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污染天气下教室内新风净化系统使用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于2019年12月9—10日,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学教学楼三层的两个相同面积的教室作为研究现场,评估新风净化系统对室内PM 2.5水平的改善效果,探讨新风系统运行的最优时长,以及影响新风净化系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新风净化系统运行期间,教室内PM 2.5浓度相比室外PM 2.5浓度平均降低48.1%~61.5%。运行2 h左右,室内PM 2.5浓度降低至比较稳定的浓度水平。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结果均显示,新风净化系统运行时长、课间学生活动、室内温度、室内相对湿度以及室外PM 2.5浓度是影响室内颗粒物去除率的重要因素。在新风量和室内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关闭门窗,适当延长新风净化系统运行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室内空气质量水平,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及防治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专家共识编写组通过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控成效、大气细颗粒物(PM 2.5)的急性健康效应及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收益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主要发现如下:近年来我国大气PM 2.5污染总体防控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大气PM 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降低明显,但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短期暴露于大气PM 2.5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亡风险,特别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同时还会显著增加上述两类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持续性PM 2.5重污染天气大幅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且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越长、PM 2.5浓度越高,健康影响更为严重;大气PM 2.5化学组分与健康危害程度存在关联,其中含碳组分、部分无机盐及重金属元素与PM 2.5的健康危害密切相关;大气PM 2.5短期暴露可引起反映人群早期健康损害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相关生物效应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继而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儿童、老年人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PM 2.5暴露的健康损害高于一般人群,是大气PM 2.5污染暴露的脆弱人群;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人群健康,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执行的大气污染防控行动均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失,同时个体防护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大气PM 2.5短期暴露的健康损害。鉴于当前我国大气PM 2.5污染状况,基于现有急性健康风险的科学研究,提出三方面建议。(1)大气PM 2.5污染防治政策建议:持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和高效发展;继续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着力控制交通领域污染;不断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现代化体系;逐步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探索纳入保护健康效应评价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后评价。(2)大气PM 2.5污染防治公众健康防护建议: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相关信息发布;加强大气污染健康危害科普宣传;明确大气污染健康防护指导建议;加强易受大气污染危害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3)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研究建议:加强基于精细暴露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系统开展大气污染物与健康效应的全谱识别及关联研究;开展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关键毒性组分和早期生物标志物清单研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关键毒性组分的毒性机制探究;开展大气污染物复合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开展碳中和与美丽中国战略下减污降碳的健康与经济综合效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改善前后PM2.5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背景]空气污染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雾霾天气不仅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也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我国陆续颁布"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旨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通过 2017年环境监测数据可知,京津冀地区完成既定目标,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目的]为评估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以石家庄市为例,评估石家庄市 2014-2021年间空气质量改善前后细颗粒物(PM2.5)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情况,包括归因于PM2.5 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健康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收集 2014-2021年石家庄市死因数据、市区PM2.5 浓度资料、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基于全球暴露死亡模型(GEMM)评估归因于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采用统计生命价值法(VOSL)评估其造成的不同类型疾病的健康经济损失.[结果]研究期间,石家庄市PM2.5 年均浓度在 2014年时最高,于 2017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空气质量开始有所改善,但均超过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35 μg·m-3).2014-2021年,归因于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共计 41326、40246、21792、5022人;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相应的健康经济损失分别共计 373.62、363.69、196.95、45.35亿元;从空气质量改善的角度来看,归因死亡人数与健康经济损失均自 2017年开始呈波动式降低,2019年有明显降低.