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金属钌配合物合成及抗癌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基团偶联到金属前体上得到新的环金属钌配合物,研究该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及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配体进行化学修饰后,作为配体引入到环金属钌前体中,合成得到目标配合物Ru-A.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对其进行了基础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检测配合物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利用MTT法检测配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探究配合物诱导肿瘤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水平.并在 3D细胞球模型上验证了配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目标配合物Ru-A.光谱结果显示Ru-A在400~500 nm处显示出主要吸收峰,在725 nm处有一个较强的发射峰.与配体相比,配合物Ru-A的细胞毒性明显提高.Ru-A诱导肿瘤细胞产生活性氧,且有效抑制 3D细胞球生长,导致细胞死亡.结论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的配体引入后显著提高了环金属钌配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且光物理性质得到较大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含三苯胺衍生物取代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以三苯胺取代邻菲啰啉衍生物为主配体,合成了两种新型的抗菌钌配合物[Ru(phen)2PMA](PF6)2(Ru-1)和[Ru(dmphen)2PMA](PF6)2(Ru-2).方法 通过1H NMR、13CNMR和HRMS对两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最低抑菌浓度,生长曲线,时间杀伤曲线,生物膜形成实验,耐药测试,溶血毒素分泌实验以及棋盘联用实验研究了化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DAPI/PI染色实验以及蛋白质泄露实验研究了化合物的抗菌机制;最后通过大蜡螟幼虫研究了化合物的毒性.结果 两个化合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显著抗菌活性(MIC=0.0078~0.0156 mg/mL),0.031 mg/mL的Ru-2能在10 min杀灭超过99.0%的细菌.在亚抑菌浓度下,Ru-2不仅能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溶血毒素的分泌,还能显著提升8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FICI<0.5).抑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Ru-2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此外,毒性研究也表明Ru-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具有膜破坏机制的金属钌配合物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Dppz配体10,13-位由芳香基取代的新型单核钌配合物的合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论文以1,10-邻菲罗啉(1,10-phenanthroline,phen)为辅助配体,在主配体联吡啶类(3,2-a:2'-3'-c)吩嗪[pyrido-(3,2-a:2',3'-c) phenazine,dppz]的10,13-位分别引入噻吩、苯并噻吩、呋喃及苯并呋喃,设计并合成出对应4种新型单核二-(1,10-邻菲罗啉)-吡啶类(3,2-a:2'-3'-c)吩嗪合钌(Ⅱ)衍生物.方法 首先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得到4种苯并噻二唑中间体,然后经CoCl2催化、NaBH4还原得到邻苯二胺类化合物,再经缩合反应得到对应的目标配合物.结果 苯并噻二唑中间体及对应的4种目标配合物通过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一步验证了目标配合物结构的正确性.结论 本论文通过多步反应合成出以1,10-邻菲罗啉为辅助配体,主配体dppz的10,13-位分别含有噻吩、苯并噻吩、呋喃及苯并呋喃的4种新型单核多吡啶钌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表明尽管4种芳香取代基结构有差异,对应苯并噻二唑中间体和钌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钌(Ⅱ)配合物[Ru(dmp)2(NMIP)](ClO4)2抗骨肉瘤HOS细胞的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钌(Ⅱ)配合物[Ru(dmp)2(NMIP)] (ClO4)2对人骨肉瘤HOS细胞的凋亡作用初步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钌(II)配合物作用于人骨肉瘤HOS细胞后RNA变化,蛋白免疫电泳法检测钌(II)配合物作用于人骨肉瘤HOS细胞后细胞凋亡蛋白变化.结果 钌配合物作用于HOS细胞24 h后,提取总基因逆转录后做荧光定量PCR.相比对照组,25、50、100μmol/L钌配合物组Bcl2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分别为0.86±0.02、0.52±0.01、0.4±0.01)(P<0.05),而Bax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分别为1.18±0.18、1.7±0.10、1.69±0.10),Caspase3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分别为1.22±0.11、1.61±0.12、1.62±0.06).0、25、50、100 μmol/L钌配合物能降低细胞体内Bcl2蛋白表达(分别为0.52±0.03、0.55±0.08、0.39±0.02、0.14±0.01),增加Bax蛋白表达(分别为0.52±0.01、0.60±0.02、0.64±0.03、0.62±0.02),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分别为0.57±0.01、0.61±0.01、0.68±0.01、0.64±0.01)(P<0.05).结论 钌配合物通过线粒体引起的内源性凋亡通路引起骨肉瘤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钌多吡啶配合物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钌多吡啶配合物Ru1对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检测细胞活性,并计算细胞活性抑制率;用结晶紫染色方法检测Ru1对SGC-7901细胞数量的抑制作用;通过AnnexinⅤ-FITC及PI染色法检测Ru1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MTT结果及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Ru1能明显降低SGC-7901细胞活性及细胞数量;凋亡实验结果显示,Ru1作用于SGC-7901细胞24 h后,可导致SGC-7901细胞出现明显凋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u1可上调SGC-7901细胞Bax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Ru1可以通过影响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钌多吡啶类配合物在双光子光动力学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肿瘤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其具有微创性、空间选择性和抗耐药性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传统PDT采用单光子激发,激发波长远离光动力学治疗窗(650~950 nm),组织穿透能力弱并且容易造成光损伤.双光子PDT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单光子PDT的固有缺陷,更好地发挥PDT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光敏剂的研发一直是限制PDT应用的瓶颈,从第一代的血卟啉衍生物到目前具有靶向作用的第三代光敏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的需求,但仍然无法满足双光子PDT对光敏剂的要求.在双光子光敏剂研发过程中,钌多吡啶类配合物以其优良的光物理学性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钌多吡啶类配合物在双光子PDT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