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2022年陕西省富县大骨节病防治情况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陕西省富县大骨节病的防治情况,为巩固大骨节病防控成果及治疗现症患者提供依据。方法:1954-2022年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临床资料分别来自陕西省富县地方病防治所和富县人民医院。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了解通过易地搬迁、换粮、改水、退耕还林等综合措施,富县大骨节病的防治情况。结果:1954年,富县共有6个大骨节病病区乡、127个病区村,总人口数为78 781人,X线检查共检出大骨节病患者16 327例,检出率为20.72%。其中有X线改变的无临床症状者5 434例,现症患者中临床Ⅰ度5 850例、Ⅱ度3 725例、Ⅲ度1 318例。1975年,对全县进行第一次大骨节病普查,普查人数为101 341人,X线检查共检出大骨节病患者9 575例,检出率为9.45%,其中无临床症状者3 247例,现症患者中临床Ⅰ度3 704例、Ⅱ度2 006例、Ⅲ度618例。大骨节病患者以本地居民为主,占93.92%(8 993/9 575)。1997年,对15个乡镇的342所学校的27 320名7~16岁未成年人进行X线检查,发现有X线改变的无临床症状者169例,临床Ⅰ度患者仅2例,检出率降为0.63%。1997年,富县开始鼓励易地搬迁与换粮预防大骨节病,搬迁对象主要是儿童中有新发病例且生活条件差的重病村,至1999年共搬迁100户、469人;至2020年,共搬迁1 569户、5 334人。1997和1998年,对6个乡镇的43个自然村采取改善水质措施,有1 591户、7 375人获益。2010年,对富县15个乡镇进行大骨节病普查,普查人数为135 858人,X线检查检出大骨节病患者3 424例,检出率为2.52%。现症患者2 885例,其中临床Ⅰ度1 584例、Ⅱ度1 024例、Ⅲ度277例。16岁以下未成年人检查32 561人,X线检出大骨节病患者49例,检出率为0.15%,均为Ⅰ度患者。2014年,在富县170个病区村共计普查73 600人,X线检查检出大骨节病患者2 885例,检出率为3.92%。与2010年比较实现了大骨节病患者零增长,且连续4年无16岁以下患者。至2016年底,富县已退耕还林666.67 hm 2,涉及9个乡镇(含社区)、33个行政村、1 993户。2018年,在富县再次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普查总人口数为157 362人,X线检查共检出患者2 308例,检出率为1.47%。其中临床Ⅰ度1 270例、Ⅱ度870例、Ⅲ度168例,连续8年(2011-2018年)无16岁以下大骨节病患者。2018年,富县完成22例大骨节病关节置换术,截至2022年1月,又完成约60例关节置换术。 结论:通过易地搬迁与换粮、改水、退耕还林等综合措施,富县的大骨节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肃省平凉市大骨节病三年攻坚行动防治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甘肃省平凉市大骨节病三年攻坚行动防治现况,为大骨节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自"全国地方病防治综合管理系统(三年攻坚行动管理系统)"收集2019 - 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所有大骨节病病区县(市、区)辖内全部病区村的大骨节病监测数据,包括7 ~ 12周岁儿童病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现症患者个案调查、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及治疗情况。结果:平凉市大骨节病患者分布在6个县(市、区)、64个乡(镇)、690个病区村,且全部为重病区。2019、2020年分别临床检查7 ~ 12周岁儿童40 537、41 053人,临床检出率分别为0.08%(31/40 537)和0.03%(12/41 053),X线检出率均为0。2018 - 2020年平凉市居民膳食结构中,大米、面粉、其他膳食的食用比例依次为15.03%、76.63%、8.34%,主食购入比例为19.28%;3年间累计搬迁病区群众9 564户、36 282人,7 ~ 12周岁儿童易地育人4 831人,改种经济作物占原耕地的14.81%(420 914/2 842 939),退耕还林(草)占原耕地的21.81%(620 045/2 842 939),发放6 ~ 24月龄儿童营养包231 811人份。共调查登记大骨节病现症患者6 269例,其中男性3 722例、女性2 547例,男女性别比为1.00∶0.68;临床分度以Ⅰ度患者最多,占78.00%(4 890/6 269),其他依次为Ⅱ度(15.89%,996/6 269)、Ⅲ度(6.11%,383/6 269);发病年龄为(64.57 ± 10.01)岁,范围为16 ~ 87岁,以50岁以上为主,占86.57%(5 427/6 269)。2019年治疗成人大骨节病患者1 659例,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25.38%(421/1 659)、52.92%(878/1 659)、21.70%(360/1 659);2020年治疗成人大骨节病患者1 395例,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19.50%(272/1 395)、61.65%(860/1 395)、18.85%(263/1 395)。结论:平凉市所有大骨节病病区村均达到消除标准,实现了消除目标;应继续做好病情动态监测,加强防控措施落实和大骨节病现症患者康复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1年甘肃省大骨节病病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掌握甘肃省大骨节病病情现状,评估防控效果,为高效、规范指导大骨节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3 - 11月,在甘肃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的7个市(州)、37个县(区)以行政村(社区,以下简称村)为单位调查全省大骨节病病区范围、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分析7 ~ 12周岁常住儿童与成人大骨节病病情;并评估大骨节病防控措施效果。结果:甘肃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在7个市(州)、37个县(区)、373个乡镇的3 769个村,覆盖人口4 413 197人。2021年全省大骨节病病区退耕还林2 640 813亩、改种经济作物1 964 137亩,分别占原有耕地面积的19.68%和14.64%;病区搬迁28 792人,占常住人口的0.65%;7 ~ 12周岁儿童易地育人22 942人,占7 ~ 12周岁常住儿童的8.90%;在3 554个病区村发放了6 ~ 24月龄儿童营养包,占全部病区村的94.30%。7 ~ 12周岁儿童临床疑似病例检出率为0.10%(262/257 786),分布在庆阳市(0.21%,222/103 502)、定西市(0.15%,36/23 478)和临夏回族自治州(0.03%,4/12 423),经X线检查均为阴性。