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麻产地加工方法与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及现代文献,归纳总结天麻道地产区的历史变迁、产地加工方法及古今对天麻评价指标的历史沿革.天麻的道地产区从河南和山东等地,逐渐变迁至云南和四川等地.古代天麻产地加工方式主要为"曝干"或"刮皮后蒸煮曝干",现代各地方中药志关于天麻产地则多以刮皮后蒸煮透心,晒干或烘干为主.1963年版和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天麻产地加工均为"去皮后蒸煮,干燥",1985-2020年版简化为"洗净,蒸透,低温干燥".天麻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变化,古代天麻质量评价中以"个大"者为佳,现代本草中在延续古代体积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质地、颜色和气味等多方面评价准则,同时以天麻中浸出物、酚类成分、多糖等有效成分,指纹图谱及药效学研究评价其质量.现阶段关于天麻产地初加工没有法定标准,造成各地产地加工方法不一,天麻品质参差不齐,亟待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现代产地初加工工艺及指导标准,以规范天麻产地加工,保证药材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党参道地品种起源、变迁、现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党参作为我国药食同源的大宗药材之一,其种植面积与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党参基原众多、品种复杂、产地分布广,其质量往往良莠不齐.本文对党参道地品种的历史沿革、产地变迁及产区现状进行系统考证,发现当今党参并非古籍中的上党人参;人工种植和引种栽培导致党参产地逐渐向西北、西南地区变迁;我国 46 种党参属植物有药用历史,2020 年版《中国药典》收录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川党参作为党参法定基原;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党参道地品种主要有山西长治和晋城的潞党、山西五台山的台党、陕西凤县的凤党、湖北板桥的板桥党参、重庆巫山的庙党、四川九寨沟的刀党、甘肃渭源和陇西的白条党、甘肃文县的纹党、贵州道真的洛党、贵州毕节的威党、东北的东党及青海的西党.通过对党参道地品种历史沿革的考证、产地变迁路径的梳理及产区现状的调查,可为其资源研究、品种溯源和改良、引种栽培、产地优化、品质一致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茯苓药材的历史沿革与变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道地药材以“货真质优效佳”为重要标志,是中医药的精髓,道地药材的研究关系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与发展.茯苓的应用历史悠久,古人对其的认识随时间的迁移有一定的不同,茯苓产地也随着朝代变更而有变迁.作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食两用中药,茯苓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从本草学角度出发,对茯苓的来源、原植物认识、道地产区、药用、性味、采收加工及质量评价的历史沿革与变迁等进行本草考证与探讨,为茯苓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半夏泻心汤之方药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中焦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诸证.然由于种种原因,方中所用中药名称及道地产地尚无统一标准,一些药物的炮制类型也不清楚,如半夏是用生半夏还是用其炮制品等,对临床规范使用相关药物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临床疗效.查阅《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以及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药经典古籍,并参考部分地方本草著作,溯本求源,以中药名内涵为准,对仲景半夏泻心汤方中药名进行系统考证与规范,同时根据历史沿革,分辨并指出方中所用的道地药材,为更好地规范使用半夏泻心汤相关药物,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明确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饮片的炮制工艺沿革及现代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均为道地药材.温郁金炮制方法主要有炒制、酒制、醋制、蒸制;温莪术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醋制、蒸制;片姜黄炮制方法主要是切制.目前,三者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以莪术油、莪术二酮、榄香烯类和姜黄素类等物质为主,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温郁金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解热、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温莪术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病毒、抗炎、镇痛、抗血栓、提高免疫等作用;片姜黄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早孕、终止妊娠等作用.三者均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血栓等功效.综述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炮制工艺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研究进展,为其炮制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精本草考证与启迪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明晰“黄精”基原植物沿革与变迁、药用部位与传统功效、资源与分布,该文对“女萎”“葳蕤”“黄精”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女萎”,包含了《名医别录》记载的“葳蕤”与“黄精”两者的功效,其中“葳蕤”传承了“女萎”的主治功效,“黄精”传承了“女萎”“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等主补功效,其后本草均沿用《名医别录》记载.“黄精”基原植物的沿革与变迁进一步表明,明清以前本草中“玉竹”(女萎、葳蕤)中包含“黄精”,其中唐初以前主要根据根状茎结节状形态与个体大小区分“黄精”、“玉竹”,形态的鉴别具有科学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小鉴别显然不科学;唐代至清初强调叶对生者为正精,将年幼的黄精与滇黄精、叶互生的多花黄精等误认为“玉竹”,追根溯源“黄精”应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萎”……,“黄精”的古方开发应一并注重“玉竹”方.历代本草记载“黄精”药用部位除根茎外,叶、花、果实和幼苗均可作食药用,但近代未见开发利用;“黄精”的栽培历史悠久,唐诗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种植方法;“黄精”的采收加工从“二月采根,阴干”(《名医别录》)发展至“九蒸九曝”(《食疗本草》)、“今通八月采”(《本草图经》),但“黄精”栽培品种、资源培育与精准采收等关键技术直至现代仍无重大突破.《本草图经》首次记载“黄精”道地产区“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但江苏茅山、河南嵩山并非现代的“黄精”主产区,“黄精”产区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西地区白术产出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江西地区白术的产出和应用历史沿革进行本草考证,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查清了江西白术药用历史沿革.结论:江西自古就是白术的重要产地之一,不论是野生白术还是种植白术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江西应当充分发挥历史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江西白术,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精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查阅古代本草古籍及结合当代文献综合分析,考证黄精的名称起源、道地沿革、功效及炮制方法,为促进其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草类古籍中提及的黄精是黄精药材的统称,除滇黄精外,黄精和多花黄精道地性不显著; 药食两用的黄精为古时仙家、道家、佛家推崇的养生佳品,作为商品及礼品始于唐朝时期; 炮制方法多样,明清后以"九蒸九晒"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牡丹基原的考证和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牡丹是著名观赏花卉,有“花王”之称,主要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各种栽培品种.牡丹皮是著名的常用中药,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目前,药用丹皮以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为道地,习称“凤丹皮”,其种质为凤丹P.ostii.但是历版药典均规定药材牡丹皮来源于牡丹P.suffruticosa的干燥根皮.该文通过对观赏牡丹与药用牡丹的来源进行考证,表明观赏牡丹在历史上相继形成了西安、洛阳、彭城、亳州、菏泽等几个著名的栽培中心.而药用牡丹唐代以前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宋代医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栽培观赏牡丹与野生牡丹的药效差异,明确认为药用牡丹应选用野生的单瓣花类群,而栽培的观赏牡丹不宜入药.历代本草记载药用牡丹的产区并没有这些观赏牡丹的栽培中心.实地调查表明,道地药材凤丹皮及重庆的垫江牡丹都是单瓣花,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因此,该文认为自古以来药用牡丹与观赏牡丹是并行发展的2个不同种质.建议《中国药典》收载凤丹P.ostii和牡丹P.suffruticosa的单瓣类型为中药牡丹皮的原植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道地药材“皖药”的形成及其界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一方水土出一方药.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北狭长,长江淮河横贯其中,中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道地药材荟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文梳理了安徽省的历史地理沿革、“皖”作为安徽简称的历史依据、安徽境内道地药材的兴衰浮沉.该文认为安徽虽然建省的历史始于清朝,但安徽省境内道地药材的历史沿革始终一脉相承,品种清晰可考,产区稳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安徽省境内道地药材时有变迁,但是其核心品种及其要素一直沿承至今.道地药材“皖药”不仅是当前安徽境内道地药材的统称,也应包括历史时期安徽著名的道地药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