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投射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 4或L 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 4、49例远端固定至L 5;B组25例,LIV选择S 1,远端均固定至S 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 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 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0.01, 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 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与截骨矫形术治疗Ⅲ期Kummell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与截骨矫形术治疗Ⅲ期Kummell病的手术方法,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Ⅲ期Kummell病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椎体成形组及截骨矫形组,椎体成形组25例,行上下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病椎椎体成形术,截骨矫形组17例,行上下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病椎楔形截骨矫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评价[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柱后凸Cobb角]。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腰背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明显改善。椎体成形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截骨矫形组出现1例脑脊液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患者获随访(11.2±4.5)个月(8~20个月)。椎体成形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低于截骨矫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成形组:(129.81±8.94) min、(133.82±14.34) ml、(62.90±7.27) ml;截骨矫形组:(165.07±7.84) min、(244.93±19.24) ml、(95.00±9.09) ml, t=-161.691、61.542、104.251, P<0.05]。 结论:椎弓根螺钉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与截骨矫形术治疗Ⅲ期Kummell病,均可解除神经压迫,纠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随访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气管及气管导管位置变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门齿距气管隆突距离(length of incisors to carina, LIC)及气管隆突距气管导管尖端距离(length of carina to the tip of the tracheal catheter, LCT)的变化。方法:记录86例AS行PSO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身高、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全脊柱最大Cobb角(global kyphosis, GK)以及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分别在术前及术后于正中仰卧位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 FOB)通过气管导管测量患者的LIC和LCT。结果:与术前比较,86例患者术后身高明显增高,术后GK、CBVA明显减小( P<0.05);患者术后C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86例患者术后LIC、LCT均较术前增长( P<0.05)。 结论:A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后,气管导管尖端在气管内向声门方向移位,可适当延长气管插管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58岁[(46.9±8.7)岁]。急性损伤1例,陈旧性损伤7例。3例颈胸椎后凸畸形,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齿状突骨折5例,C 2~3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2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根据畸形位置不同,行后路上颈椎损伤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VAS)、C 0~C 2角、C 1~C 2角、颈椎前凸角(CL)、头部倾斜角(HT)、颌眉角(CBVA)、颈椎矢状偏移距离(CSVA)、躯干矢状偏移距离(SVA)。术后12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截骨区融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0±5.4)个月]。手术时间5.5~7.2 h[(6.2±0.6)h],术中出血量480~800 ml[(629.4±124.0)ml]。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分别为(14.6±2.6)分、(13.6±2.8)分、(12.8±2.4)分、(12.8±2.7)分、(12.8±2.6)分,均低于术前的(29.6±8.5)分( P<0.01),术后各时间点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VAS分别为2.0(1.0,3.0)分、1.5(1.0,2.0)分、0.5(0.0,1.8)分、0.5(0.0,1.7)分、0.5(0.0,1.8)分,均低于术前的3.5(3.0,4.8)分( P<0.01);术后3个月VAS低于术后1周( P<0.05),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后3个月( P<0.05),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各时间点C 0~C 2角、C 1~C 2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L分别为-8.5(-5.3,-11.9)°、-8.6(-5.5,-11.9)°、-8.4(5.2,-12.1)°、-8.8(-5.6,-12.4)°、-8.7(-5.3,-12.5)°,均大于术前的1.2(9.5,-4.8)°( P<0.01);HT分别为6.1(4.5,9.6)°、6.1(4.3,9.4)°、6.0(4.2,8.9)°、6.0(4.2,9.2)°、6.1(4.3,9.2)°,均小于术前的17.0(10.3,22.0)°( P<0.01);CBVA分别为(23.2±5.0)°、(23.1±4.8)°、(23.0±4.7)°、(23.1±4.7)°、(23.1±4.9)°,均小于术前的(44.1±9.8)°( P<0.01);CSVA分别为5.2(4.2,7.5)cm、5.4(4.1,7.1)cm、4.7(4.0,7.4)cm、5.4(4.1,7.0)cm、5.1(4.3,6.5)cm,均短于术前的9.0(7.8,9.3)cm( P<0.01);SVA分别为7.7(6.2,13.7)cm、7.5(6.0,13.4)cm、7.6(6.2,13.2)cm、7.4(6.3,13.1)cm、7.5(6.2,13.2)cm,均短于术前的16.8(8.2,27.2)cm( P<0.05)。术后各时间点CL、HT、CBVA、CSVA、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骨折均愈合;截骨区均达Bridwell Ⅰ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ASIA分级均为E级,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C 8神经麻痹,治疗4周后恢复。