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素结合蛋白联合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对早期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早期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16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的临床资料,依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脓毒症组40例、严重脓毒症组46例和脓毒症休克组30例;依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87例和死亡组29例;选择同期104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BP、PCT、hs-CR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BP、PCT及hs-CRP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HBP、PCT、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83.45 ± 11.29)μg/L比(4.81 ± 0.62)μg/L、(8.19 ± 1.14)μg/L比(0.24 ± 0.03)μg/L、(87.94 ± 13.58)mg/L比(1.34 ± 0.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脓毒症患者病情程度的增加,轻度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的HBP、PCT、hs-CR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HBP、PCT、hs-CRP水平低于死亡组[(67.94 ± 8.91)μg/L比(129.98 ± 18.43)μg/L、(6.46 ± 0.93)μg/L比(13.38 ± 1.77)μg/L、(65.19 ± 10.62)mg/L比(129.19 ± 22.4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P、PCT、hs-CRP水平及HBP+PCT+hs-CRP对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35、0.787、0.940,灵敏度分别为72.4%、69.0%、79.3%、86.2%,特异度分别为85.1%、88.5%、74.7%、90.8%。 结论:联合HBP、PCT及hs-CRP检测对早期脓毒症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且可更敏感地反映疾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D9 通过调控和协调领导细胞的极化负向调控表皮单层的集体电趋向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皮肤创面形成后,内源性电场(EF)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集体迁移,从而促进创面愈合。这一过程涉及2个功能不同的细胞群体,即领导细胞(leader cell)和随从细胞(follower cell)。在EF引导的集体迁移中,领导细胞的定向极化至关重要,但其潜在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张家平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D9 negatively regulates collective electrotaxis of the epidermal monolayer by controll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polarization of leader cells》。研究者首先利用延时显微镜观察到EF以电压依赖的方式引导人永生化KC——HaCaT单层向电场阳极集体迁移;在HaCaT单层的前端,领导细胞沿着迁移的方向动态形成伪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F处理组HaCaT细胞中极化的F?肌动蛋白较对照组增加了3.4倍(P<0.05),证实极化的F?肌动蛋白在伪足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接着,研究者观察到CD9在HaCaT细胞膜上与F?肌动蛋白共定位;并且EF处理组HaCaT细胞的CD9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后,研究者利用过表达CD9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构建了过表达CD9的HaCaT(Ad?CD9),并观察到CD9的过表达会抑制EF引导下领导细胞中F?肌动蛋白的极化和HaCaT单层的集体迁移(P<0.001)。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其机制,证实EF通过下调CD9以激活ADAM17/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EGF受体,引起F?肌动蛋白的极化,从而诱导领导细胞的产生,并促进细胞的定向集体迁移。最后,在正常HaCaT细胞和Ad?CD9混合的共培养单层中,研究者观察到CD9过表达导致的领导细胞极化障碍能够恢复至正常细胞水平(P<0.01);然而,加入HB?EGF中和抗体后,领导细胞再次出现极化障碍(P<0.01)。综上,该文首次揭示了EF引导的HaCaT单层集体迁移的机制,也为急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素结合蛋白在颅脑创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在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术后可疑颅内感染的75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依据《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诊断患者是否发生颅内感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脑脊液中HBP是否为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7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40例患者确诊为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组),另35例确诊为无菌性脑膜炎(非颅内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多核比、同期血糖比及HBP可以是颅脑创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中HBP是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OR=1.118,95% CI:1.050~1.190,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脑脊液HBP截断值为35.55 ng/ml时,AUC=0.96(95% CI:0.967~1.000),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5%。 结论:脑脊液中HBP是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当脑脊液HBP的截断值为35.55 ng/ml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泡灌洗液肝素结合蛋白在细菌性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 HBP)检测在细菌性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88例肺炎患者,其中细菌性肺炎48例,非细菌性肺炎40例,另选取同期40例非感染性肺部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BALF中HBP、降钙素原和IL-6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各指标对细菌性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效能。结果:细菌性肺炎患者BALF中HBP、IL-6水平均较非细菌性肺炎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BALF中HBP和白细胞介素-6(IL-6)诊断细菌性肺炎的AUC分别为0.930、0.893,敏感度分别为88.5%、82.7%,特异度分别为92.5%、92.5%,二者联合检测AUC为0.942,敏感度为94.2%,特异度为95.0%。BALF中HBP、IL-6检测鉴别诊断细菌性与非细菌性肺炎的AUC分别为0.890、0.777,敏感度分别为80.8%、71.2%,特异度分别为91.7%、75.0%,二者联合检测AUC为0.902,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79.2%。 结论:BALF中HBP及IL-6检测对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二者联合检测临床诊断效能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素结合蛋白在重症腺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住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综合一科和重症监护一科并确诊腺病毒肺炎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腺病毒肺炎患儿中的HBP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并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P对重症腺病毒肺炎早期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根据患儿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腺病毒肺炎组(重症组)和非重症腺病毒肺炎组(非重症组),根据是否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分为BO组和非BO组。