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处方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血流患者运动耐量、微循环及心理状态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运动处方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血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威市人民医院104例冠心病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运动处方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治疗前后心率(heart rate,HR)、氧脉搏(oxygen pulse,O2pulse)、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intake,VO2peak)、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峰值脉氧饱和度(peak 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peak)、运动耐量、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ntilation,VEpeak)、最大运动负荷、灌注量、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O2pulse、SpO2peak、VO2peak及VEpeak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最大运动负荷、运动耐量、6MWD、灌注量高于对照组,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GSE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恢复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处方可改善冠心病慢血流患者血流微循环,恢复心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超声联合血管外肺水、胸腔内血容量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联合血管外肺水(EVLW)、胸腔内血容量(ITBV)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行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以重症超声联合EVLW、ITBV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后6、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量表(SOFA)、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系统指标、尿量、入液量和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后6、24 h APACHEⅡ、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 (22.02 ± 4.29)分比(23.94 ± 3.56)分、(10.02 ± 3.11)分比(11.64 ± 2.30)分;复苏后24 h: (19.66 ± 2.85)分比(21.78 ± 3.60)分、(7.64 ± 2.15)分比(9.83 ± 2.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平均动脉压(MAP)、CVP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69.44 ± 5.25) mmHg(1 mmHg = 0.133 kPa)比(65.98 ± 4.33) mmHg、(13.64 ± 2.30) mmHg比(11.89 ± 3.07) mmHg;复苏后24 h:(72.89 ± 4.69) mmHg比(69.26 ± 5.53) mmHg、(13.07 ± 2.15) mmHg比 (11.89 ± 3.07) mmHg],心率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98.58 ± 9.32)次/min比(105.03 ± 8.76)次/min;复苏后24 h:(94.97 ± 8.46)次/min比(101.44 ± 7.3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氧合指数(OI)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0.749 ± 0.043比0.711 ± 0.047、(258.18 ± 20.75) mmHg比(234.66 ± 25.42) mmHg;复苏后24 h:0.777 ± 0.041比0.735 ± 0.042、(376.29 ± 22.39) mmHg比(234.66 ± 25.42) mmHg],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3.04 ± 0.52) mmol/L比(4.22 ± 0.39) mmol/L;复苏后24 h:(1.01 ± 0.34) mmol/L比(1.87 ± 0.4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0.49 ± 0.08) ml/(kg·h)比(0.35 ± 0.06)ml/(kg·h);复苏后24 h:(0.54 ± 0.05) ml/(kg·h)比(0.42 ± 0.07) ml/(kg·h)],入液量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1 230.2 ± 562.3) ml比(1 782.4 ± 534.7) ml;复苏后24 h:(3 065.5 ± 521.2) ml比(3 642.0 ± 507.8) ml],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3.3 ± 0.9) d比(5.0 ± 0.7) d、(9.7 ± 2.1) d比(10.9 ± 1.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28 d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症超声联合EVLW、ITBV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应用效果良好,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氧合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简化Geneva评分联合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简化Geneva评分(SGS)、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AADD)及二者联合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疑似诊断为PTE住院患者102例。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SGS评分并收集其AADD,以CT肺动脉造影和/或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阳性结果作为确诊PTE的金标准,计算SGS、AADD及SGS联合AADD对PTE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并分析三者对PTE的诊断预测价值。结果:102例疑诊PTE患者中确诊PTE者31例(30.4%),排除PTE者71例(69.6%)。SGS在诊断PTE中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6.1%,阳性预测值为59.5%,阴性预测值为90.0%,阳性似然比为3.37,阴性似然比为0.25,约登指数为0.567;AADD在诊断PTE中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63.4%,阳性预测值为52.7%,阴性预测值为95.7%,阳性似然比为2.55,阴性似然比为0.10,约登指数为0.569;SGS联合AADD在诊断PTE中敏感度为92.0%,特异度为90.4%,阳性预测值为82.1%,阴性预测值为95.9%,阳性似然比为9.58,阴性似然比为0.09,约登指数为0.824。结论:SGS联合AADD可明显提高PTE诊断效能,其阴性预测价值与阳性预测价值均高于单独使用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高压的高危因素与转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伴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所有338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PH分为BPD无PH组和BPD伴PH组,采用χ 2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PD伴PH的危险因素。 