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12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PET分子影像在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是彰显PET分子影像内涵的关键因素。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应用于PET显像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剂量对人体是安全的,但是显像剂的使用应始终秉承"在满足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低则低"的原则,尤其是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低剂量PET的临床应用,可实现使用有限的显像剂满足更多患者显像需求的目标。低剂量PET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实现:第一,降低显像剂注射剂量;第二,优化图像重建算法。本期重点号从这2个方面报道了目前低剂量PET临床研究成果。陈琬琦等回顾性分析行18F-FDG全身PET/CT显像的0~3岁婴幼儿共59例,结果显示全剂量组和半剂量组患儿的图像信噪比(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婴幼儿患者半剂量18F-FDG全身PET/CT显像的图像质量仍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学体表引导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光学体表引导放疗技术采用三维体表成像原理实时获取体表图像,通过与参考图像比较,可完成治疗前位置验证、治疗中实时监控和门控治疗等功能。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技术,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颅内、头颈、胸腹部、乳腺、四肢以及儿童肿瘤的治疗,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更少体表标记、更少束缚固定、更安全碰撞预测和更准确实时追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李开宝教授(1941-2022)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原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李开宝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19日6:18逝世,享年81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介入手术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机器人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而且还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等风险。目前,临床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的机器人包括CorPath GRX、Magellan、VIR、RobEnt、"鲁班"和VAS HERO等系统,已成功完成了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瘤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和动静脉瘘栓塞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加精准、平稳地完成神经介入手术,临床应用中在既往的泛血管介入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适应颅内血管的控制软件、导丝递送模块、触觉反馈系统等。但是,神经介入机器人仍处于不断改进、迭代发展的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在运动能力、精准控制、交互反馈及生物仿真等方面进步飞速,未来会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肿瘤放疗或意外照射事故中,皮肤会受到不同剂量的辐射,造成放射性皮肤损伤(RISI)。临床上对RISI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药物,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RISI防治药物极为重要。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RISI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RISI防治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例以S 1及S 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机器人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8.2±8.8)岁。徒手组(采用普通C型臂X线机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为(37.3±9.2)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螺钉置入所用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螺钉置入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8.2±2.9)s]、导针调整次数[(0.4±0.2)次]、手术时间[(67.4±5.5)min]、术中出血量[(36.5±8.0)mL]显著少于徒手组[(40.4±4.5)s、(8.6±0.7)次、(78.4±7.2)min、(41.6±7.8)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0(4.0, 5.0)分]显著低于徒手组[4.0(5.0, 6.0)分],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100%,40/40)显著高于徒手组(85.0%, 34/40),并发症发生率(5.0%, 1/20)显著低于徒手组(35.0%, 7/20),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jeed评分、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徒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微创手术治疗骨盆折效果确切,可以减少辐射暴露、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螺钉置入准确率,增加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深度学习重建改善胸部低剂量CT图像质量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较混合迭代重建(Hybrid IR)在改善胸部低剂量CT(LDCT)图像质量方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胸部LDCT体检或因肺内结节定期复查的77例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不同算法重建,获得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标准和强级别DLR图像。在3种图像的肺实质、主动脉、肩胛下肌及腋下脂肪内选取感兴趣区并测量其CT值和标准差,用于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同时,由2名影像医师按照Likert 5分量表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且记录肺磨玻璃结节(GGN)的数量,并对其显示情况进行评分。2名医师评分不一致时由第3名医师评分决定。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对3种图像的主观和客观评分进行分析,若总体存在差异,则用Bonferroni校正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3种图像在肺实质、主动脉、肩胛下肌及腋下脂肪处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图像噪声、SNR和图像的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标准和强级别DLR图像的CNR分别为0.71(0.49,0.88)、1.06(0.78,1.32)和1.14(0.84,1.48)。标准级别和强级别DLR图像均较标准级别Hybrid IR图像的主观和客观噪声低及SNR和CNR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在对主要解剖结构(肺裂、肺血管、气管和支气管、淋巴结、胸膜和心包)和GGN的显示上,标准级别和强级别DLR图像评分明显优于Hybrid IR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与Hybrid IR相比,DLR可以明显降低LDCT图像的噪声,且对GGN的显示良好,有助于在较低辐射剂量水平时保证图像质量,从而改善采用CT行肺癌筛查及肺结节随访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检查场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及辐射安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CT是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影像学工具,因此既需要严格把控CT检查场所及设备的消毒防护及生物安全等卫生管理措施,避免该部位成为潜在的传染源,还需要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前提下减少CT扫描剂量,较大幅度降低患者受到的辐射危害。根据国内外有关CT场所和设备的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的监测研究结果以及CT低剂量扫描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用现状、应急医院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现状,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提出CT检查场所感染控制及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建议,筑牢新冠疫情防控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实时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精准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精准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2月天津市公安医院治疗的80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以超声实时引导药物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对照组40例,用传统常规盲穿药物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对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以超声显示梨状肌厚度的变化作为辅助评价。结果:实时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梨状肌厚度得到了明显恢复,达到了精准治疗的效果,治疗3周后,临床标准治愈率为97.5%,超声诊断梨状肌治愈率95%,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梨状肌综合征较传统盲穿能够达到精准、显著的治疗效果,此方法操作安全、简便、无辐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核能与核技术在工业、医药、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暴露于辐射的风险增加,而临床上仍缺乏安全、高效的辐射防护药物。功能多肽在体内担负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且多肽类药物具有靶向性、高特异活性、药品安全性高、易于改造修饰等优势。因此,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相关研究较多。笔者将对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特性和设计思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多肽类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