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67岁,因"右腕管综合征术后2周,右手肿胀疼痛1周"来门诊就诊。患者曾于本院因"腕管综合征"行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后夜间麻醒症状消失,但于第3天开始出现右全手疼痛、麻木及肿胀,伴烧灼感,甚至因此晚上来院急诊,但一般镇痛药缓解不明显。临床检查:腕掌部伤口愈合良好。右腕以下手部弥漫性肿胀,皮纹明显减少,手背皮温略高,皮肤潮红。手掌部干燥,脱屑。手背手掌痛觉过敏,但1~5指触觉减退,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分(10分制)。示中环小指屈曲明显受限:(主动)屈距掌纹10 cm。患者另有痛风史10年,伴右小指近指间关节痛风结石及活动受限3年。诊断:右腕管综合征术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图1)。于门诊施行以下康复措施:①主动及被动活动包括应力加载训练,3~4次/d,15~20 min/次。在操作中进行疼痛管理:轻微疼痛可以接受,若VAS评分大于3分予间歇性关节牵张7~10 s,接着放松3~4 s,待疼痛评分恢复至3分之内,再进行重复匀速的关节活动;②经皮神经电刺激:采用神经肌电促通仪(TENS-21),温热电极正极置于颈后部,负极置于前臂及腕掌部,强度大小以患者耐受为度,30 min/次,2次/d;③氦氖激光(LJL40-HA)照射:波长632.8 nm,功率大于40 nw连续输出,光束照射患手肿胀部位,20 min/次,2次/d;④感觉再教育:应用分级的材质(包括棉花、毛巾、砂纸等)划擦或轻拍感觉过敏区域进行脱敏,每次5~10 min,3~4次/d。刺激强度呈逐步增加的过程,以使患者更好地适应。鼓励患者在家进行脱敏训练:浸没患手到颗粒中进行摩擦,按大米-赤豆-黄豆-花生米顺序分级进行,3~4次/d,5~10 min/次;⑤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在生活中自主使用患手,多参与日常生活操作,以分散对疼痛注意力,并告知即使这些诱发症状暂时性加剧,也不要轻易放弃。6周后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缓解,肿胀消退,手部活动度改善。临床检查:对触碰的高敏感性消失,肿胀消退,视觉模拟评分(VAS)1分,示中环主动屈指到位,小指近指间关节因痛风结石活动受限(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载砺剑 再启新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2024年3月29日至3月31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分子印迹电位传感器的八角茴香中莽草酸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并优化分子印迹电位传感器,考察电极的性能和适用性,并应用于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测定.方法:以莽草酸为模板分子,2-乙烯吡啶(2-VPY),4-乙烯吡啶(4-VPY),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采用本体聚合法分别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负载于聚氯乙烯(PVC)膜中,构成电极敏感膜,制备并优化离子选择性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最优电极材料及印迹膜的形貌特征;分别考察电极的pH适用性、校正曲线、选择性、响应时间和稳定性;应用电势分析法,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含量,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测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筛选出2-乙烯吡啶(2-VPY)为功能单体,制得分子印迹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极材料的粗糙多孔结构以及电极的pH耐受性、选择性、响应时间和稳定性均有利于实际样品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可达1×10 -6mol·L-1,线性范围为1×10 -6~1×10 -1mol·L-1,能斯特响应斜率为38.7mV·decade-1,响应时间3min,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药材含量测定结果一致.结论:分子印迹离子选择性电极应用于莽草酸测定,具较高灵敏度、选择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稳定性良好,适用于八角茴香样品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人工耳蜗电极载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而蜗内创伤以及远期纤维组织形成是术后疗效的不利因素.经人工耳蜗电极载药可将治疗创伤和纤维化的药物定向输送至耳蜗内,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经电极载药的方式、特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耳局部给药抑制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万人植入人工耳蜗,随着植入适应证的放宽,植入时、植入后如何良好保留患者的残余听力和内耳原有微结构及功能,如何安全有效地借助药物减轻术后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保留残余听力、减少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等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激素类药物难以在内耳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而过度提高静脉给药剂量又会造成更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而且部分患者因自身基础疾病限制了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因此,内耳局部给药的研究在近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将内耳局部给药方法分为鼓室内直接给药、鼓室内缓释载体给药、耳蜗内给药和人工耳蜗植入电极的修饰四大类,并分别就其研究结果及前沿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硅藻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硅藻凭借其独特且种类繁多的二氧化硅多孔外壳成为纳米技术的理想材料.