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流动力学效应优化的体外反搏闭环反馈调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本文旨在实现针对不同的患者个体,以较优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为目标,实现个性化的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的闭环反馈调控数值模拟.方法 通过集中参数模型模拟研究EECP反搏模式对不同的适应症的影响机制,根据PID控制系统的反馈调节原理,将其应用于体外反搏的研究中,把血液循环系统的闭环式0维集中参数模型作为被控对象,用于个性化体外反搏血流动力学仿真.结合体外反搏局部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价模型为不同适应症(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设定血流动力学效应优化的个性化目标值,根据设定目标值和当前血流动力学指标之间的误差,通过设置适当的增益系数与误差进行运算来调节不同反搏模式(压力幅值或加压时长)使当前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设定目标值.结果 反搏压力对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增加更加明显.加压时长对于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设定优化目标值舒张压/收缩压(D/S),通过反馈调节反搏压力使当前D/S达到设定D/S,最终使它们之间误差e的绝对值降低至0.06(均<5%),并得到此时的压力幅值.对于脑卒中患者设定目标值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调节系统输入加压时长减小误差,控制系统的输出当前CBF达到设定CBF,使误差e的绝对值降低至0.06(均<5%)并得到此时的加压时长.结论 数值模拟中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优化目标值时应施加的压力幅值和加压时长可为临床体外反搏优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放疗剂量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上的优势与放疗结合是否会使放疗过程更加智能化。方法:生成对抗网络(GAN)是一种利用神经网络的生成模型,输入相关特征可生成高质量剂量分布图像。先使用随机无条件GAN进行模拟分布数据的验证,再使用条件GAN(cGAN)训练肿瘤病例的DICOMRT数据,利用靶区和器官轮廓信息直接生成剂量分布图。结果:对于理想数据验证,GAN生成模拟分布效果优良,通过提取靶区轮廓和真实剂量切片数据使用cGAN训练,得到病例计划靶体积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构中预测值与真实剂量之间最大值和平均值的绝对误差评价表现为[3.57%,3.37%](计划靶体积)、[2.63%,2.87%](脑)、[1.50%,2.70%](临床靶体积)、[3.87%,1.79%](大体肿瘤体积)、[3.60%,3.23%](危及器官-1)、[4.40%,3.13%](危及器官-2)。结论:利用GAN模型可以生成模拟分布数据,同时结合先验知识的cGAN模型可以建立靶区和器官信息与剂量分布之间的关系。通过输入靶区和器官轮廓信息直接快速生成对应的剂量分布,是剂量预测的一种有效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评价与反馈法在提高《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授课效果中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重视教学准备阶段的价值及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用评价与反馈法等综合方法进行干预,强化备课效果,以评促教,以提升《外科手术学基础》课堂授课质量。方法:在《手术学基础》教学备课、上课实践活动中;以专家评审反馈、高清视频录像反馈、个体化指导等方法进行干预;从教员同行、学员双边人手进行量表评估。将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试讲评价表(教员版)总分在两次试讲及正式上课各时间点,总分分别为(78.84±4.06)分、(85.75±3.79)分、(91.38±2.89)分。三次评分依次递增,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01)。三次评估同行评分优秀率(评分≥90分的课堂数占全部课堂数的比例)分别为0%、0.91%、81.81%。正式上课教学评估中,教员同行和学员评分总分平均分分别为(91.38±1.89)分、(91.98±2.56)分,组内相关系数ICC法比较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681, 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教学培训方式及方法得当(反馈、辅导、教员和学员双边人手随堂评分机制等措施的应用),有利于青年师资基本授课技能和其对教学的兴趣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授课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编制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评价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测评医护康多学科团队日常工作中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过程提供有效工具,为医护康多学科团队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输入-过程-输出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2月北京市4家综合医院的324名医生、护士、康复师进行调查,形成正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117%。量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46~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00,量表水平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1。各维度与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860~0.967。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4,分半信度为0.948,重测信度为0.756。最终形成的量表包括3个维度20个条目。结论: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评价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为今后测量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提供了科学的测量工具,为团队成员制订个性化提高信息传递与沟通水平的改进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范围大容量脂肪抽吸形体雕塑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范围和大容量脂肪抽吸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单次抽吸范围超过15%总体表面积和(或)抽吸量达5 L及以上的脂肪抽吸塑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联合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射,手术方式为系列脂肪抽吸形体雕塑术。对肿胀液注射量、抽吸总量、抽吸脂肪量、抽吸液体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共纳入313例患者,男5例,女308例,年龄(30.6±8.2)岁,体质量指数(23.9±3.5) kg/m 2。其中271例行1次手术,37例行2次手术,5例行3次手术,共进行了360例次手术。术中肿胀液注射量为(8 741.6±1 559.8) ml;利多卡因最大注射量为3 200 mg;抽吸总量为(6 582.4± 1 515.0) ml,其中抽吸脂肪量为(3 662.1±1 230.8) ml,抽吸液体量为(2 936.0±765.4) ml;注射量/抽吸总量比率为1.37±0.23。抽吸总量≥10.00 L者共13例次(3.61%),7.50~9.99 L者73例次(20.28%),5.00~7.49 L者259例次(71.94%),<5.00 L者15例次(4.17%)。1例患者(0.28%)因术后贫血需输入红细胞悬液纠正,其余患者均无大量失血导致的贫血,亦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10例(2.78%),主要包括术区凹凸不平(5例)、局部血清肿(2例)、切口愈合不良或瘢痕增生(2例)、射频紧肤术中烫伤导致轻度色素沉着(1例)。术后患者满意率为97.2%(350/360)。 结论:大容量和(或)大范围脂肪抽吸术安全而有效,患者满意度高;使用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入皮下脂肪行肿胀麻醉可以有效减少利多卡因中毒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至2017年在“上海糖尿病眼病研究”中由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的7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作为测试数据集。患者年龄(69.65±19.09)岁,男性384例,女性403例。根据眼底图像预处理、成像质量评价、内容检测和评估结果输出4个模块开发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将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输入该系统自动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视盘、黄斑识别,并根据图像质量判断规则对图像进行合格与否的判断并分类。同时由12位专业眼底图片阅片医师对此数据集的图像质量进行人工分类,其中合格1 846幅,不合格551幅。