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引导下 125I粒子联合 89SrCl 2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外照射失败后疼痛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CT引导下 125I粒子联合 89SrCl 2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外照射失败后疼痛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收治的48例(年龄56~85岁)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 125I粒子植入联合 89SrCl 2治疗(A组)和单纯 89SrCl 2治疗(B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2组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3 d、4周、8周、12周)疼痛程度(最严重疼痛、最轻疼痛、平均疼痛和当前疼痛)评分和骨痛干扰评分的差异,以及治疗后12周2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fPSA)、碱性磷酸酶(ALP)的差异。 结果:A组23例患者39个骨转移灶共植入粒子722颗,植入成功率为97.44%(38/39);B组25例患者。A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当前疼痛评分随时间延长下降( F值:3.71~22.47,均 P<0.05),除治疗后3 d的评分外,余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当前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当前疼痛评分治疗前后亦有差异( F值:2.45~2.52, P值:0.044~0.049),评分先下降(至治疗后8周)后回升,治疗后8周评分低于治疗前(均 P<0.05),但治疗后12周4种疼痛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0.057~0.693)。治疗后12周,2组最严重疼痛、平均疼痛和当前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2.04~3.41, P值:0.001~0.047)。治疗后12周A组的骨痛干扰评分高于B组( t值:2.04~3.16, P值:0.022~0.047)。术后A组PSA、fPSA和ALP均低于B组( t值:4.38~6.82, P值:0.012~0.042)。 结论:CT引导下 125I粒子植入联合 89SrCl 2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外照射失败后骨痛可行有效,尤其对于爆发性疼痛联合治疗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男184例,女34例,年龄(53.8±9.2)岁]资料。对患者行CT引导下 125I粒子植入术,于术后2~3个月复查CT、肝功能,比较治疗前后门静脉癌栓直径、肝功能参数及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情况,并随访2~26个月,计算患者的生存期。应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125I粒子植入后2~3个月,218例患者中癌栓完全缓解8例(3.7%),部分缓解111例(50.9%),无变化80例(36.7%),疾病进展19例(8.7%),总有效率为91.3%(199/218)。治疗后癌栓直径为(12.63±4.64) mm,较治疗前减小[(26.65±10.88) mm; t=18.74, P<0.01];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0.59±10.29)、(11.40±8.37) pg/L,与治疗前[(24.27±12.65)、(15.64±7.99) p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5.37、8.44,均 P<0.05);治疗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 P>0.05)。142例有腹腔积液的患者中86例治疗后较治疗前积液情况好转。所有患者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至随访结束,162例死亡,56例存活,患者总生存期(9.23±0.59)个月。 结论:125I粒子植入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并改善腹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 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44例(男39例、女5例,年龄41~84岁)。随访≥12个月,观察其疗效。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有效率。通过建立ROC曲线,获得最佳术后90%大体肿瘤体积所接受的剂量( D90)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临床疗效影响因素。 结果:44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72.73%(32/44)。ROC曲线示术后 D90的最佳界值为120 Gy,AUC为0.771。术后 D90≥120 Gy组的有效率(18/19)高于<120 Gy组[56.00%(14/25); χ2=8.17, P=0.004]。44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77.27%(34/44)。单因素分析示,年龄( χ2=3.99, P=0.046)、术前Hb( χ2=10.60, P=0.001)、肿瘤最大径( χ2=11.50, P=0.001)、术后 D90( χ2=5.81, P=0.016)均可影响患者生存。多因素分析示,术前Hb[风险比( HR)=0.023,95% CI: 0.001~0.882, P=0.043]、肿瘤最大径( HR=40.889,95% CI: 1.458~1 146.586, P=0.029)是预后因素。 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化疗后进展肺癌患者疗效较好,术后 D90≥120 Gy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120 Gy患者。术前Hb、肿瘤最大径是肺癌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的生存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90Sr- 90Y小剂量敷贴与噻吗洛尔局部外用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90Sr- 90Y β射线小剂量敷贴治疗与噻吗洛尔局部外用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5月14日至2017年4月11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的400例浅表型血管瘤患儿[男126例,女274例,5.3(3.9,7.1)月龄]。按1∶1∶1∶1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采用噻吗洛尔局部外用(A组,对照组)、 90Sr- 90Y β射线小剂量敷贴(B组)、单程敷贴联合噻吗洛尔(C组)、多程敷贴联合噻吗洛尔(D组)治疗。随访至第104周(W104),以W104前病灶治愈率为主要结局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数据。 结果:400例患儿共438处病灶,4组患儿及其病灶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1.709~11.616, H值:3.681~7.653,均 P>0.05)。