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结论:对于AS后凸畸形合并上颈椎损伤,后路复位固定联合颈胸椎或胸腰椎PSO可有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恢复整体躯干平衡、改善神经症状并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ST)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gittal translation”和“强直性脊柱炎”“矢状面移位”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ST的文献共10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6篇进行分析。结果:ST发生率为1.6%~27%,头端移位更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水平头侧及尾侧椎体置钉深度不一致、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平面不在同一水平、截骨时上下截骨面矢状径不等、后凸矫正过大、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较高。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中使用临时固定棒和cage、复位导向器、可调式手术体位架。一旦出现ST,需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具体措施包括椎板和/或椎弓根切除减压、ST的复位。部分ST会出现神经症状,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文献中对ST的判定标准不同可能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AS截骨矫形术中ST的发生与置钉深度、矫形棒曲度、截骨面对称度密切相关,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以及ST复位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ST的椎管自发性重塑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伴复杂椎管内畸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伴复杂椎管内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4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伴复杂椎管内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19.8±5.0)岁(范围:13~34岁)。患者均在头盆环牵引3~7周后行脊柱矫形手术治疗。收集患者牵引时间,以及牵引前后和矫形术后身高、主弯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肺功能、营养状态等。各评价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14例患者牵引时间为(35.2±8.3)d(范围:20~49 d),身高由牵引前的(156.7±7.6)cm(范围:141~166 cm)增至牵引后的(167.0±6.4)cm(范围:154~177 cm)( t=-10.49, P<0.01)。主弯冠状面Cobb角由牵引前的(117.4±17.2)° (范围:91°~176°)降至牵引后的(56.4±8.1)°(范围:44°~68°)( t=13.90, P<0.01);矢状面 Cobb角由牵引前的(92.5±11.6)°(范围:62°~132°)降至牵引后的(41.7±7.7)° (范围:29°~51°)( t=12.11, P<0.01)。牵引过程中均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未发生神经功能减退。9例患者行单节段顶椎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5例行双节段邻椎不对称短缩截骨术,患者均未行骨性纵裂切除。术后肺功能、营养状态均较牵引前改善( P均<0.01)。术后随访(22.5±9.1)个月(范围:12~3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Cobb角为(56.3±7.1)°,矢状面Cobb角为(37.7±6.5)°,与牵引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6, P=0.88, t=2.28, P=0.32)。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 结论:头盆环牵引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伴复杂椎管内畸形初步观察安全有效,值得进行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分级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s)伴后凸畸形的分级手术治疗策略及均衡负载理念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胸腰椎OVCFs合并后凸畸形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存在神经压迫、后凸形态、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SI)、椎体是否严重塌陷(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小于相邻椎体平均高度的1/3)和骨折可复性,应用均衡负载理念制定分级手术策略。胸腰椎OVCFs伴后凸畸形患者56例,男11例、女45例,年龄(75.6±9.3)岁(范围61~85岁)。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24例无神经损害症状,行体位复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32例有神经损害症状,5例伴弧形后凸且SI<20°者行Ponte截骨矫形手术;15例伴角状后凸或SI>15°者行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经椎间隙截骨矫形手术;11例椎体严重塌陷严重且SI>15°者和1例骨水泥松动移位者行椎体切除重建矫形融合术,4例采用后路脊椎切除(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8例采用前路椎体切除重建联合后路矫形融合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和患者症状较术前改善的满意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2±12.1)个月(范围12~60个月)。24例PKP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PK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再次行PKP后好转。32例减压矫形术中出血量为(960±620) ml(范围400~1 800 ml);术中出血量PVCR组>PSO组和前后联合组>Ponte截骨组。手术时间为(4.3±1.9) h(范围2~7 h)。32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7.0±2.6)分下降至(1.4±1.1)分,ODI自术前60.4%±16.2%下降至9.5%±5.8%,SI自术前18.1°±4.3°下降至5.6°±4.3°。随访期间发生人工椎体和钛网塌陷12例,8例塌陷1~2 mm、4例塌陷3~4 mm,均未发生椎体骨折、内固定移位或松动失败。末次随访时患者总体满意度优14例(症状改善>80%)、良30例(症状改善50%~80%)、可12例(症状改善<50%),优良率为78.6%。结论:参照均衡负载理念制定胸腰椎OVCFs伴后凸畸形的分级手术策略有利于恢复脊柱前中柱均衡负载,降低内固定移位和松动失败的风险,临床疗效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与骨盆倾斜方向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与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方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至2021 年 1 月于我院接受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 71 例 DLS 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固定节段数、近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UIV)、远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截骨方式等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终末随访相关影像学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主弯 Cobb's 角(main curve Cobb,MC Cobb),腰骶半弯(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LFC),L4 倾斜角(L4 tilt),L5 tilt,躯干倾斜(trunk shift,TS)即 C7 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至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水平距离.PO 低髂嵴侧定义为 PO 方向.C7PL 位于 PO 低髂嵴侧时定义为 TS/PO 方向一致,TS 为正值,C7PL 位于 PO 高髂嵴侧时定义为 TS/PO 方向不一致,TS 为负值.