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癌Miles术后早期造口并发症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直肠癌Miles术后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行直肠癌Miles术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分为早期造口并发症组及无早期造口并发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直肠癌Miles术后早期造口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直肠癌Miles术后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绘制校准图进行一致性检验,使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 P>0.05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利用R软件随机抽取30%的病例作为验证组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05例,男性115例,女性90例,其中37例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早期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行快速外科康复护理( OR=2.779,95% CI:1.144~6.750)、年龄≥65岁( OR=2.862,95% CI:1.186~6.906)、白蛋白<35 g/L( OR=3.414,95% CI:1.373~8.488)和未行术前造口位置定位( OR=4.846,95% CI:1.488~15.776)是直肠癌Miles术后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P<0.05)。根据此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 CI:0.713~0.868),经内部验证后,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95% CI:0.641~0.973)。建模组( P=0.980)与验证组( P=0.981)校正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重合度。 结论:未行快速外科康复护理、年龄≥65岁、白蛋白<35 g/L和未行术前造口位置定位是直肠癌Miles术后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直肠癌Miles术后发生早期造口并发症的概率。对于高风险患者,要及早进行个体化干预,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精准定位穿刺技术在建立经皮肾镜取石术通道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泌尿系结石不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疾病,还是一种复发性疾病,终生复发的风险高达50%。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已经成为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如何精准的穿刺目标肾盏并安全的建立通道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对经皮肾穿刺的引导穿刺方式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肠造口患者全程化护理管理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成人肠造口患者全程化护理管理的相关证据,为造口患者的全程化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相关学会网站及数据库中与成人肠造口患者全程化护理管理相关的指南、证据总结、团体标准、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对于纳入指南的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Ⅱ)进行量化评分,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版)对纳入的证据进行等级划分。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均为循证指南。从成人肠造口患者全程化管理的原则、术前定位及教育、术后的评估及教育、出院后随访4个方面汇总了11条证据。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证据主要来源于国外著名的指南制定机构发布的循证指南,证据级别较高,可信度较好。建议证据应用人员结合医院特点和临床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证据,做好成人肠造口患者的护理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造影叠加重建技术在头皮动静脉瘘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叠加重建技术在头皮动脉瘘手术计划中的应用价值和重建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头皮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在XperCT Cereb. Fast HD模式下采集数据(不注射造影剂),然后在三维旋转血管成像(3DRA)模式下注射造影剂并采集数据,采用叠加重建技术清晰显示瘘口周围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情况,制定手术计划。实施手术对病灶进行切除或断流。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评估局部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局部头皮症状复发和头皮坏死。切除的病灶送检常规病理检查,行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共纳入头皮动静脉瘘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0~60岁,平均34.2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局部头皮搏动性肿物,1例局部头皮菲薄。5例患者共有5个头皮动静脉瘘,位于右侧3例,左侧2例。颞浅动脉供血为主4例,耳后动脉供血为主1例。1例由1条动脉供血,3例由2条动脉供血,1例由3条动脉供血。3例为同侧动脉供血,2例为双侧动脉供血。单一瘘口1例,多发瘘口4例。1条静脉引流2例,2条静脉引流2例,3条静脉引流1例。5例患者均一期完成手术,2例完整切除病灶,2例行彻底断流术,1例连同病灶与头皮切除后,采集自体大腿皮肤同期植皮。手术后病理显示均为扩张、充血的血管腔,符合动静脉瘘表现。手术后均愈合良好,随访13~87个月,均无局部头皮症状复发和头皮坏死,其中2例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提示头皮动静脉瘘无复发。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准确、有效地诊断头皮动静脉瘘,叠加重建技术可准确定位瘘口及其周边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为受区血管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即刻乳房再造术4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作为即刻乳房再造胸部受区血管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甲外科收治的应用胸背血管远、近心端同时作为受区血管的乳房再造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行胸腹部血管造影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腹壁下血管主干及其穿支。先行乳腺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然后分离腹部皮瓣双侧穿支和主干血管,再离断双侧腹壁下动脉主干、暴露血管蒂,分别与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行端端吻合。然后经切口将塑形好的皮瓣植入乳腺切除后的腔隙内,行再造乳房塑形摆位,患者屈膝曲髋位调整再造乳房形态,关闭腹部供区,重建脐孔,放置负压引流管,关闭乳房切口。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对再造乳房的满意度。结果:共纳入4例女性患者,年龄(46.0±6.5)岁(37~52岁)。4例患者供区血管均为双侧腹壁下血管蒂,3例受区血管为胸背血管远、近心端,1例为胸背血管前锯肌支的远、近心端。术后7~10 d拔除全部引流管,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皮瓣相关并发症。4例患者对再造乳房效果均很满意。结论:胸背动静脉远、近心端的同时应用既可保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又减少了对肋骨、肋间肌的损伤,达到了更好的乳房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定位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在术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的准确性差异。