截止至W104,失访病灶11处(2.51%,11/438)、早期退出32处(7.31%,32/438)、治愈357处(81.51%,357/438)、残留15处(3.42%,15/438)、反弹式增长23处(5.25%,23/438),4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多因素分析示,病灶厚度[<3 mm组比≥3 mm组比值比( OR)及其95% CI为16.689(7.908~35.223); χ2=54.555, P<0.001]和治疗方案[以A为对照组,B、C、D组 OR值(95% CI)分别为16.842(6.179~45.901)、4.801(2.167~10.638)、39.127(10.468~146.243); χ2=47.663, P<0.001]是W104前治愈率的独立影响因子, 90Sr- 90Y小剂量敷贴治疗明显优于噻吗洛尔局部外用( OR=16.842,95% CI:6.179~45.901)。联合噻吗洛尔可明显减少敷贴治疗累积吸收剂量[D比B:16(8,16)与16(16,24) Gy; z=-4.947, P<0.001]。 结论:对于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 90Sr- 90Y小剂量敷贴治疗明显优于噻吗洛尔局部外用,二者联合应用能明显减少敷贴治疗累积吸收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导航系统辅助三维打印模板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剂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导航系统辅助三维(3D)打印模板联合引导下 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差异,验证光学导航辅助下的粒子植入计划完成质量。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航系统辅助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治疗的肿瘤患者共20例(男10例,女10例,中位年龄60.5岁),植入部位为头颈部8例、胸壁1例、盆腔9例、椎旁和(或)腹膜后2例,中位处方剂量150 Gy。对比术前、术后计划中的粒子数、针数、相关剂量学参数等。剂量学参数包括靶区90%大体肿瘤靶区(GTV)所接受的处方剂量( D90)、GTV分别接受100%、150%、2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 V100、 V150、 V200)、GTV接受的最小边缘剂量(MPD)、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以及2 cm 3范围脊髓接受剂量( D2 cm 3)。采用配对 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术后使用针数与术前计划一致[均为12 (9,19)根];术后实际粒子数较术前计划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35,68)和49(35,63)颗; z=1.859, P>0.05]。术后计划的MPD较术前计划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52±14.89)和(67.22±20.56) Gy; t=-3.769, P=0.001];其余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0.533,-0.423, z值:-0.849~1.416,均 P>0.05)。术后剂量质量评价为优者17例(17/20),为良者2例(2/20),为中者1例(1/20)。 结论:联合模式引导对植入计划的完成质量良好,术后实际靶区剂量可达到术前预计划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徒手近距离插植放疗的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依据病灶大小、部位、复发前无进展生存(PFS)等情况分组的患者间客观缓解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复发后PFS,组间比较行log-rank(Mantal-Cox)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后PFS影响因素。总结急性及晚期放射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共20例患者入组,全组ORR为80%(16/20)。亚组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4 cm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阴道内复发转移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阴道外复发转移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的6例中的3例和≥6个月的14例中的13例均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1)。中位随访6个月(1~13个月)。至随访结束,9例(45%)患者进展。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4 cm比<4 cm: HR=4.192,95% CI 0.992~17.710, P=0.029)、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6个月比<6个月: HR=0.163,95% CI 0.038~0.696, P=0.004)、放疗剂量≥15 Gy(≥15 Gy比<15 Gy: HR=0.207,95% CI 0.049~0.881, P=0.016)者复发后PFS较好,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不是复发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20例患者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直肠、膀胱放射损伤。 结论: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明确,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端粒酶反转录酶启动子突变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检测端粒酶反转录酶(TERT)启动子在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RAIR-PTC)中的突变频率,探讨该基因突变对RAIR-PTC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RAIR-PTC[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49.8±16.1)岁]和碘治疗有效[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39.8±10.9)岁]PTC患者的TERT启动子突变及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V600E突变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摄碘特征及碘治疗疗效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两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 结果:RAIR-PTC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为40.54%(15/37),高于碘治疗有效组(0,0/40; P<0.001),均为C228T位点突变,未发现C250T突变;而BRAF V600E突变率(64.86%,24/37)与碘治疗有效组(72.50%,2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58)。