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采集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为满足人呼吸道(尤其下呼吸道)感染快速筛查的需要,研制一种基于自然呼吸方式的便携式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采集装置.方法:该装置由制冷单元、散热单元和冷凝单元组成.制冷单元采用TES1-7102型Peltier效应制冷半导体作为制冷元件;散热单元由高导热铝质散热片和高速无刷散热风扇组成;冷凝单元由导冷板和冷凝器组成,其中,导冷板为合金铝薄片,冷凝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材质为疏水性聚乳酸,具有主、次2级导流槽以及超薄冷凝表面.为验证该装置的性能,进行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及人EBC采集和内容物分析.结果:制冷、导热和冷凝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开启制冷后,该装置的冷凝器表面温度与人呼出气的温差可达到冷凝所需温差,且冷凝表面未形成明显热阻,人呼出气在冷凝表面发生气-液相变后可快速形成较大液滴便于采集.人EBC采集及内容物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实现各个年龄段人群EBC的居家自采集,且采集的EBC样本中白细胞介素、C反应蛋白等炎症相关指标的浓度及pH值与受试者呼吸道感染相关.结论:该装置操作简单,可避免吹气式采集的不适感和唾液污染的风险,在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快速诊疗和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高血压报告》(2023年)概要及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首个《全球高血压报告—与无声杀手的赛跑》,报告涵盖了全球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和管理方法,分析了高血压导致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探讨了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价了降压治疗的成本效益,并介绍了多国高血压管理的成功案例,尤其是HEARTS高血压防控计划的全球推广情况.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严重危害健康.过去30多年间,全球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数量翻了一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在30~79岁的全球高血压患者中,大约54%诊断为高血压,其中42%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而仅有21%得到控制.2019年,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可归因于收缩压升高,如果全球范围内将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到50%,从2023年至2050年间可以避免7 600万人死亡.人群水平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盐和低钾摄入、饮酒、缺乏运动、空气污染等.WHO支持通过减少膳食钠摄入,增加钾摄入、限制饮酒、戒烟、增加运动和改善空气污染等方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治疗方面,WHO指南建议对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的个体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特定人群,收缩压在130~139 mmHg之间时也建议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推荐使用单片复方制剂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持久性.我国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管理情况同样令人关注.高血压是我国人群中重要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全球高血压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特别是推动HEARTS技术包在我国的应用,以提升高血压管理效果.该报告旨在提醒人们重点关注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高血压这一公共卫生挑战,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成功案例明确了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并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2025年将未控制高血压比例较2010年相对下降25%的全球目标而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国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与管理情况对该报告进行简要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2020年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风险因素,为我国结直肠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2018—2020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提取3年中所有接受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全国50家医院收治的2 122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 252例,女性870例;中位年龄为63(16)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3(4.58)kg/m 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排除未成年、孕妇或接受妇产科手术、接受泌尿系统手术、行腹膜后位手术和体表包块切除以及有补片等植入物的手术者。主要结局指标为结直肠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病死率、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依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SSI组和非SSI组,分析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以 M( 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χ 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率为5.6%(119/2 122);其中浅部切口感染占39.5%(47/119)、深部切口感染占20.2%(24/119)、器官(间隙)感染占40.3%(48/119)。与非SSI组比较,SSI组患者病死率更高[2.5%(3/119)比0.1%(3/2 003),χ 2=22.400, P=0.003],ICU住院时间更长[0(1)d比0(0)d, U=131 339, P<0.001]、术后总住院时间更长[18.5(12.8)d比9.0(6.0)d, U=167 902, P<0.001]、住院费用更多[7.5(4.9)万元比6.0(3.1)万元, U=126 189,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782,95%CI:1.173~2.709, P=0.007)、术前白蛋白<35 g/L(OR=1.680,95%CI:1.089~2.592, P=0.019)、污染或感染切口(OR=1.993,95%CI:1.076~3.689, P=0.028)、行急诊手术(OR=2.067,95%CI:1.076~3.972, P=0.029)、行开腹手术(OR=2.132,95%CI:1.396~3.255, P<0.001)以及手术时间≥3 h(OR=1.804,95%CI:1.188~2.740, P=0.006)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备皮(OR=0.478,95%CI:0.310~0.737, P=0.001)为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开腹手术组SSI发生率为10.2%(69/675),显著高于腹腔镜(或机器人)组(3.5%,50/1 397)(χ 2=39.816, P<0.001),对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和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分别进行亚组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或感染切口(OR=2.168,95%CI:1.042~4.510, P=0.038)、手术时间≥3 