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素结合蛋白在急性胰腺炎发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和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在急性胰腺炎(AP)发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留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AP患者入院30 min内的血液标本,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和非重症急性胰腺炎(NSAP)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方法检测HBP、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及透明质酸(HA)的水平,并计算入院后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HC)。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BP与syndecan-1、HA和MCTSI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HBP预测AP严重程度。(2)动物实验:采用L-精氨酸腹腔注射法制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健康对照组(NC, n=8)、低分子肝素(LMWH)干预组( n=8)、急性胰腺炎组(AP, n=8),12 h后将大鼠安乐死,收集外周静脉血检测HBP、syndecan-1及HA的水平。取肺组织和胰腺组织观察病理损伤情况并在透视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多糖包被损伤情况。 结果:AP组患者入院时HBP水平较HC组明显升高,且SAP组升高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分析发现HBP与syndecan-1、HA及MCTSI呈正相关。动物研究发现AP组大鼠HBP、syndecan-1及HA的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经LMWH干预后HBP、syndecan-1及HA的水平较HC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病理评分显示AP组明显升高,透视电镜发现正常组大鼠血管多糖包被完整,AP组结构破坏严重,经LMWH干预后结构脱落、损伤现象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P可促进AP病情进展,与HBP造成内皮细胞多糖包被结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素结合蛋白增加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影响。方法:①临床研究:采集2019年1月1日至8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12例重度烧伤患者入院0.5 h内全血标本,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以及血清HBP水平;以同期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以明确重度烧伤患者炎性指标及HBP与其他严重创伤患者的差异。留取12例重度烧伤患者入院9 d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多糖包被代谢产物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和透明质酸(HA)水平。采用线性相关法分析HBP与中性粒细胞比例、syndecan-1和HA的相关性。②基础研究:制备6~8周龄SD大鼠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烧伤模型,低分子肝素(LMWN)干预组( n=5)大鼠于伤后即刻经腹部皮下注射200 U/kg低分子肝素钠(2 h 1次,共4次);烧伤组( n=5)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 n=5)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于伤后0、2、4、8 h取大鼠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HBP、syndecan-1和HA水平,取大鼠肺组织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肺血管内皮细胞多糖包被损伤情况。 结果:①临床研究结果:12例重度烧伤患者与8例严重创伤患者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以及HBP水平均升高,两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10 9/L):14.5±6.1比10.8±3.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 9/L):12.0±5.9比9.0±4.0,中性粒细胞比例:0.81±0.10比0.79±0.14,均 P>0.05〕;但烧伤患者HBP水平明显高于创伤患者(μg/L:192.92±61.73比51.17±23.05, P<0.01)。12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血清syndecan-1和HA水平急剧升高,并呈持续升高趋势,9 d达峰值〔syndecan-1(μg/L):16.02±0.39,HA(μg/L):106.83±4.90〕。相关分析显示,重度烧伤患者入院1 d血清HBP与中性粒细胞比例、syndecan-1和HA均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805、0.732、0.900,均 P<0.01)。说明烧伤引起中性粒细胞急剧升高后释放大量HBP,同时血管内皮多糖包被受到严重破坏。②基础研究结果:烧伤组大鼠伤后血清HBP、syndecan-1和H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急剧升高,并随时间延长呈持续升高趋势,伤后8 h达峰值;LMWH干预组血清HBP、syndecan-1和HA水平均较烧伤组明显降低,8 h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HBP(μg/L):6.47±0.25比12.48±0.08,syndecan-1(μg/L):19.06±1.48比25.92±3.34,HA(μg/L):35.76±2.10比54.91±2.64,均 P<0.01〕。透射电镜下显示大鼠肺血管多糖包被结构:正常对照组结构连续、分布均匀、致密;烧伤组2 h时结构即明显破坏、脱落,8 h时已基本观察不到多糖包被结构;LMWH干预组结构破坏、脱落现象明显减轻,8 h时仍能观察到多糖包被结构。 结论: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大量丢失,与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急剧升高并释放高水平HBP造成内皮细胞多糖包被破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总管结扎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相关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并评估肝纤维化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将40只雄性SD大鼠(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4周(4W)、假手术6W、胆总管结扎(BDL)4W、BDL6W组。实验动物分别行假手术及胆总管结扎术后4周及6周后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获取肝脏及股骨标本并行肝脏组织马松(Masson)染色分析肝纤维化、股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分析骨质疏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Bonferroni’s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除血清透明质酸酶外[(1 368.48±1 093.82) U/L比(108.785±17.69) U/L, t=3.277, P<0.05],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血清Ⅳ型胶原蛋白在BDL4W和假手术4W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7.73±98.69) U/L比(212.13±58.51) U/L,(81.03±21.82) U/L比(41.1±21.19) U/L,(19.81±0.42) μg/L比(19.35±0.34) μg/L, t=1.586、1.007、0.938, P值均>0.05);而BDL6W组各血清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假手术6W组( t=5.845、3.442、4.928、3.754, P值均<0.05)。