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年龄更大( t=3.76, P=0.001),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率更高( P=0.037)。启动靶向治疗者及死亡病例中TERT启动子突变患者分别占2/3和3/4。35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阴性患者中,11/14的TERT启动子突变者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升高,而无突变组该比例为57.1%(12/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7)。 结论:RAIR-PTC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率增高,临床工作中可将该基因突变作为预测碘难治的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治疗后TgAb由阳转阴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 131I治疗前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40 IU/ml)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 131I治疗后TgAb转阴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影响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及 131I治疗前TgAb阳性的126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1例,年龄11~74(42.1±11.5)岁。将患者按末次随访时的治疗反应分为疗效满意组和疗效不满意组。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原发灶最大径、肿瘤是否多灶、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术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TgAb水平(术前及首次 131I治疗前)、首次 131I治疗后(1、6、12个月)TgAb水平的下降率、TgAb转阴时间、 131I治疗总剂量、肿瘤分期、淋巴结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首次 131I治疗前复发危险分层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疗效满意组患者共109例,疗效不满意组患者共17例。2组间首次 131I治疗后12个月TgAb水平下降率[89.84%(82.81%,94.70%)对83.01%(74.99%,91.08%), Z=-2.168, P=0.030]、TgAb转阴时间[(25.06±17.96)个月对(45.41±22.11)个月, t=-4.206, P<0.001]、 131I治疗总剂量[3 700(3 700,3 700) MBq对5 550(3 700,10 545) MBq, Z=-4.388, 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Ab转阴时间( OR=1.036, P=0.034)及 131I治疗总剂量( OR=1.033, P=0.001)为预测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TgAb转阴时间临界值为31.5个月(曲线下面积为0.766,95% CI:0.650~0.881, P<0.001)时,其预测临床转归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分别为78.00%和70.60%。 结论:对于 131I治疗前TgAb阳性的DTC患者,其TgAb转阴时间和 131I治疗总剂量是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TgAb在首次 131I治疗后31.5个月内转阴的患者更易获得满意疗效,且疗效满意组患者所需的 131I治疗总剂量比疗效不满意组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31I SPEC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131I全身显像联合SPECT/CT(简称 131I SPECT/CT)常可发现残留和(或)漏诊的淋巴结转移灶,可能会改变患者的术后再分期及危险度分层,从而影响后续的手术或 131I治疗的方式选择。 131I治疗是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而 131I SPECT/CT可以诊断淋巴结转移灶。笔者对 131I SPECT/CT在DTC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辐射剂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因素,为辐射防护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至9月于3家三甲医院住院的72例DTC术后患者[男性27例、女性45例,年龄15~75(42.79±14.23)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3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5例。根据服用 131I后48 h全身辐射剂量是否达到安全标准将患者分为安全组(48 h全身辐射剂量≤23.30 μSv/h)和危险组(48 h全身辐射剂量>23.30 μSv/h),比较各因素对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各单因素及多因素联合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最佳临界值及诊断效能。 结果:危险组和安全组比较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2 h摄碘率( t=-2.56, P=0.01)、24 h摄碘率( Z=-2.07, P=0.0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Z=-2.83, P=0.01)、游离甲状腺素( Z=-2.70, P=0.01)、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 χ2=6.80 , P=0.01)、甲状腺超声提示是否存在甲状腺残留组织(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3)等6个指标显著影响了 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的全身辐射剂量代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摄碘率[ OR=1.27 (95% CI:1.03~1.57)]和Tg水平[ OR=2.51 (95% CI:1.21~5.20)]对全身辐射剂量代谢有影响( P=0.03、0.01),24 h摄碘率和Tg水平越高的患者其48 h全身辐射剂量达到安全水平的可能性越低。24 h摄碘率+Tg水平(联合指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 (95% CI:0.65~0.87)、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46.88%、最佳临界值为-0.71。 结论:24 h摄碘率和Tg水平是 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利用这两个因素建立联合指标进行辐射剂量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