若PM2.5 年均浓度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35 μg·m-3),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相较未达标时分别减少约 1.7、1.6、0.9、0.2万人,相应的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减少 152.01、147.61、79.59、18.59亿元;若PM2.5 年均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的PM2.5 空气质量指导值(5 μg·m-3),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相较未达标时分别减少约 3.6、3.5、1.9、0.4万人,相应的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减少326.73、317.96、172.11、39.69亿元.[结论]PM2.5 污染可导致严重的死亡负担和经济损失,在国务院"大气十条"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下,石家庄市PM2.5 浓度显著降低,相应减少了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且进一步控制PM2.5 污染能取得更大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收益,肯定了地方开展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沙尘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我国发生沙尘暴的强度和次数均明显增加,与之相伴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也日趋凸显.沙尘颗粒物不仅自身具有一定毒性,而且是许多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属的载体,既可以造成当地高浓度的沙尘污染,也会在远距离输送过程中影响下风向地区的大气环境,从而危害居民健康.本文对沙尘天气中各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建议中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侧重北方沙尘策源地及抑尘措施示范研究,改进沙尘天气模拟实验技术,并积极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开展沙尘暴医学与毒理学研究,防范沙尘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小波融合的视频图像去雨(雪)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户外视觉系统在雨(雪)天气条件下获取的视频图像会产生严重退化.提出一种基于小波融合的视频图像去雨(雪)方法,从频率域角度分析,采用小波多层分解和小波融合技术:先确定雨(雪)噪声所在的具体层,再制定一种基于雨(雪)噪声污染度的融合规则,最后对多幅连续退化图像的特定层进行小波融合,以达到去除雨(雪)的目的 .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复原结果理想,不受噪声强度制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潍坊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2016年潍坊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在全市12个县市区城区内选择37个监测点,自动监测PM2.5、PM10、SO2、NO2、CO、O3质量浓度,O3取日8h算术平均值,其它污染物取24h算术平均值,并依据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进行评价.按照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计算出各污染物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及AQI.结果显示潍坊市城区主要污染物为PM2.5、O3和PM10,且季节性明显,PM2.5、O3、PM10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夏、春秋季.冬春季节污染较重.全年各类污染天气为126 d,以轻度污染为主,为83 d,占全年污染天气的65.87%.提示2016年潍坊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引起关注,应针对重要污染物和重要时间段开展污染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颗粒物(PM2.5),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部分,对人类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呼吸系统作为雾霾天气的重要靶器官,在雾霾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中占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PM2.5对呼吸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雾霾所致肺部损伤机制及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最近几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经济发展、国民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雾霾的组成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PM0.1)等有形成分.其中PM2.5是多种重金属、酸性氧化物及有机污染物的载体(多环芳烃等),随气流穿过呼吸道直达肺部进行积累和扩散,并通过肺换气随血流到达身体其他系统.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在雾霾对人体呼吸系统的损伤机制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雾霾对人体肺部功能、生理生化,甚至基因层面都有了较大的创伤.本文就目前已经较为清楚的几个雾霾致病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雾霾对高校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雾霾对校园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校园环境卫生治理、疾病防控及个人防护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抽取河北大学医学部室外(医苑广场、医苑路、操场)和室内(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6个人员主要活动场所,在无雾霾、轻度雾霾、中度雾霾及重度雾霾天气状况下按自然沉降法分别采样,测定空气中细菌和霉菌菌落总数.结果 中度和重度雾霾天气时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高于室内(P值均<0.05). 室外各采样点细菌、霉菌总数均随雾霾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中医苑路升高最为显著(P值均<0.05);室内各采样点除学生宿舍内细菌、霉菌浓度在重度雾霾天高于其他天气状况外,食堂、教室随天气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雾霾程度加重时校园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随之升高,而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与雾霾程度关联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重度雾霾污染天气对健康体检人群白细胞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中重度雾霾污染天气对健康体检人群白细胞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地区中重度雾霾污染时期(微粒物质直径≤2.5μm的日浓度大于115 μg/m3)体检人群(雾霾组,1329例)和非霾污染时期正常体检人群(非雾霾组,1099例)的血常规资料,比较两组白细胞体积(V)、传导性(C)及光散射(S)数据.结果 雾霾组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均高于非雾霾组(P<0.05).与非雾霾组相比,雾霾组人群中性粒细胞V均值和C标准差、淋巴细胞V、C、S标准差、单核细胞V均值和V、C、S标准差均增大(P<0.05).结论 雾霾污染天气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不同环境暴露下人群的血常规指标分析可以为雾霾污染气候下人群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