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防控管理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PICU精准防控的经验。方法: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 2022年3月1日至5月10日PICU精准化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策略及管理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标准,我院PICU针对重症医学科的专科特点,联合院感科、医务科共同构建本次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暴发阶段的精准化病房管理策略。从危重患儿收治流程、PICU病房区域划分及院感防护、患儿家属的接待管理制度和PICU工作人员"气泡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制定精准防控管理策略,并在疫情期间运行3个月内无患儿或医护人员发生新冠肺炎院内感染。期间共收治140例危重患儿,其中院内普通病房转入87例,急诊(非发热)收治48例(3例转运团队转入),发热门诊4例,管控病房1例。其中4例危重患儿入PICU时无急诊核酸检测报告。140例危重患儿中接受机械通气54例,血液净化18例,肝移植术后监护2例;合并基础疾病共78例(55.7%)。结论:上海地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PICU制定的危重儿童收治及病房管理流程,在确保新冠肺炎院感防控零感染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危重症患儿的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奥密克戎变异株所致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专家推荐意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所致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重症救治是目前我国医疗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程序化、规范化地管理这些患者,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是每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一线医务人员都要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危重症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危重症医学专家组共同发起并组织呼吸与危重症专家,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撰写本推荐意见,以期规范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由于其危重性和紧急性等特殊情况,既要求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又要高效救治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本文就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针对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进行说明,以供广大同行分享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入性重症疟疾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报道1例合并输入性重症疟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患者从加纳回国,在病程中出现脓毒血症、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经青蒿琥酯序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抗疟、抗休克、抗凝、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短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中医药等治疗后,救治成功并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个月后反复腹泻便血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缓解后,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会持续存在。为进一步探讨分析COVID-19后反复腹泻、便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回顾性总结并随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23年1月1日至3月30日收治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个月后反复腹泻、便血的3例患者。研究发现该3例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升高,分别为40.36、266.90、10.30 ng/L。经常规抗感染和肠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该3例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均加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肠道炎症,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有肠道症状的重症COVID-19患者,应尽早完善内镜、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等评估病情,排除禁忌证后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肠道炎症有助于早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7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验室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早期实验室检测以及病毒学标志物特征,为COVID-19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6月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确诊和随访的76例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 x2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不同临床分型中的差异。 结果:纳入分析的COVID-19临床确诊患者中,普通型54例,重型22例,重型患者组中位年龄为64.3(52.0,71.0)岁,大于普通组的42.5(35.5,57.0)岁( P<0.01);患者入院后首次血细胞分析中,重型患者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普通型组( P=0.042),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型组( P=0.037),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 ratio,LYM%)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inophil ratio,EOS%)低于普通型组( P<0.01)。心脏功能检测项目中,重型患者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高于普通型组( P<0.01),肌钙蛋白高于普通型组( P=0.037)。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于普通型患者组( P<0.01);76例患者中,IgM抗体阴转时间的中位数为57(19,82) d;76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检测到IgG抗体阳性,11例患者观察到IgG抗体阴转,其中10例为普通型患者,1例为重型患者。 结论:COVID-19重症患者发病年龄大,伴有早期LYM%和EOS%降低、CRP升高。随着感染时间延长,IgG抗体有可能阴转,发病后3周至2个月内IgG抗体检测用于COVID-19的辅助诊断较为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巴德-吉亚利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普通外科医务人员除积极支援一线外,也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开通线上诊疗、合理把握延期手术及急诊手术指征等,做好专科疾病的诊治工作。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疾病复杂,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应保障患者的医疗需求。但疫情期间不能延续传统诊疗方案,需制定新的管理体系。本文根据国内巴德-吉亚利综合征患者的病情特征,结合自身经验,将巴德-吉亚利综合征患者分为普通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提出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巴德-吉亚利综合征的治疗策略,供广大医师借鉴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内外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2020年初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目前国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特征等与成人存在不同。儿童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住院率和病死率较成人偏低,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或轻症病例常见,重症病例多合并基础疾病,但大多数MIS-C患儿既往体健,心血管受累最常见,经临床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出现死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COVID-19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缺陷人群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与一般人群相比,免疫缺陷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患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死亡的风险更高,同时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接种其他疫苗(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肺炎球菌、乙型肝炎疫苗)后免疫应答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迫切需要评估免疫缺陷人群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并阐明其机制。现总结免疫缺陷人群(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恶性肿瘤患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和自身免疫病患者等)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以及影响疫苗应答的因素和免疫缺陷人群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中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提出针对免疫缺陷人群可能的疫苗接种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新冠肺炎救治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应用规律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基础疾病、临床分型、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关键指标,评价"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结果:2020年以L型新冠病毒株为主,2021年以德尔塔变异株为主,2022年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轻型病例比例也在2022年最高,>65岁年龄组患者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最高。纳入的150例患者,"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方案中干扰素使用率最高(100.0%);2022年维生素C、干扰素和胸腺肽联合使用率最高;>65岁年龄组75.0%存在基础疾病,也是"四素一肽两移植"使用比例最高的年龄组。与轻型患者相比,随着严重程度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均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40.0%的重型患者在入院3 d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危重型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或持续降低,采用调节免疫的"四素一肽两移植"的方法可有效挽救危重型患者的生命。新冠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例中,51.3%为无症状感染者,其次以呼吸道症状(48.7%)和肺部病变(38.0%)为主。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该集束化治疗促进各种临床分型患者CD4 +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成人患者治疗后随着病毒转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抑制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感染相关的CC趋化因子受体10 +(CCR10 +)Treg细胞比例减少,轻型患者变化幅度更大、下降更快。 结论:高龄伴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精细治疗可改善其淋巴细胞构成比例和器官功能,可控制重症发生发展并延长生命;除CD4 + T细胞比例,M1型巨噬细胞、总Treg细胞和CCR10 +Treg细胞比例也可用于判断成人患者病情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