成人大骨节病现症患者检出率为0.58%(25 391/4 413 197),Ⅰ、Ⅱ、Ⅲ度大骨节病检出率分别为0.32%(14 210/4 413 197)、0.17%(7 643/4 413 197)、0.08%(3 538/4 413 197),检出率以平凉市和庆阳市最高(0.81%);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2.7岁,以46岁及以上人群为主(97.41%,24 733/25 391);男女性别比为1.00 ∶ 1.02(12 598 ∶ 12 793);临床分度以Ⅰ度为主(55.96%,14 210/25 391);民族分布以汉族居多(97.54%,24 766/25 391),职业以农民为主(99.21%,25 190/25 391)。结论:甘肃省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区全部达到消除标准,综合防控措施效果显著;成人大骨节病现症患者仍较多,需在综合防控基础上增加对现症患者的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8 - 2020年陕西省大骨节病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陕西省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KBD患者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地方病防治信息系统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KBD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包括性别,年龄(< 50、50 ~ 79、≥80岁),民族(汉族、其他),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职业(农民、其他),地区(陕北、关中、陕南),疾病严重程度(Ⅰ、Ⅱ、Ⅲ度)等。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KBD患者进行接受药物治疗意愿调查,主要包括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意愿,管理服务情况(是否贫困人口、参加医保情况、接受残疾评定情况)和综合防治措施落实情况(饮水类型、主食粮类型及来源、异地搬迁和退耕还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B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KBD患者58 501人,其中男性占51.60%(30 185/58 501),女性占48.40%(28 316/58 501);年龄中位数为64岁;民族主要为汉族,占99.87%(58 427/58 501);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占81.76%(47 831/58 501);职业主要为农民,占99.24%(58 059/58 501);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81.40%(47 619/58 501)];Ⅰ度患者占63.68%(37 254/58 501)。89.02%(52 078/58 501)的KBD患者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地区、参加医保、接受残疾评定、饮水类型、主食粮类型、异地搬迁、退耕还林为KB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意愿的影响因素( P均< 0.05)。 结论:陕西省KB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意愿较高。今后规范化管理KBD患者时应综合考虑年龄、教育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和地区等因素,实施精准化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干旱区生态环境评价:以阴山北麓内蒙古武川县为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实时评估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阴山北麓典型地区内蒙古武川县为研究区,利用谷歌地球引擎,耦合绿度、湿度、干度、表土粒度、热度5个指标,构建表土遥感生态指数(TRSEI),对武川县199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回归残差分析以及Hurst指数等方法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TRSEI的第1主成分贡献度超过70%,特征值均值达0.148,表明TRSEI能有效集成各生态指标信息,引入的表土粒度指标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重要意义.1990-2020年,研究区TRSEI波动范围在0.289~0.458,整体呈轻微恶化趋势;耕地及退耕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改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7.9%,而草地、裸地、城建区恶化,恶化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52.1%.未来,36.9%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持续改善,而41.4%区域可能持续恶化.人类活动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面积占比88.6%;气候变化同样有显著影响,面积占比11.4%.TRSEI能够有效评估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整合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的黄土高原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延安市安塞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生态过程和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重要空间途径.随着景观规划和决策的开始实施,亟需考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差异化方法及其空间输出的一致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匹配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从整合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实施区域延安市安塞区为对象,结合地域地形地貌和景观特征,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构建安塞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结构型与功能型构建方法在空间保护优先级识别上的一致性较低,面向整合集成的方法可形成互补,能实现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双重目标;研究区共有202个生态源地,总面积391.58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3%,整体呈现碎片化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研究区共有110条生态廊道,总长度599 km,主要围绕河道分布,呈现出"南北部短窄密集、中部长宽疏朗"的分布特征.