结果:1.腺病毒肺炎患儿中HBP水平为(49.47±34.19) μg/L,重症组[(82.88±44.02) μg/L]高于非重症组[(35.15±13.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49, P<0.05),且与非重症组患儿相比,重症组患儿年龄更小,住院时间更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更低,WBC、N、CRP、IL-6、ESR等炎症指标也明显增高(均 P<0.05),2组降钙素原(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BP与WBC、N、CRP、IL-6和ESR等炎症指标均呈正相关( r=0.38、0.26、0.47、0.76、0.35,均 P<0.05),而与PCT无相关性( r=0.097, P>0.05 )。3.重症组患儿中,有创机械通气、氧合指数(P/F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时、BO组患儿HBP水平分别明显高于无创机械通气、P/F指数>200 mmHg时和非BO组患儿(均 P<0.05)。4.HBP、WBC、N、CRP、ESR、IL-6预测重症腺病毒肺炎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48、0.770、0.740、0.820、0.798。当HBP的截断值为45 μg/L时,HB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8%、85.71%。 结论:HBP作为炎症介质之一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对重症腺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可能是一个有益的新型标志物,而且对疾病发展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血管通透性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是由烧创伤、休克、感染等引发的危重症之一。脓毒症患者在各种病理生理机制下容易出现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液体积聚,血管内液体不足,引起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因素、介质参与调控脓毒症血管通透性,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脓毒症的靶点。本文就近年研究脓毒症中血管通透性相关的分子中意义较大的一些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磷酸鞘氨醇、肝素结合蛋白、Slit2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观察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大面积烧伤可诱发复杂的免疫反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中性粒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其在患者烧伤休克阶段的功能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观察到,烧伤休克患者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值)明显增加,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在烧伤患者或动物模型中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存在左移现象。通过琼脂糖迁移模型评估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显示其趋化能力在烧伤患者早期即出现明显下降,这种下降与细菌内毒素激活P2RX1介导中性粒细胞趋化停止信号有关。进一步研究观察到,从烧伤休克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中性粒细胞释放了更多的抗菌蛋白,但抗菌蛋白并非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途径产生的,而主要是通过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胞吐作用来实现的。同时,烧伤患者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和NET进行抗菌的能力明显减弱。此外,中性粒细胞释放肝素结合蛋白及中性粒细胞表面P2RX1表达增加促进了血管渗漏的发生。因此,针对以中性粒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系统早期干预和调节将有利于重度烧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疫苗候选抗原HBHA通过诱导IL-17发挥抗结核免疫保护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探讨疫苗候选抗原—结核分枝杆菌肝素结合血凝素(HBHA)通过黏膜接种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效应。动物实验均使用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30只小鼠接受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SAT-6)滴鼻组、HBHA滴鼻组、BCG初免PBS对照组、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6只。通过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7A(IL-17A)等细胞因子水平;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RQ);肺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及与其形成相关的趋化因子的检测;脾Th1、Th17细胞比例比较,从而分析免疫效应。BCG初免PBS对照组和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各30只小鼠),用BCG滴鼻模拟感染。在感染后预设的时间点做肺组织菌落计数,以评估细菌清除效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分析采用 LSD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免疫后的小鼠血浆细胞因子IL-17A水平和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在BCG初免HBHA加强组[(14.76±4.73)pg/mL,RQ 为(12.27±6.71)]中最高,比对照组[(5.57±2.95)pg/mL,RQ为(1.30±0.97)]明显升高( t=4.213, P<0.001; t=5.984, P<0.001),也显著高于BCG初免PBS对照组[(6.81±2.18)pg/mL,RQ 为(1.44±1.16)]( t=3.646 P=0.001; t=6.185 P<0.001)。脾脏Th17细胞比例,与BCG初免PBS对照组(0.38±0.38)%比较,BCG初免HBHA加强组(1.02±0.34)%显著增高( t=-0.280, P=0.048),该组在肺部诱导形成了三级淋巴结构,并在感染的早期降低了肺细菌负荷。综上,HBHA通过黏膜递送可有效增强BCG接种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组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素结合蛋白在急性胰腺炎发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和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在急性胰腺炎(AP)发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留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AP患者入院30 min内的血液标本,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和非重症急性胰腺炎(NSAP)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方法检测HBP、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及透明质酸(HA)的水平,并计算入院后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HC)。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BP与syndecan-1、HA和MCTSI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HBP预测AP严重程度。(2)动物实验:采用L-精氨酸腹腔注射法制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健康对照组(NC, n=8)、低分子肝素(LMWH)干预组( n=8)、急性胰腺炎组(AP, n=8),12 h后将大鼠安乐死,收集外周静脉血检测HBP、syndecan-1及HA的水平。取肺组织和胰腺组织观察病理损伤情况并在透视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多糖包被损伤情况。 结果:AP组患者入院时HBP水平较HC组明显升高,且SAP组升高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分析发现HBP与syndecan-1、HA及MCTSI呈正相关。动物研究发现AP组大鼠HBP、syndecan-1及HA的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经LMWH干预后HBP、syndecan-1及HA的水平较HC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病理评分显示AP组明显升高,透视电镜发现正常组大鼠血管多糖包被完整,AP组结构破坏严重,经LMWH干预后结构脱落、损伤现象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P可促进AP病情进展,与HBP造成内皮细胞多糖包被结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