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浮萍治疫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文章在简要疏理浮萍的功效基础上,结合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中浮萍的临证运用,总结其运用浮萍治疗疫病的用药经验和规律.文章认为,可从四个方面探讨浮萍在疫病治疗中的具体作用:一是气血双清,凉血解毒,透疹消癍;二是辛散清解,引药外达;三是祛风清热,除湿止痒;四是临证可作柴胡、犀角的变通用药.余奉仙以浮萍为主药创制 8 首新方,用于治疗包括疫癍、葡萄疫、羊毛疫、大头瘟、蝥刺瘟、瓜瓤疫、虾蟆疫、天泡疫、疙瘩瘟等9 种疫病.这9 种疫病病位皆偏于上,处于肌表、肌肤之间,与浮萍之性味与功效非常切合.余奉仙是继刘奎、黄元御之后,进一步主张使用浮萍作为疫病治疗主药,丰富浮萍临证应用经验的医家,为中医疫病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人与天地相参"论冬令咳嗽之因机证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与天地相参"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整体观念,是认识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咳嗽是人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寒为冬季主气,冬上承阳明燥金之秋、下接厥阴风木之春,若此时燥气至而不去,寒气至而太过,湿气或温热之气非时而至,致病邪气不尽相同,则可致干咳随起、或咳痰并见、或咳兼寒热等,可治以温润凉燥、顺气布津,驱风散寒、祛痰止咳,透湿解表、利气宣肺,清热除寒、宣肺止咳,温助阳气、养肺御寒等法.文章在"人与天地相参"思想指导下,结合肺的生理病理特性,探讨冬令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治,以期为预防和治疗咳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免疫肠内营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免疫肠内营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ARE)对患者免疫功能、肠道炎性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ARE患者91例,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44例)及肠外营养组(47例),早期两组均给予5~7 d的依替米星、肠外营养及对症治疗,同时给生长抑素25μg/h静脉均匀泵入,至呕吐、腹泻、腹胀症状消失.同时免疫肠内营养组:对于腹胀、呕吐的患者应用穴位定向透药疗法、清热凉血方保留灌肠等疗法,促进排气、排便,待腹胀、呕吐症状消失后于介入下置空肠营养管,给予爱伦多肠内营养粉剂温开水稀释后加入深海鱼油2 g,再加入谷氨酰胺3 g强化免疫,前几天肠内营养热量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肠外营养组继续肠外营养.两组均按着32 kcal/(kg·d)给予总热量,热(kcal)氮(g)比均为128∶1的原则,总有效营养治疗时间为14 d.于营养治疗前和营养治疗14 d后晨起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抗原分化(CD)3阳性(CD3+)、CD4+、CD8+值;检测两组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及脂多糖(LPS)值;采用现场见面随访为主、辅以电话调查的方法探究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差异.结果 两组营养治疗14 d后血液CD3+、CD4+、CD8+均显著回升,且免疫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回升显著(P<0.05);两组血清CRP、LPS及IL-6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免疫肠内营养组CRP、LPS及IL-6降低的水平比肠外营养组显著(P<0.05);3个月后随访发现两组生活质量部分存在差异,免疫肠内营养组情绪功能及躯体功能明显好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 ARE患者通过免疫肠内营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后能明显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肠道炎性反应、减轻肠黏膜受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TXNIP/NLRP3炎性小体通路研究清热凉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基于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 炎性小体通路探讨清热凉血方(QRLX)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78 只大鼠随机选取 12 只为对照(Control)组,其余大鼠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UC组、柳氮磺吡啶组(SASP,270 mg/kg)、清热凉血方低(QRLX-L,14.8 g/kg)、中(QRLX-M,29.6 g/kg)、高剂量(QRLX-H,59.2 g/kg)组,每组 12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连续2w.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灌胃检测肠道渗透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LA)、内毒素(ET)和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18 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肠屏障功能相关紧密连接蛋白(ZO)-1 和occludin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结肠组织TXNIP/NLRP3 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UC组血清FITC-dextran浓度、血浆DAO活性、D-LA、ET、结肠匀浆中IL-1β、IL-18 水平、TXNIP、NLRP3、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l-caspase)-1 p10、cl-caspase-1 p20 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肠组织occludin、ZO-1 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均P<0.05);与UC组相比,SASP组和QRLX-H、QRLX-M组FITC-dextran浓度、血浆DAO活性、D-LA、ET、结肠匀浆中IL-1β、IL-18 水平、TXNIP、NLRP3、cl-caspase-1 p10、cl-caspase-1 p20 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结肠组织occludin-1、ZO-1 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QRLX可增强UC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U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XNIP/NLRP3 炎性小体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腹泻伴腹痛引腰脊及睾丸痛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56岁,公务员.就诊日期:2012年6月8日.