总结了近期硅藻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硅藻纳米材料用于制造环保燃料装置、太阳能电池电极、生物传感器,合成金属纳米粒子,制备药物运输载体等应用方向介绍了硅藻作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科学家对硅藻生物矿化的分子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期待基因工程为硅藻纳米材料带来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感应加热诱导汉防己甲素释放及对肿瘤相关双孔钾离子通道TASK-3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构建体外K2p 9.1(TASK-3)通道过度表达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模型;建立外部和磁感应加热2种加热方法,研究其对载汉防己甲素磁性纳米粒中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药物及载药磁性纳米粒对TASK-3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制备载汉防己甲素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磁性纳米粒,采用RP-HPLC考察外部和磁感应加热2种方法对药物释放的影响.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研究了汉防己甲素、Fe3O4-PLGA纳米粒和Tet-Fe3O4-PLGA纳米粒及运用磁感应加热诱导药物释放对卵母细胞表面TASK-3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药物释放量与速率呈现温度依赖性,汉防己甲素对Xenopus oocytes表面TASK-3通道电流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未载药的PLGA磁性纳米粒对TASK3通道电流不产生影响,而Tet-Fe3O4-PLGA NPs在2种加热体系下均显示出对TASK-3通道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Tet-Fe3O4-PLGANPs在磁感应作用下能可控性增加汉防己甲素对TASK3通道电流的阻滞作用,这种应激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有望成为基于双孔钾通道K2p9.1靶向治疗的新方法,并有可能用于其他各种癌症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乙酰胆碱酯酶/Nafion-Au-Gp-PDDA生物传感器对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乙酰胆碱酯酶/Nafion-Au-Gp-PDDA修饰玻碳电极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酶抑制电流型传感器,用于有机磷农药的检测.方法 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将石墨烯(Gp)功能化,再嵌入式原位生长Au纳米颗粒,得到PDDA-Gp-Au复合材料,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其形貌,将其与全氟磺酸(Nafion)混匀,修饰在玻碳电极(GCE)上,用来固载AChE.采用循环伏安法(CV)检测修饰电极对底物氯化乙酰硫代胆碱(ATCL)的响应及被有机磷农药抑制后对ATCL的响应,根据抑制率与有机磷农药的浓度关系测定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优化实验参数.结果 在最优条件下,构筑的修饰电极对甲基对硫磷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5~0.5和1.0~10.0 μmol/L,检出限为10.0 nmol/L(S/N=3),并对实际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对硫磷样品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4%~102.0%,相对标准偏差为3.05%~4.18%.结论 该传感器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且常见无机阴离子对检测无干扰,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微喷射多功能系统结构设计与测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对药物微粒制备、生物医用材料涂层等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研究,本文根据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压电式微喷技术与机电工程及自动控制技术有机结合,设计了药物微喷射多功能系统,包括喷射支持子系统、X-y运动平台、Z轴子系统以及快速安装子系统.然后,对整个药物微喷射多功能系统进行了运行调试,并通过阿莫西林微囊制备、钛合金载药涂层制备及球囊电极涂层制备等应用,验证了该系统的多功能性、合理性及可行性,表明该系统或可作为基础平台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的实验与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耳蜗电极表面载药膜的制备与听力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在人工耳蜗电极表面制备高分子载药膜的方法,描述其材料特性并评估听力保护作用.方法 在室温下将乙交酯丙交酯高分子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溶解于三氯甲烷,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DSP)并充分混匀后即为涂料.用浸涂法手持人工耳蜗植入体将植入电极完全浸没于涂料中1-2秒后缓缓提出,干燥后形成载药薄膜.扫描电镜下观察电极表面形貌,测量水接触角和阻抗.通过体外释药实验绘制涂层释药曲线并向豚鼠耳蜗内植入模拟电极,测试其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结果 电极载药涂层表面光整,涂层厚度约1.02±0.05μm.涂层后电极表面水接触角明显减小(前:102±0.6,后:77±1.6°,P<0.01),阻抗无明显变化(前:0.9±0.22kΩ,后:1.0±0.18kΩ,P>0.05).释药结果表明第1个24小时存在药物突释,但整体行为符合幂律分布.动物实验中,电极植入后1周实验组与对照组ABR阈值开始出现显著差异,直至术后3月(P<0.001)(实验组56.8±7.9 dBnHL,对照组70.0±7.4 dBnHL).结论 人工耳蜗电极表面浸涂法制备PLGA载药薄膜过程简单快速,能维持原有形貌并增加表面亲水性,实现药物缓释且药量调控方便.动物实验证实,植入电极表面包被有载DSP的PLGA薄膜对术后残余听力具有明显的保护与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