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贵地区中三叠世近鲱形类贵州中华真颌鱼(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的分类学修订
编辑人员丨2023/9/30
小型近鲱形类(Halecomorphi)贵州中华真颌鱼(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发现于中国云贵地区中三叠世拉丁期海相地层中,曾被归入弓鳍鱼目(Amiiformes)真颌鱼科(Eugnathidae).基于模式标本和15块新标本的详细观察,对该属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分类学修订.对这些标本的研究揭示了该属种在早前研究中一些未被描述或识别错误的形态特征,包括斧状的眶前骨,两个宽大的次眶骨,上颌骨具有感觉管和三对额外肩胛骨.首次将中华真颌鱼纳入近鲱形类分支系统学研究中;结果显示,中华真颌鱼与云南罗平安尼期的复兴鱼(Subortichthys)构成姐妹群,两者与欧洲圣乔治山地区拉丁期的Allolepidotus和始真颌鱼(Eoeugnathus)一起组成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底部的一个单系群(命名为复兴鱼科).中华真颌鱼的分类学修订为了解预言鱼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双须骨舌鱼卵黄蛋白原基因vtg的克隆、组织表达和原核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究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卵黄蛋白原vtg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克隆双须骨舌鱼vtg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vtg的cDNA全长为5 32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5 121 bp,其5 ′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46 bp和159 bp,共编码1 70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86.79 ku.同源性分析发现,双须骨舌鱼与同科的美丽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相似度达到84.78%,与鲤形目、鲈形目、鲱形目、鲽形目鱼类的相似度均高于5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本文获得的双须骨舌鱼vtg基因与骨舌鱼目聚为一类,与鳗鲡目硬骨鱼类亲缘关系较近,与双须骨舌鱼进化地位相符.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雌雄鱼性腺和肝中vtg均有表达,且在雌鱼肝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雄鱼(P<0.05),卵巢和精巢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雌雄鱼鳃、脾、肾、肌肉、心、头肾、脑等7个组织中均极微量表达,且无显著差异(P> 0.05).在Ⅱ、Ⅲ、Ⅳ期卵巢中vtg相对表达量依次增加,Ⅳ期显著高于Ⅱ和Ⅲ期(P<0.05),也显著高于精巢Ⅳ期(P<0.05);在雌鱼肝组织中呈先增后减趋势,且Ⅱ、Ⅲ、Ⅳ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每个时期都显著高于雄性(P< 0.05).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ASY-BluntE2-vtg,并转入Transetta(DE3)表达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诱导出融合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融合蛋白可被抗His标签特异性识别.综上表明,vtg表达水平高低与性别相关,并与性腺发育程度有关.此外,本研究结果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卵黄蛋白原的生理功能打下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海中华小公鱼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隶属鲱形目鳀科小公鱼属,是一种小型的近海洄游型鱼类.我国沿海地区产量丰富,特别是东海及南海地区,近年来已经超越鲲鱼成为我国海域内的优势鱼种[1].随着我国大型经济鱼种产量的日益衰退,小型经济鱼种的开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于同属的印度小公鱼、康氏小公鱼的研究比较全面[2-3],目前大多是研究这些小公鱼的储存方式以及加工成其他副产品来保存其营养价值[4],但有关于中华小公鱼(下称小公鱼)营养成分分析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分析小公鱼的营养成分,为其在营养学研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