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例非粒细胞缺乏患者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病原学、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诊断为侵袭性肺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肺泡灌洗液涂片]、肺泡灌洗液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实验),观察患者病理学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46例患者中,位于前2位的肺真菌病是肺曲霉病63.0%(29/46)、肺隐球菌病28.3%(13/46),其中呼吸系统基础性疾病以支气管扩张(28.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1%)、肺结核(13.0%)为主,其他系统基础性疾病以糖尿病(19.6%)、肝功能异常(13.0%)为主。常见临床症状是咳嗽(65.2%)、咳痰(54.3%)、发热(26.1%)、呼吸困难(23.9%)、咯血(17.4%)。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结节(32.6%)、肿块(23.9%)、空洞(19.6%)、斑片影(17.4%)、晕轮征(17.4%)、空气新月征(10.9%)等。46例患者中37例患者经抗真菌治疗,痊愈17例,好转10例,停药后复发3例,无变化5例,死亡2例。结论: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特点不典型,了解它的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有助于早诊、早治,减少侵袭性肺真菌病的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进清洁消毒方法对烧伤整形病房CRE防控及消毒效果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改进清洁消毒方法对烧伤整形病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的防控及消毒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2021年2月1日-8月31日烧伤整形科住院的29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9月1日-2022年2月28日采取改进清洁消毒方法后住院的21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统计、比较干预前后患者CRE检出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环境CRE检出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CRE检出率分别为0.95%、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04%、2.02%(均P<0.05).干预组空气微生物学、物体表面微生物学、ATP生物荧光、荧光标记检测的合格率均较对照组上升(x2值分别为5.52、13.08、6.66、15.01,均P<0.05).结论 改进清洁消毒方法能降低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病率和CRE检出率,提升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度,改善医院感染防控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宁波地区集中空调送风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解决宁波地区部分集中空调送风系统微生物超标的问题提供依据和思路,同时供其他地区集中空调微生物污染治理参考.方法 按GB/T 18204.5-2013 《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方法第五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64家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送风系统进行采样与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微生物学、统计学分析.结果 64家被检单位总体合格率为93.8%,微生物超标情况全部出现在宾馆行业.抽样的17家场所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细菌数均合格.结论 宁波地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送风中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在于宾馆类行业的环境相对封闭和通风状况差,且对采暖季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不够注重.业主可以通过加强冬季通风换气,增加空调系统清洗消毒的频次,完善杀菌消毒设施等手段消除集中空调送风系统微生物超标现象,降低微生物污染的总体水平,防止空气传播性疾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雾霾对高校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雾霾对校园环境空气中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校园环境卫生治理、疾病防控及个人防护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抽取河北大学医学部室外(医苑广场、医苑路、操场)和室内(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6个人员主要活动场所,在无雾霾、轻度雾霾、中度雾霾及重度雾霾天气状况下按自然沉降法分别采样,测定空气中细菌和霉菌菌落总数.结果 中度和重度雾霾天气时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高于室内(P值均<0.05). 室外各采样点细菌、霉菌总数均随雾霾程度加重而升高,其中医苑路升高最为显著(P值均<0.05);室内各采样点除学生宿舍内细菌、霉菌浓度在重度雾霾天高于其他天气状况外,食堂、教室随天气变化不明显(P值均>0.05).结论 雾霾程度加重时校园室外空气中细菌、霉菌菌落总数均随之升高,而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与雾霾程度关联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与空气消毒方法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空气不同消毒方法的效果,帮助制定个性化环境消毒方案.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7年3月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设作实验对象,按照不同时间段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环境微生物学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毒方案,分析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改善效果.结果 实施消毒监管后,重症监护病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明显降低.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可以用于病房空气环境消毒方案的调整,从而改善病房消毒效果,避免致病菌的传播,对由空气传播的医院感染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新型医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对MTB等病原微生物杀菌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采用新型角柱状光触媒系统的医用空气消毒机(简称"新型空气消毒机")在人机共存环境状态下杀菌的效果,研究提高杀灭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杀灭结核分枝杆菌(MTB;本实验采用Mycobacterium bovis BCG菌株,即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株,简称"BCG")的空气消毒技术和方法.