主诉:腹痛、腹泻、肠鸣4余年.现病史:自2008年3月出现腹部发凉,肚脐似有凉风吹入,每因情志不遂则腹泻加重.严重时日泻约4至6次,腹泻时伴腹痛,痛引腰脊及睾丸,便后消失,常感腹内作响.曾先后求治于多家医院,查胃镜、肠镜无异常,经中西药物治疗(具体患诉不详),症状时轻时重,疗效欠佳,遂求治于针灸.刻下症见:面色枯黄,痛苦面容,四肢倦怠无力,神志清,精神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泄泻(肝旺脾虚,肠失固摄).西医诊断:1.慢性胃肠炎;2.腰肌劳损;3.睾丸炎.治以泻肝补气健脾,温肾固肠止泻,通经活络祛痛.取穴:下巨虚、太冲和涌泉.操作:先以0.30 mm×50 mm长毫针刺入下巨虚,直刺约40 mm,得气后,行九阳之数,三进一退的"烧山火"针法,患者感觉针下温热后停止行针;以0.30 mm ×40 mm长毫针,针尖逆肝经循行方向斜刺太冲,得气后,行提插泻法约1 min.再将针尖提至皮下,斜向上透刺涌泉穴,诸穴得气后,均留针30 min,留针时均加艾灸,施以温针灸,使温热沿针身传至体内.每天治疗1次,治疗6次后,患者诸症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但治疗频率改为隔日1次,总共治疗10次,诸症消失.随访3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疗法及影响因素,以期能够在临床中不断改进方法,提高疗效.方法:以“三阴交”“原发性痛经”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核心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979年3月-2015年8月),共检索文献245篇,经筛选最终纳入30篇.结果:可运用多种方法干预三阴交穴来治疗原发性痛经,而临床疗效又受到多种因素(腧穴刺激、行针手法、留针时间以及介入时机)的制约.结论:临床上运用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以毫针刺法和艾灸最为常用,且行针手法(烧山火或透天凉)可提高疗效.留针时间(留针20min)和介入时机(经前介入)亦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人中黄药性功效考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梳理古籍中有关“人中黄”的记述,查阅其应用功效,为恢复和改善人中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查阅历代古籍医书及本草著作中有关“人中黄”的应用记载,载述总结其药性功效及应用.结果:“人中黄”是由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品.有关详细炮制方法的记载,较早出现于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其性寒凉,味甘、苦、咸,归心、胃经,主要具有解毒辟瘟、清热透疹的作用,古代医家多用于大头瘟、天行热、痘疹、白喉等.人中黄的临床应用经历了元明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成熟的一个过程,清代留存有大量的临床医案记载,临床配伍十分的丰富,药性功效认识深刻,但是近现代以来人中黄的使用研究已淡出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千屈菜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中医药认为千屈菜具有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和破经通淤的作用.通过查阅和总结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千屈菜提取物的药物性能的研究工作,包括千屈菜提取物的抗痢疾和腹泻、抗炎症和止疼作用、抗氧化性、抗微生物能力、抑制脂肪酶能力、治疗咳嗽、抗凝、抗胆固醇酰基转移酶、降血糖,以及作为保健品服用后对其他药物的渗透性影响研究,揭示了千屈菜的药用价值,并提出了千屈菜作为新型天然药剂的研究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足大趾脱疽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0岁,铁路工人,于2017年3月24日就诊.主诉:右足大趾凉痛、间歇性跛行3个月,加重1周.现病史:3个月前,工作时受凉后出现右足大趾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局部皮肤青紫,休息或热敷后症状可缓解,遇寒或行走后加重(自述行走约1000m即出现跛行).近1周,凉痛感加重,夜间疼痛尤甚,正常行走约300 m便已跛行.既往有近20年吸烟史,日均15支.于本市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局部缺血期)",经人介绍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诊:右足大趾发凉、疼痛,局部皮色青紫,皮温极低,趺阳脉较健侧稍弱,步履艰难,痛苦面容,面色暗淡不华,喜暖畏寒,纳可,眠可,舌质暗、苔白腻,脉沉迟.空腹血糖 5.3 mmol/L,血压 132/84 mm Hg (1 mm Hg=0.133 kPa ),总胆固醇(TC)5.1 mmol/L,三酰甘油(TG)1.1 mmol/L.西医诊断: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局部缺血期);中医诊断:右足大趾脱疽(寒湿阻络型).治则:温阳散寒祛湿,调气活血通络.治法:针刺、刺络、透灸.取穴: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常规消毒后,用0.30mm×25 mm毫针直刺进针约22 mm,每10分钟提插捻转行针5 s (指力均匀,提插幅度3~5 mm,捻转角度180°~360°),留针30min;患者再取仰卧位,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常规消毒后,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进针约35 mm,太溪、太冲选用0.30 mm×25 mm毫针直刺进针约22 mm,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以上疗法每天1次,治疗3次后,局部皮肤颜色变浅,触之微温,趺阳脉稍强,正常行走约1000 m出现跛行.2017年3月27日,用三棱针点刺患侧足大趾尖气端穴,挤出黑色血液约1 mL,患者自觉患处皮肤温度升高,凉痛感减轻.2017年3月28日,患者先取俯卧位,治疗同3月24日俯卧位之治疗;患者再取仰卧位,针刺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的同时,医者手持1根艾条(百草堂甲级3年陈艾条:18 mm × 200 mm)于右侧隐白穴施灸40 min,先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度,待对热量耐受再逐步靠近,并询问患者热量有无从脚趾向远处透达,灸至20min,患者觉大趾局部有蚁行感,热量透达跖趾关节,灸至30 min热量向踝关节渗透,至40 min自觉整个脚部均有热感,并可持续较长时间,透灸之后,局部皮肤红润,凉痛感大减.此法每天1次,治疗3次后,持续行走1500 m无明显不适.继续遵循2017年3月28日之疗法治疗3次后局部凉痛感消失,皮色恢复如常,触及趺阳脉搏动如健侧,步履如常,临床痊愈.嘱患者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严格戒烟,2个月及4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叶天士“通痹治痿”医案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从“体痹-热/寒-用痿”解析“因痹致痿”病机,指出阳虚和热盛是体痹向用痿转化的条件,强调热盛尤为关键.基于“因痹致痿”的认识,解析叶天士“通痹治痿”医案,分别归纳为清热利湿、凉血活血、流畅阳明气血和温养通补“通痹治痿”四法.清热利湿以木防己汤加味;凉血活血以凉血药为主,佐以清透和补益下焦真阴之品;流畅阳明气血主要由健脾药、风药和利湿药组成;温养通补以肉苁蓉、淫羊藿、狗脊等温养之品为主,佐以补益中焦之生白术、生黄芪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