肝脏Masson染色结果显示BDL4W大鼠出现肝纤维化改变,BDL6W大鼠更为明显。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BDL6W大鼠Micro CT结果显示具有明显骨质疏松改变。 结论:大鼠胆总管结扎术可构建肝脏纤维化及相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药利胆合剂调节氧化应激拮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利胆合剂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消化内科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符合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诊断标准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利胆合剂组。常规治疗组按照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利胆合剂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复方利胆合剂(组方:茵陈、连翘、熟大黄、制首乌、赤芍、桂枝、枳壳、白术、五味子、鳖甲、甘草)口服、灌肠或鼻饲治疗,每日60 mL,分2~3次给予,共治疗28 d,门诊随访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4项〔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肝功能及胆汁淤积相关标志物〔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瞬时弹性成像(TE)检测肝脏硬度值(LSM)、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以及肝脾回缩时间。结果:观察期间共收治40例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患儿,其中常规治疗组21例,利胆合剂组19例。两组治疗前血清肝纤维化4项、血清肝功能及胆汁淤积相关标志物、氧化应激指标、LSM及AP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4项、肝功能及胆汁淤积相关标志物、LSM、APR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利胆合剂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HA(ng/L):165.81±21.57比203.87±25.88,PCⅢ(μg/L):69.86±9.32比81.82±7.39,Ⅳ-C(μg/L):204.14±38.97比239.08±24.93,LN(μg/L):162.40±17.39比190.86±15.97,TBil(μmol/L):37.58±27.63比53.06±45.09,DBil(μmol/L):20.55±19.34比30.08±27.39,ALP(U/L):436.50±217.58比469.60±291.69,γ-GGT(U/L):66.78±35.84比87.00±32.82,ALT(U/L):64.75±50.53比75.20±50.19,AST(U/L):77.25±54.23比96.80±59.77,TBA(μmol/L):74.35±44.44比85.45±39.50,LSM(kPa):5.24±0.39比7.53±3.16,APRI:0.52±0.39比0.98±0.29,均 P<0.05〕。两组治疗后MDA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OD和GSH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中利胆合剂组SO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kU/L:64.56±6.69比51.58±5.98, P<0.05)。此外,利胆合剂组肝脏回缩时间(d:20.13±10.97比24.33±13.46)和脾脏回缩时间(d:25.93±13.01比29.14±14.52)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均 P<0.05)。 结论:采用利胆合剂中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胆汁淤积、肝纤维化、氧化应激指标及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透明质酸合酶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通过分析透明质酸合酶1(HAS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发现HAS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中HAS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AS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HAS1表达、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AS1关联蛋白质分析发现,HAS1与透明质酸酶1、透明质酸酶2、CD44、透明质酸酶4、精子黏附分子1、肌球蛋白重链10、细胞迁移诱导透明质酸酶1、胶质透明质酸结合蛋白、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KY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提示这些蛋白质可能在胃癌的进展中存在内在联系。在胃癌发生、发展中,HAS1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性粒细胞来源肝素结合蛋白与髓过氧化物酶协同诱发严重烧伤早期血管渗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严重烧伤过程中,由血管渗漏诱发的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血管渗漏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整形外科孙炳伟教授团队近期在《Burns & Trauma》发文《Neutrophil-derived heparin binding protein triggers vascular leakage and synergizes with myeloperoxidase at the early stage of severe burns (with video)》,该研究通过ELISA的检测患者血浆中中性粒细胞相关颗粒蛋白[肝素结合蛋白(HBP)、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及糖萼分解产物(透明质酸、硫酸乙酰肝素及多配体聚糖1)含量,观察到烧伤患者中性粒细胞相关颗粒蛋白和糖萼分解产物的含量均明显升高。采用体外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细胞、小鼠烧烫伤模型及重组HBP注射模型的研究观察到,HBP可导致比烧伤更严重的血管渗漏。通过瞬时热刺激模型观察到人来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泌HBP、MPO明显增多,而MPO并不能单独诱发血管渗漏,但其可以促进HBP诱导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程度。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MPO的催化产物——次氯酸能诱发血管内皮细胞CD44胞外结构域脱落,进而损伤糖萼。糖萼受损后,则上调血管内皮细胞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促使中性粒细胞更加牢固黏附,加重血管渗漏。