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对54例拟切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创面的患者,术前均行CTA和CDU检查,根据穿支血管的口径、位置以及走行方向选择合适的穿支血管,标记出不同检测技术所确定的穿支血管体表定位点,术中以定位点为中心探查穿支血管的实际位置,并与术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CTA与CDU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随访54例皮瓣均存活,1例皮瓣术后边缘暗紫,皮瓣表面出现水泡,经及时蒂部拆线、清除皮瓣下方血凝块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均Ⅰ期愈合,经术中验证分析,CDU和CTA对于腓肠内侧动脉皮穿支的识别率分别为96.0%和92.0%,对于穿支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4.5%和92.0%,CDU对于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术前穿支血管的定位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的效率。CDU展现出较CTA更优越的准确性,是一种可靠的术前定位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鼠动静脉内瘘增生狭窄的差异基因测序比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小鼠颈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模型,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研究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异常表达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46只,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VF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3只。AVF组行小鼠颈内AVF成形术,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后缝合切口。应用转录组学可逆链终止物和合成测序法测定AVF内膜增生狭窄小鼠全基因组序列,建立微阵列数据集;应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多重假设检验校正(Benjamini & Hochberg法)筛选AVF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语言富集分析筛选AVF内膜增生狭窄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应用多样性增量分析BUSCA软件进行AVF增生狭窄差异表达基因亚细胞定位;应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网络互作可视化分析。结果:AVF组造模成功21只,失败2只,故最终AVF组21只,假手术组亦仅执行手术操作21只。小鼠颈内AVF模型创新采用连续-间断缝合法,提高了此模型建模的成功率。差异基因测序比对分析显示,AVF增生狭窄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2 514个,其中上调基因1 323个,下调基因1 191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活性激活、氧化还原及线粒体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富集在代谢、能量物质合成、糖尿病、氧化应激等相关信号通路;亚细胞定位统计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在线粒体蛋白(24.24%)、胞质蛋白(17.51%)、细胞核蛋白(13.13%)、细胞膜蛋白(11.45%)、细胞外蛋白(10.77%)。结论: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可能参与AVF内膜增生狭窄的病理损害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瘢痕子宫小鼠妊娠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胎盘滋养细胞侵袭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小鼠动物模型探究瘢痕子宫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胎盘滋养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小鼠30只,通过单侧子宫切口模拟剖宫产对子宫造成的全层损伤以建立单侧瘢痕子宫模型,比较瘢痕侧与对照侧的差异。观察小鼠着床窗口期(孕4.5 d)子宫内早期囊胚着床数目,电镜下检测内膜胞饮突形态,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检测内膜容受性相关分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黏蛋白1)及其mRNA在胎盘的表达。在胎盘形成过程中(孕13.5、15.5和17.5 d),通过组织病理学观测胎盘蜕膜层、连接层及迷路层发育、糖原滋养细胞分布;足月胎盘(孕18.5 d)用CK7标记侵袭滋养细胞定位,评估滋养细胞侵袭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孕4.5 d时瘢痕侧囊胚着床数低于对照侧[(1.33±0.81)与(3.50±0.54)个, t=7.05, P=0.001];瘢痕侧子宫内膜“胞饮突”覆盖面积评分低于对照侧[(1.60±0.44)与(2.75±0.28)分, t=15.06, P<0.001];同期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mRNA水平亦低于对照侧(0.71±0.12与1.49±0.30, t=5.16, P=0.004),黏蛋白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侧(2.19±0.45与1.03±0.17, t=7.51, P<0.001)。在胎盘发育成熟前、中、后期(孕13.5、15.5和17.5 d),瘢痕侧和对照侧胎盘各层面积及大体形态无明显差异;胎盘连接层及靠近蜕膜区滋养细胞分布情况提示,瘢痕侧糖原滋养细胞灰度在孕15.5 d(31.01±1.502与23.63±0.90, t=12.76, P<0.001)和孕17.5 d时(31.96±2.37与24.03±1.87, t=4.36, P=0.008)均高于对照侧。孕18.5 d的成熟胎盘瘢痕侧CK7阳性滋养细胞大量富集在靠近母体区域的蜕膜层,总体表现为滋养细胞过度侵袭。 结论:瘢痕影响小鼠子宫内膜功能,瘢痕后妊娠时内膜容受性下降,且着床后胎盘发育期的滋养细胞存在过度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漏口精准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严重吻合口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使用经食管漏口精准定位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经验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实施经漏口精准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严重食管吻合口漏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诊断包括Ⅰ型食管闭锁3例,Ⅲa型食管闭锁1例,复发性食管气管瘘9例。所有病例均于X线透视下留置食管内经漏口引流管并给予持续负压吸引。同时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定期复查食管造影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并逐步拔出引流管,以促进吻合口愈合。结果:本组13例病例经治疗后吻合口漏均自愈。置管引流(16.7±6.8) d(7~28 d),人均调整引流管次数为(3.2±1.0)次(2~5次),引流管调整周期为(5.3±1.7) d(3.5~9.3 d),无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ICU住院时间为(18.0±8.4) d(6~34 d),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3±7.5) d(2~26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2个月),并发症中吻合口狭窄4例,食管憩室2例,败血症、食管气管瘘复发、食管支气管瘘复发各1例。结论:经漏口精准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严重吻合口漏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应于吻合口漏发现早期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