将系统判断结果与人工判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可对输入的彩色眼底像图片自动进行眼别和眼位识别,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估,之后直观输出评估结果。每幅眼底图像评估时间<1 s。1 846幅人工判断为图像质量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亦为合格者1 788幅(96.86%);551幅人工判断为不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结果亦为不合格者550幅(99.82%)。图像质量不合格原因为图像过暗(62幅,11.27%)、图像过亮(51幅,9.27%)、黄斑区不清晰(59幅,10.73%)、黄斑视盘未见(36幅,6.54%)、未见眼底结构(125幅,22.73%)、图像模糊(175幅,31.82%)、图像有遮挡(42幅,7.64%)。系统评估与人工判断结果总体一致率为97.54%。结论:该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对眼底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与专业阅片医师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具有客观性。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0-92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两种不同流行模式及其防控效果比较:基于广州和温州市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广州、温州市两个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模式,并评估两个城市疫情的防控效果。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29日广州和温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的个案数据,绘制两个城市疫情的流行曲线,收集不同时间的防控措施,计算在两个城市的实时再生数。结果:广州和温州市分别纳入确诊病例346例和465例,两个城市病例均集中在30~59岁(广州市:54.9%;温州市:70.3%)。流行曲线显示广州和温州市的每日发病数分别在1月27日与1月26日到达峰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两个城市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后,且温州市的湖北省输入病例的抵达高峰早于广州市。广州市一直以输入病例为主,温州市从前期的以输入病例为主转变为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虽然两个城市流行模式存在差异,在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后,两个城市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结论:COVID-19输入疫情可导致两种不同的流行模式,但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均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APP)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拟行全弓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4 kg/m 2,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APP回输组(A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N组)和单纯自体血回收回输组(C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完成APP,浓缩红细胞根据术中情况及时回输,贫血小板血浆和富血小板血浆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N组在手术开始前完成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放出的全血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C组在术中单纯行自体血回收及洗涤红细胞回输,A组和N组均行自体血回收。分别于麻醉诱导后10 min(T 1)、体外循环后5 min(T 2)、手术结束即刻(T 3)、术后24和48 h(T 4,5)时采集颈内静脉血及尿液,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浓度,计算[TIMP-2]×[IGFBP-7]。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2和3 d时测定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尿酸和胱抑素C浓度。记录术中异体血制品输入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血液透析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N组术后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和A组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N组T 2时Hct降低,N组和A组T 3和T 4时fHb降低,A组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降低,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降低( P<0.05);与N组比较,A组术后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T 3~5时NGAL和TIMP-2浓度、T 3,4时IGFBP-7浓度和[TIMP-2]×[IGFBP-7]、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浓度降低( P<0.05)。 结论:APP回输减轻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效果优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我科采用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10例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肩胛骨体部骨折6例,肩胛盂骨折2例,累及肩胛骨体部、肩胛冈骨折2例。术前均行CT三维重建,数据输入3D打印机后实施3D打印,制作肩胛骨骨折模型,根据模型确定手术方案。采用改良的Judet肩后方入路6例,外侧Hardegger入路4例。根据影像学评价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系统评估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76.11±18.53)min;术中出血量40~70 ml,平均(52.22±10.93)ml。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热痛等情况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6周。所有患者均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随访期内无骨折块移位、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优9例,良1例;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系统评分:优9例,良1例。结论:结合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可以在术前演练手术方案,术中减少对软组织的过多剥离,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骨折愈合快,配合良好的康复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患儿术后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收治并行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的354例CCHD患儿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CHD患儿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升高( OR=1.113,95% CI:1.055~1.175)、白细胞计数增多( OR=1.140,95% CI:1.044~1.245)、血红蛋白降低( OR=0.973,95% CI:0.949~0.998)、白蛋白减少( OR=0.907,95% CI:0.838~0.983)和术前有心肺复苏史( OR=36.656,95% CI:5.187~259.037)是CCHD患儿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5项独立危险因素为输入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输出变量为总分,总分值越大,死亡概率越大,反之越小;经计算该模型C-index为0.89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9(95% CI:0.821~0.976),校正曲线贴近于理想曲线,说明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其最佳截取值为36分。 结论:正性肌力药物评分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血红蛋白降低、白蛋白减少和有术前心肺复苏史是CCHD患儿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当患儿的列线图总分≥36分时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更为积极的诊疗干预措施以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