该研究阐明了中性粒细胞来源的HBP和MPO分别通过不同途径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和糖萼的新机制,从而为重度烧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桥蛋白-整合素ɑνβ3配体受体反应对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透明质酸表达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干预体外培养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骨桥蛋白(OPN)-整合素ɑνβ3配体受体反应,观察其对软骨细胞透明质酸(H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从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组织标本中获取并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加入1 μg/ml重组人骨桥蛋白(rhOPN)干预;整合素ɑνβ3阻断组先采用整合素ɑνβ3阻断剂GRGDSP peptide(100 μg/ml)干预软骨细胞1 h以阻断OPN-整合素ɑνβ3的结合后再加入1 μg/ml rhOPN进行干预23 h,整合素ɑνβ3同型组先采用整合素ɑνβ3同型剂GRGESP peptide(100 μg/ml)干预软骨细胞1 h后再加入1 μg/ml rhOPN进行干预23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各组透明质酸合成酶HAS1、HAS2和HAS3 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HA水平。结果:显微镜下观察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与正常软骨细胞培养后的形态,正常软骨细胞呈多角形,而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伪足增多,形态多不规则。另外,与对照组(1.01±0.10)相比,整合素ɑνβ3阻断组HAS1、HAS2、HAS3 mRNA表达水平[(0.70±0.01)、(0.68±0.05)、(0.55±0.03)]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整合素ɑνβ3同型组HAS1、HAS2、HAS3 mRNA表达水平[(1.09±0.14)、(0.95±0.06)、(1.04±0.0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884.0±7.6)pg/ml]比较,整合素ɑνβ3阻断组HA水平[(578.4±13.8)pg/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整合素ɑνβ3同型组HA水平[(882.1±10.1)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OPN可以通过与整合素ɑνβ3配体受体反应刺激软骨细胞HAS分泌进而诱导HA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在胰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在胰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术后治疗方法的不同将86例胰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6周接受替吉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迁移诱导透明质酸结合蛋白(CEMIP)]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5.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EA、CA125、CEMI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EA、CA125、CEMI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CD8+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应用于胰腺癌术后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鼻腔分泌物检测试纸条在变应性鼻炎对症治疗中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髓过氧化物酶(ECP-MPO)试纸检测法在变应性鼻炎(AR)药物对症治疗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2023年4月1-3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鼻及变态反应门诊收治的AR患者48例,随机分为海盐水组、透明质酸喷剂敷料(商品名:毕罗芬)组(毕罗芬组)、激素组及毕罗芬和激素联合用药组.通过鼻分泌物ECP-MPO试纸检测法得出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试纸结果及鼻分泌物中ECP、MPO浓度,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组别组内和组间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各指标差值/各指标变化率和症状评分/评分差值/评分变化率的相关性.结果 除海盐水组外,其余组别治疗后的ECP浓度降低(P<0.05).毕罗芬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MPO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不同组别治疗后ECP-MPO测试卡阳性率较治疗前下降(P<0.05).未分组时治疗前(r=0.504,P<0.05)及治疗后(r=0.642,P<0.05)的试纸结果和鼻分泌物ECP浓度均呈正相关,治疗后的试纸结果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53,P<0.05).毕罗芬组(r=0.805,P<0.05)和联合用药组(r=0.826,P<0.05)治疗后的试纸结果和鼻分泌物ECP浓度呈正相关.激素组和联合用药组的鼻分泌物ECP-MPO试纸结果和症状评分在治疗后存在正相关(P<0.05),其余各指标/各指标差值/各指标变化率和症状评分/评分差值/评分变化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鼻分泌物ECP-MPO试纸检测法可以初步评估患者药物对症治疗的效果,结合ECP浓度和临床症状评分有望成为AR药物对症治疗疗效评价的新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椎间盘退变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但由于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扩增和测序,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强度,根据细胞的异质性发现组织中的不同细胞亚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的:介绍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综述了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12-2022年出版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sequencing technology";中文检索词为"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椎间盘退变,测序技术".排除重复、质量较差及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70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鉴定了稳态软骨样细胞、肥大软骨样髓核细胞、纤维髓核细胞等新型细胞亚群,识别了这几种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转录因子,并阐述了这几种细胞亚群在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及分化轨迹和细胞命运,同时提出了祖细胞概念,确定了具备祖细胞特性的细胞亚群,在小鼠体内验证了该细胞亚群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性.②识别了兼具软骨特性和纤维特性的纤维软骨样纤维环细胞和纤维环干细胞,并在体外结合纤维软骨诱导剂和丝素蛋白及透明质酸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水凝胶,通过小鼠体内实验验证了这种水凝胶既能修复纤维环组织也能恢复软骨基质,对于椎间盘退变有显著治疗效果.③在终板软骨组织中发现了调节性软骨细胞,其在椎间盘退变进展中出现2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并明确了2种命运中的差异基因,细胞间通讯分析表示调节性软骨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互相作用从而促进血管生成.④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鉴定出巨噬细胞、T细胞、髓系祖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证明了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存在免疫反应,并发现载脂蛋白诱导了巨噬细胞M1和M2亚型的极化,这种极化过程通过MIF信号通路放大炎症反应来影响髓核祖细胞的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