本研究提供的结构-功能整合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新见解,并能推进景观格局、过程和服务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关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是表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程度的客观指标,植被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指示器,对人类活动变化十分敏感,深入探究HAI与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分异及其关联性,对维稳自然环境、合理控制人类活动以及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使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及土地利用数据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2000-2020年HAI与NDVI的时空分及其关联性.结果显示:(1)2000-2020年黄土高原HAI整体变化较缓(年均速为1.39%),空间呈现"七点一圈一带"的分布格局,呼包鄂榆及晋中城市群HAI强度变化较频繁,高强度区向西北方向呈集中分布态势.(2)2000-2013年NDVI增速较快(2.11%/a),2014-2020年增速放缓至0.82%,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分布,高植被覆盖区域向西北移动且多方向扩张.(3)HAI与NDVI相关性空间分异明显,且在关中、呼包鄂及晋中城市群呈空间聚集分布.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作用具有双向性,高强度人类活动致使植被覆盖锐减,退耕还林等工程有效抑制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研究结果可为精细量化人类活动强度、黄土高原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修复与维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1世纪以来黄土高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归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碳水耦合过程的关键指标,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黄土高原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子仍未明晰.研究利用遥感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模拟2001-2020年黄土高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并结合基于敏感性试验的多控制因子联立求解方法定量分析气候和植被因子对黄土高原WUE变化(WUE=GPP/ET)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黄土高原GPP和ET分别以12.9 gC m-2 a-1和3.7 mm/a速率显著升高,并使得WUE增长显著(0.021 gC mm-1 m-2 a-1).(2)2001-2020年间黄土高原80.12%的区域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升高(全区增速为0.014 m2 m-2 a-1)而气候因子变化均不显著.(3)植被因子和气候因子对WUE变化分别呈正贡献和负贡献,植被因子作为主要影响因子主导了黄土高原86.74%地区的WUE变化.研究结果有望为干旱区生态水文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放牧压力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敏感脆弱、不稳定,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放牧为代表的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显著.高强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地退化又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牲畜量量化放牧压力,并选取合理的模型探究放牧对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健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放牧强度和策略,以实现草畜平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活力-组织力-弹性-生态服务"(VORS)模型,构建起包括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指标体系,评估了 2000-2015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健康系统水平,并采用Moran's I探讨放牧压力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空间相关性,并从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间加权回归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回归模型,揭示放牧压力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放牧强度格局高值区域主要为内蒙古草原地区,低值区域主要为陕西高原地区.(2)2000-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一般健康状态.(3)全局双变量Moran's I结果显示在2000-2015年呈现负相关影响关系,但影响力度在变小.(4)多种回归模型相比较,GTWR模型表现最优.2000-2015年,正向驱动空间集中在内蒙古、辽宁以及山西省区县;负向驱动空间集中在陕西省、甘肃等区域,同时影响强度持续增强.研究通过不同区县、不同的草原的反应状况,提出放牧政策的不同实施建议,致力于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文件明确的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 2000-2020 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 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 178554km2,占2000 年耕地总面积的 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 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 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 69.07%和 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 65.88%和 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 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 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