h(OR=2.072,95%CI:1.171~3.664, P=0.012)为接受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进行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OR=0.428,95%CI:0.227~0.807, P=0.009)、备皮(OR=0.356,95%CI:0.199~0.634, P<0.001)是避免该类患者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对接受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92,95%CI:1.138~4.617, P=0.020)和合并高血压(OR=2.265,95%CI:1.234~4.159, P=0.008)是结直肠术后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018—2020年结直肠手术后SSI整体发生率为5.6%,为减少结直肠术后SSI的发生,应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术前备皮和机械性肠道准备是预防开腹手术后SSI的有效手段;围手术期应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切口污染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加强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超大面积脱套伤行反取皮植皮术感染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左腿踝部至会阴部及左臀部全长皮肤脱套伤、右小腿脱套伤患者行反取皮植皮术,术后感染多次Ⅱ期补植术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对复杂超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创面靠近会阴部和肛门的患者,从术前抢救配合和手术准备,术后急性期容量管理,传统敷料包裹创面的感染预防、监测以及护理,术后康复期营养支持同时避免排便污染创面、协助及指导早期活动等方面实施相关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住院3月余,所有植皮成活、创面瘢痕愈合。结论:在保障生命和取皮植皮术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植皮成活,在病例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机械通气条件下使用呼吸机的感染防控关键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起全球关注,其强传播力导致感染人数众多,且医务人员占一定比例。在当前患者多且负压病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环境保护,加强对各种传播风险的防范,尽可能避免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二次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现着重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机械通气条件下如何通过细节管理进行感染防控,以减少病毒对患者的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T检查场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及辐射安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CT是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影像学工具,因此既需要严格把控CT检查场所及设备的消毒防护及生物安全等卫生管理措施,避免该部位成为潜在的传染源,还需要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前提下减少CT扫描剂量,较大幅度降低患者受到的辐射危害。根据国内外有关CT场所和设备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的监测研究结果以及CT低剂量扫描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用现状、应急医院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现状,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提出CT检查场所感染控制及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建议,筑牢新冠疫情防控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留取痰液标本的必要措施。传统吸痰装置包括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然而,开放式吸痰装置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导致痰液喷溅,污染操作者及周围环境;密闭式吸痰装置的价格较开放式吸痰装置更高,虽可重复使用,但多次使用后其保护套与吸痰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进而影响操作。上述两种吸痰方式在进行痰液标本留取时均需额外连接痰液收集器,这一过程容易造成标本泄露污染,同时增加患者感染风险。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1564712.3)。该装置由吸引器连接口、滑动式负压开关、转接口、管身、透明薄膜保护套、夹片式连接头和痰液收集器组成。吸引器连接口处滑动式负压开关可实现单人单手操作;痰液收集器与吸痰装置转接口对接,做到标本留取无暴露;透明薄膜保护套覆盖吸痰管的管身,以确保吸痰操作全程无污染;夹片式连接头可与人工气道接口连接,避免吸痰过程中痰液喷溅,操作后即刻夹闭,减少环境污染。与现有吸痰装置相比,新型转接半密闭式吸痰装置设计更合理、成本更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市宾馆住宿场所和旅游交通工具诺如病毒污染状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市宾馆住宿场所工作人员的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状况及宾馆住宿场所和旅游大巴车中诺如病毒污染情况,为诺如病毒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按照方便抽样的原则,抽取北京市16个区内的宾馆住宿场所以及旅游人员集中区域的旅游大巴车,采集环境标本,并采集相关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不同场所环境中诺如病毒污染情况和人员隐性感染情况。结果:共采集北京市宾馆住宿场所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320件,环境涂抹标本640件,其中工作人员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率为0.94%,厨师隐性感染率为0.99%,环境污染阳性率为0.16%。旅游大巴车环境涂抹标本180件,未检出诺如病毒。结论:在2019年诺如病毒非流行季期间北京市宾馆住宿场所中,工作人员诺如病毒感染率较低,环境中存在诺如病毒污染,为避免或减少旅游团体诺如疫情的发生,需进一步做好针对性的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常见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生殖功能损伤及其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是一种新型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人们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不可避免地暴露于EDCs,大量研究表明EDCs可损害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因此亟待开展干预EDCs毒性的药物研究。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重金属、丙烯酰胺是常见的EDCs,本文将对这些常见EDCs诱发的生殖损伤及现今相关药物干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以期为开发更多干预EDCs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旁超声评估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残余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ICU经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者60例,将患者按照床号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0、4、8、12、16、20、24 h评估胃残余量,每个时间点先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完成后立即进行注射器抽吸法经胃管抽吸胃残余量;对照组采用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比较2组患者在操作时间、不同时间点的监测结果、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使用率、目标喂养达标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抽吸法监测胃残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62.40 ± 4.00)、(78.39 ± 12.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633, P<0.01)。2组在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物使用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为(3.04 ± 0.31)d,试验组为(4.19 ± 0.33)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42, P<0.01)。 结论:床旁超声可用于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评估,指导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避免肠内营养制剂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