动脉的支架内狭窄或闭塞共10例(12.8%,10/78),其中9例无症状。78例患者中,预后良好76例(97.4%),预后不良2例(2.6%)。 结论:采用Le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动脉瘤;而Leo支架在其他类型动脉瘤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Dolenc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经Dolenc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动脉(ICA)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ICA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32例(38个动脉瘤)。24例患者为未破裂动脉瘤,8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患者均采用经Dolenc入路夹闭ICA眼动脉段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分型采用不同的手术策略。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并随访临床预后。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ICA眼动脉段动脉瘤,术中荧光造影证实夹闭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通畅。术后1周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无载瘤动脉狭窄。5例(15.6%)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中静脉性出血1例,去骨瓣减压术后6个月一侧肢体肌力为Ⅳ级;术后出现同侧视力下降2例,1例未恢复,1例恢复;动眼神经麻痹2例,3个月后均恢复良好。32例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为(19.6±6.4)个月(3~32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因脑积水而需要行脑脊液分流手术。末次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29例,Ⅳ级2例,Ⅲ分级1例。31例(96.9%)患者术后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经Dolenc入路夹闭ICA眼动脉段动脉瘤的疗效确切,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采用TF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85例(100个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前循环系统74个,后循环系统26个;单纯置入TFD的动脉瘤62个,TFD联合弹簧圈置入的38个,共置入92枚TFD。观察术后即刻动脉瘤的栓塞情况、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100个颅内动脉瘤中,术后即刻评估,Raymond-Roy分级Ⅰ级栓塞(完全栓塞)12个(12.0%),Ⅱ级栓塞(近全栓塞)13个(13.0%),Ⅲ级栓塞(部分栓塞)75个(75.0%)。8枚(7例患者)TFD置入过程中出现了与操作相关的问题,其中5枚支架贴壁不良,经球囊扩张后4枚支架贴壁良好,1枚贴壁不良;1枚支架打开不良;1枚支架尾端陷入瘤腔;1枚支架回收时脱落。围手术期3例(3.5%)患者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其中2例(2.4%)死亡,均为后循环系统动脉瘤患者。82例(98.8%,82/83)获得了(19.1±3.0)个月(12~26个月)的临床随访,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2分;50例患者的59个动脉瘤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7.1±2.6)个月(3~16个月)。59个动脉瘤中,Raymond-Roy分级Ⅰ级栓塞36个(61.0%),Ⅱ级栓塞10个(17.0%),Ⅲ级栓塞13个(22.0%)。50例患者中,6例(12.0%)发生支架内狭窄,5例(10.0%)发生无症状分支血管闭塞,1例(2.0%)发生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结论:TFD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成功率高,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