结果:338例BPD患儿中无PH组314例(92.9%)、伴PH组24例(7.1%);出生胎龄为(27.1±1.8)周,其中男206例、女132例。BPD伴PH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均低于无PH组[(26.4±2.1)比(27.2±1.7)周、(798±255)比(1 003±240)g, t=2.201、4.030, P=0.028、<0.01],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均高于无PH组[14.3(2.1,43.7)比0.5(0,4.7)d,30.0(22.5, 64.2)比15.0(7.0,26.0)d, Z=-4.838、-4.553, P均<0.01];BPD伴PH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小于胎龄(SGA)、晚发型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需手术结扎的PDA、重度BPD、严重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均高于无PH组[20.8% (5/24)比6.4%(20/314)、33.3% (8/24)比7.6%(24/314)、54.2%(13/24)比7.3%(23/314)、25.0%(6/24)比6.1% (19/314)、75.0%(18/24)比39.2%(123/314)、45.8%(11/24)比1.9%(6/314)、66.7%(16/24)比7.3%(23/314),75.0%(18/24)比45.5%(143/314),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 OR=12.950,95 %CI:1.740~96.385),重度BPD( OR=10.160,95 %CI:2.725~37.884),SGA( OR=4.992,95 %CI:1.432~16.920),需要手术结扎的PDA( OR=19.802,95 %CI:3.297~118.921),严重EUGR( OR=20.316,95 %CI:2.221~185.853)是BPD伴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例PH患儿中轻度7例、中度8例均存活,重度9例中4例死亡,存活PH患儿中最晚校正年龄1岁2月龄脱离吸氧。 结论:PH是BPD的严重并发症,伴随着高病死率,建议具有高危因素的BPD患儿应定期筛查心脏超声,出院后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首次通过显像的判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4岁,近10个月间断头痛,曾有跑步后胸痛,无咳嗽、咳痰、夜间憋气等症状。患者在外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脑血管分流检测提示发泡试验(+)。后患者于本院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示:pH值7.41(7.35~7.45;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下同)、氧饱和度96.1%(95.0%~99.0%),氧分压76(83~108)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34(35~45) mmHg,肺泡-动脉氧分压差35(5~15) mmHg,临床考虑低氧血症待查。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量降低,动脉氧分压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常见的低氧血症原因包括肺通气障碍和换气障碍。该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不高、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升高,提示肺换气功能障碍。常见的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通气-灌注(ventilation/perfusion, V/Q)比例失调、右向左分流,以及血红蛋白亲和力异常等。弥散障碍是氧从肺泡进入肺毛细血管的过程受损,通常由肺泡或肺间质炎性反应和纤维化所致。V/Q比例失调原因可以是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性疾病(如肺栓塞)、肺气肿等。右向左分流是指血液从右心流向左心而未被氧合,包括解剖分流和生理性分流2种类型。若血流不经过肺泡,即存在解剖分流,见于心内分流、肺动静脉畸形、肝肺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而生理性分流指的是没有通气的肺泡存在血流灌注,见于肺不张、大叶性肺炎等。发泡试验是对比增强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对患者注射手振生理盐水后,若经颅多普勒超声能够探测到其大脑动脉中气栓,即为阳性,提示存在右向左的解剖分流。该患者发泡试验(+),因此行 99Tc m-聚合白蛋白(macroaggregated albumin, MAA)肺首次通过显像(图1)及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图2),以进一步明确右向左分流的诊断及分流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LIPA™喉罩与Supreme喉罩的临床应用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免充气型喉上通气道(SLIPA)与Supreme一次性双管喉罩(LMA-Supreme)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的70例患者,分为SLIPA组与LMA-Supreme组,其中SLIPA组37例,LMA-Supreme组33例,记录并对比置入时间、尝试次数、通气道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声门的纤维支气管镜视野分级,最大密封压、气道压峰值以及术后24 h咽痛情况。结果:SLIPA组与LMA-Supreme组的置入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置入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以及气道压峰值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LIPA组的最大密封压[(25.7±4.08) cmH 2O](1 cmH 2O=0.098 kPa),与LMA-Supreme组[(28.5±3.14) 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声门对位情况方面,SLIPA组的纤维支气管镜视野评分3~4分的比例达到94.6%,明显高于LMA-Supreme组69.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咽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LIPA?通气道可安全用于全身麻醉呼吸管理,其操作简便,置入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其前端空腔结构设计可积存反流液,可降低反流误吸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解读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 (以下简称2021版指南)于近期发布,该指南对截止至2019年7月的证据进行了汇总,包括"筛查与早期治疗""感染""血流动力学管理""机械通气""其他支持治疗"和"远期结局与照护目标"6个部分内容,共计93个条目和99条推荐意见。与2016版指南相比,尽管2021版指南总的推荐意见数量与之相近(2016版为96条推荐意见),但新指南中"强推荐(推荐)"数量显著下降,"弱推荐(建议)"数量显著上升,且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质量的等级明显下调。2021版指南对感染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营养支持等措施的推荐意见进行了显著的精简,而变化最大的是"远期结局与照护目标",为患者及其家人确定康复与出院随访计划以及照护目标提供帮助。2021版指南并未对诸如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mNGS)、膈肌保护通气、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启动时机、早期活动、内毒素吸附、氨甲环酸、电子医疗与远程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疗法和新手段进行评价。总之,2021版指南倾向于保守和简化,但推荐意见的优化和逻辑性均有不足,未来可能会引起较多争议,并影响到临床医生对指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策略医师认知邮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师对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策略的认知现状。