方法 采用新型空气消毒机,在体积47m3实验房中对空气中的自然菌进行杀菌试验;设置3个采样点,试验重复3次,每次试验结果取3个采样点检测的菌落数均值,分别计算其消亡率.在相邻2个体积为30 m3的气雾室(一个用于试验对照,计算细菌的自然消亡率;一个用于消毒试验,计算对细菌的杀灭率),对空气中的白色葡萄球菌、BCG进行杀菌试验;试验重复 3次,每次均分别计算其自然消亡率和杀灭率.白色葡萄球菌及BCG杀菌试验气雾室内空气中菌落数应分别达到1×l05~5×105 CFU/m3和3×104~8×104 CFU/m3.结果 空气模拟现场消毒试验采用新型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现场白色葡萄球菌消毒试验,重复3次对照试验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自然消亡率分别为20.45%、20.00%、20.重复3次消毒试验杀菌率分别为99.97%,99.96%、99.95%;空气现场自然菌消毒试验重复3次试验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分别为93.95%、94.27%、94.32%;空气模拟现场BCG消毒试验,重复3次对照试验空气中 BCG自然消亡率分别为35.71%、37.93%、40.58%,重复3次消毒试验杀菌率分别为99.67%、99.61%、99.73%.结论 采用角柱状光触媒系统的新型医用空气消毒机对空气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MTB有强烈的杀灭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内科病房环境微生物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人病房环境微生物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预防和控制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5年 1月—2015年 12月在某医院神经内科 1 180例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 60例病人及所居住的病房为监测研究对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大、小病房之间空气、枕头、棉被、棉褥细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的细菌数量明显高于枕头和棉被、棉褥(P<0.01);病房环境的菌种主要为 G+球菌和 G+杆菌,存在少量 G-杆菌、微量 G-球菌及真菌,以藤黄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为主;各菌种类型在空气、枕头、棉被及棉褥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80,P=0.056).结论 神经内科病房环境以 G+球菌和 G+杆菌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 G-杆菌、微量的 G-球菌及真菌;细菌数量与病房大小、月份无关.病房空气环境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病房环境细菌学动态监测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病房空气消毒方案,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是降低神经内科病人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内科ICU患者细菌感染及耐药牲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IC U住院患者预防发生细菌感染措施及耐药性的危险因素,对患者所处病房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方法 选取襄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IC U病房进行治疗的2481例重症患者进行临床监测观察.本次研究采用病理学及微生物学对以感染患者及患者病房(空气、床单用品)、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2481例患者中感染110例(4.43%),多重感染42例(38.18%);检测出总呼吸道感染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占比76.92%;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两种病菌总占比为44.08%;病房发现空气与床单用品存在的病菌有葡萄球菌3例,病房及床单用品存在藤黄微球菌1例,同时还检测出鲍氏不动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等.结论 IC U病房内出现致病菌,会导致患者在服药及治疗过程中出现抗药性,主要造成病菌的原因是空气、床单用品中存在的微生物,多重感染患者与空气、床单用品所检测出来的微生物分布具有相同特性,造成患者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医院病房中环境空气与床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南京市某食品厂酱卤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南京市某食品厂酱卤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情况.方法 2016-2017年在南京市某食品厂采集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样品120份(原辅料60份、中间产品28份、成品24份、终产品8份)、环境样品204份、空气样品58份和生产用水14份,共396份,按照GB 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和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对卫生指示菌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 在食品样品和环境样品中,李斯特菌检出率为7.4% (24/32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6%(5/196),沙门菌检出率为1.9%(6/324);其中李斯特菌有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其他以格氏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为主;沙门菌经血清学分型共4种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2株)、鼠伤寒沙门菌(2株)、依桑吉沙门菌(1株)和亚利桑那沙门菌(1株).在原辅料、中间产品以及人员、仪器设备、清洁工具中均有致病菌检出,但成品和终产品中未检出致病菌.结论 酱卤熟肉制品生产过程原辅料和环境中均存在多种致病菌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冬季高校室内空气微生物体积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高校空气中微生物污染情况,为控制微生物污染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11月,采用安德森六级采样器对北京市某高校不同功能区、不同时态的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并培养.结果 在测试期间,不同功能区、不同时态的微生物气溶胶体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99,7.77,P值均<0.05),卫生间的细菌体积浓度相对较高,平均体积浓度为659 CFU/m3,校园的真菌体积浓度相对较高,平均体积浓度为660 CFU/m3;12:00的空气中细菌和真菌体积浓度相对较低,平均体积浓度分别为320和322 CFU/m3.空气中微生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呈现大致相同的规律,微生物体积浓度峰值集中出现在Ⅳ,V级(1.1~3.3 μm),其中细菌最高体积浓度值为253 CFU/m3,出现在V级;真菌最高体积浓度值为249 CFU/m3,出现在Ⅳ级.结论 高校空气中的微生物体积浓度主要集中在1.1~3.3 μm粒径大小.需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改善空气品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