根据矫形术后患者 TS 绝对值<3 cm或≥3 cm分为冠状面平衡组(coronal balance group,CB group)和冠状面失衡组(coronal imbalance group,CIB group),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上述影像学参数.再根据终末-术后冠状面平衡变异性分为 3 组,A组:C7PL朝向 S1 中心位移>1 cm;B组:C7PL位移绝对值≤1 cm;C组:C7PL偏离 S1 中心位移>1 cm.比较术后至终末随访的影像学参数,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术后随访过程中冠状面平衡变异性的可能因素.结果 71 例 DLS 患者经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后,MC Cobb 矫正率(70.5±14.2)%;LFC 矫正率(64.9±20.7)%;术前 CIB 发生率由 23.9%增至 35.2%.术后平衡组与失衡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UIV及 LIV选择、是否截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 LFC、术后 L4 tilt、术后 POA,术前、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 MC Cobb、术前L4 tilt、术前及术后 L5 tilt、术前 TS、术前 POA,术后 L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至终末随访期间冠状面平衡变异性情况分组,3 组术后 TS 及终末随访 TS、术后 POA、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性及终末TS/PO 方向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终末随访 MC Cobb、LFC、L4 tilt、L5 tilt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终末随访 TS 和 POA 较术后有明显改善,B 组终末随访 TS、POA 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 组终末随访 TS 较术后有明显加重(P=0.007)、终末随访 POA 较术后有明显改善(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 3组终末-术后 TS和 POA进行 Pearson相关性分析,仅 A组终末-术后 TS与 POA呈正强相关(r=0.807,P=0.000);B组、C组及终末-术后 ΔTS与 ΔPOA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 TS/PO方向一致可能是影响术后即刻 CIB 恢复的影响因素;随访期间冠状面平衡自我矫正受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性差异影响,术后 TS/PO 方向一致有利于冠状面平衡自我矫正,而术后 TS/PO 不一致不利于冠状面平衡自我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期前后路平齐截骨矫正颈椎半椎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介绍一期前后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例先天性C6半椎体畸形采用上述手术治疗.该患者C6右侧半椎体且椎动脉穿过横突孔,术前行3D打印建立实体模型,设计截骨.先行前路手术,截除C6、C7部分椎体,使C6、C7下方获得平齐,无需处理C6右侧椎动脉;再行后路截骨及C5~T1椎弓根螺钉固定;再次自前路行前侧钢板固定矫形.[结果]术程顺利,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5 h,术中出血量约400ml.术后患者斜颈明显好转,颈椎Cobb角由术前33.改善至术后的5°.术后X线片及CT示颈椎冠状面平衡良好、内固定满意.[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平齐截骨矫形法治疗先天性颈椎半椎体畸形效果满意,可避免截骨时处理椎动脉,提升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胸段畸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7T1伸展性截骨及C7经椎弓根椎体截骨(C7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颈胸段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2006年4月至2017年8月接受颈胸段截骨矫形术治疗的8例AS颈胸段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60岁,平均(31.3±14.9)岁.3例前纵韧带无骨化或骨化程度较轻的颈胸段单纯后凸畸形者行C7T1伸展性截骨矫形,5例前纵韧带骨化严重或合并颈胸段侧后凸双平面畸形者行C7PSO截骨矫形.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颈胸段后凸Cobb角、颈胸段侧凸Cobb角、颏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和颈胸段矢状面偏移(C2-T1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评估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1.3±7.9)个月.3例C7T1伸展性截骨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75 min(270~2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250 ml(1000~1500 ml).术前颈胸段后凸Cobb角平均为17.0°±16.3°,末次随访改善至-13.3°±20.2°,平均矫正率178.2%;术前CBVA平均为20.0°±4.5°,末次随访改善至4.7°±5.9°,平均矫正率76.5%;术前SVA平均为(6.9±4.0)cm,末次随访改善至(3.5±1.8)cm,平均矫正率49.3%.5例C7PSO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36 min(375~7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450 ml (700~4200 ml).4例合并侧后凸畸形,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22.8°±10.5°,末次随访改善至-13.5°±10.0°,平均矫正率159.2%;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24.8°±12.7°,末次随访改善至5.0°±3.5°,平均矫正率79.8%;术前CBVA平均为60.5°± 10.2°,末次随访改善至14.3°±8.6°,平均矫正率76.4%;术前SVA平均为(10.4±4.3)cm,末次随访改善至(6.4±2.5)cm,平均矫正率38.5%.1例严重颈胸段侧凸畸形,术前侧凸Cobb角33°,末次随访改善至10°,改善率69.7%.8例患者术中、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无感染发生,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1例C7PSO患者出现术中截骨椎脱位,但无神经损害,采用Halo-vest固定6个月后脱位节段骨性融合.结论 应用C7T1伸展性截骨及C7PSO治疗AS颈胸段畸形的矫形效果满意,并发症风险较低.C7PSO尤其适于治疗严重的复杂AS颈胸段侧后凸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