方法:编制问卷,于2017年4至6月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368名儿童重症医师完成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邮件问卷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68份(应答率45.1 %),单位应答率87.2%(68/78)。59.2%和77.7%受访者选择清创手术和体液引流等清除病灶;90.8%受访者选择休克1 h内使用抗生素;98.4%选择生理盐水,72.3%使用白蛋白,53.8%选择血浆进行液体复苏;休克复苏静脉通路开通困难时,57.1%首选开通骨髓内通路;79.3%和83.2%受访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等辅助治疗;96.7%受访者可提供氧气和机械通气支持,85.3%提供持续肾替代治疗,22.0%提供体外膜肺氧合等脏器支持。322名(88.7%)、188名(51.1%)和85名(23.1%)受访者符合液体复苏、正性肌力药物和缩血管药物的临床模拟病例的"最佳建议";缩血管和正性肌力药物模拟病例中,分别有69.3%和24.2%受访者选择液体复苏治疗;液体复苏病例中,49.7%(183/368)受访者进行液体容量和反应性评估,评估仪器包括重症床旁超声[39.4%(145/368)],生物阻抗监测器[10.3%(38/368)]和经肺热稀释装置[6.3%(23/368)];接受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课程( P=0.006)和重症专科培训中心培训( P=0.002)的儿科医生做出"最佳建议"选项的比例高于未参加培训者。 结论:我国儿童脓毒性休克治疗现状是积极的病灶清除、抗生素使用及脏器支持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意识增加,但可能存在过度液体输注,不合理使用血浆、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等,不同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可能促进合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通气模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生化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生化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78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CV 39例(PCV组),VCV 39例(VCV组)。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后10 min(T 1)、气腹+头低脚高后10 min(T 2)、气腹+头低脚高后60 min(T 3)、气腹+头低脚高后120 min(T 4)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生化代谢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包括平均气道压(P mean)、气道峰压(P 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动态肺顺应性(C Ldyn),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生化代谢指标包括碱过剩、血钠、血钾、酸碱度和血糖。 结果:PCV组T 1 ~ T 4 P mean、P peak和P ETCO 2明显低于VCV组[P mean:(7.12 ± 1.37)cmH 2O (1 cmH 2O = 0.098 kPa)比(8.54 ± 1.84)cmH 2O、(9.80 ± 2.26)cmH 2O比(11.63 ± 2.87)cmH 2O、(9.51 ± 2.17)cmH 2O比(11.72 ± 2.90)cmH 2O、(7.04 ± 1.34)cmH 2O比(8.65 ± 1.88)cmH 2O,P peak:(13.41 ± 2.68)cmH 2O比(15.06 ± 3.05)cmH 2O、(20.92 ± 3.11)cmH 2O比(23.45 ± 4.02)cmH 2O、(21.14 ± 3.50)cmH 2O比(23.69 ± 4.26)cmH 2O、(15.03 ± 2.74)cmH 2O比(16.45 ± 3.21)cmH 2O,P ETCO 2:(30.59 ± 1.57)mmHg(1 mmHg = 0.133 kPa)比(32.04 ± 2.11)mmHg、(35.02 ± 4.15)mmHg比(39.88 ± 4.76)mmHg、(35.90 ± 4.22)mmHg比(40.11 ± 4.87)mmHg、(34.33 ± 4.17)mmHg比(37.65 ± 2.69)mmHg],C Ldyn明显高于VCV组[(40.68 ± 3.98)ml/cmH 2O比(35.47 ± 2.56)ml/cmH 2O、(30.25 ± 3.21)ml/cmH 2O比(22.40 ± 2.75)ml/cmH 2O、(29.78 ± 3.06)ml/cmH 2O比(22.60 ± 2.81) ml/cmH 2O、(40.32 ± 4.25)ml/cmH 2O比(33.61 ± 2.81)ml/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PCV组T 1 ~ T 4 MAP和心率明显低于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PCV组T 1 ~ T 4碱过剩、血钠、血钾和酸碱度明显高于VCV组,血糖明显低于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 结论:与VCV相比,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过程中采用PCV可促进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恢复,并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生化代谢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6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的临床特征、病因、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来源分为产科感染组(30例)及非产科感染组(3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感染源及微生物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1)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脓毒症发生于产前39例(57%,39/68),产后29例(43%,29/68)。非产科感染组孕产妇呼吸、肾、肝、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产科感染组高,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脏骤停、血乳酸水平≥4 mmol/L更常见,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高于产科感染组,各项指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感染源及微生物学特点:脓毒症最常见的病因是生殖道感染(37%,25/68);其中,产科感染组以绒毛膜羊膜炎(40%,12/30)最常见,非产科感染组以腹腔感染(34%,13/38)居多。诊断为血流感染(BSI)的孕产妇37例(54%,37/68),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多见(70%,26/37),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继发性BSI最常继发于生殖道感染(65%,17/26)。(3)治疗:非产科感染组患者ICU入住率、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高于产科感染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2例(47%,32/68)脓毒症孕产妇行外科手术清除感染源,其中子宫切除术5例。(4)预后:孕产妇脓毒症的病死率为19%(13/68),非产科感染组(29%,11/38)高于产科感染组(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产前诊断脓毒症至终止妊娠的时间为(5.5±8.6) d;其中,产科感染组(1.9±2.2) d,非产科感染组(7.7±10.3) 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于早、中孕期者(72%,18/25)高于晚孕期者(3/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结论: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非产科感染比产科感染孕产妇并发症更多、病情更危重、预后更差,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母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