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性铅接触对作业工人骨密度影响的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观察职业性铅接触人员血铅及骨密度检查结果,探讨职业性铅接触对骨密度的影响,为防治职业性铅中毒和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月,对江苏省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收集402名职业性铅接触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测定其骨密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铅接触人员血铅与骨密度的关联,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402名职业性铅接触人员血铅水平 M( P25, P75)为220.5(118.0,307.0)μg/L,血铅值≥400 μg/L者46人(11.4%),≥600 μg/L者5人(1.2%);骨密度检查异常124人(30.8%)。工作场所铅尘、铅烟浓度分别为<0.004~0.027、<0.021~0.045 mg/m 3,超标点岗位主要集中在铅烟岗位的铸焊组(44.4%,4/9)。不同骨密度水平铅接触人员血铅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铅与骨密度呈正相关( 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岗位和血铅水平接触人员骨密度异常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作业工人骨密度异常的风险是女性的5.069倍(95% CI:2.906~8.840, P<0.01)。 结论:职业性铅接触人员血铅水平较高且骨密度异常率高,暴露于铅工作环境是导致作业人员骨密度异常的一个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应注重一线工人的职业防护、职业健康监护以及工作环境的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综合指数法在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探讨综合指数法在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2家铅酸蓄电池企业A、B,以其中球磨、铸板、和膏、涂板、磨片、分刷片、焊接和加酸充电8个关键岗位为研究对象.对2家铅企业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检测关键岗位铅烟、铅尘和硫酸水平,采用综合指数法对8个关键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企业A铸板和焊接岗位铅烟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磨片和分刷片岗位铅尘CTWA,企业B磨片岗位铅尘CTWA、焊接岗位铅烟CTWA均超过其职业接触限值.企业A铸板、焊接、磨片和分刷片岗位风险评估结果为中等风险,其他岗位均为低风险.企业B磨片和焊接岗位风险评估结果为中等风险,其他岗位均存在低风险.结论 综合指数法风险评估结果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一致;综合指数法可较好地评估铅酸蓄电池企业的职业健康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湘潭某铅酸电池厂职业危害治理措施与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某铅酸电池厂职业病危害整改的控制效果,预防、控制铅的危害. 方法 运用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病防护设施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法等方法,对湘潭某铅酸蓄电池厂2015年采取工艺改革、职业卫生培训、卫生工程防护、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危害治理措施1年后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以整改前后的作业场所铅烟(尘)浓度合格率、铅作业工人的自觉症状阳性率、血铅超标率和答题正确率等指标,对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问卷调查设计30题,内容为:基本知识(铅的理化性质、接触途径、铅中毒临床表现)、卫生保健、卫生工程防护措施. 结果 培训前有112人参加问卷调查,培训后有106人参加问卷调查,培训前作业工人答题正确率从45.43%提高到培训后的62.23%,培训后铅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提高(P<0.05).整改前铅粉制造、浇铸板栅、电池装配3个岗位的铅烟(尘)PC-TWA检测合格率分别从52.6%、50.0%、25.0%提高到整改后的100%、100%、100%,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岗位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铅作业工人11项自觉症状8项整改前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改前血铅≥1.9 mmol/L的21人,超标率18.8%,整改后血铅≥1.9 mmol/L的4人,超标率3.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湘潭某铅酸电池厂采取工艺改革、职业卫生培训、卫生工程防护、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危害治理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宿迁市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尘铅烟治理情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宿迁市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尘铅烟的治理效果,找出存在问题,以助企业后期整改.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综合分析治理前后工作场所的铅尘铅烟检测情况和铅作业劳动者血铅体检情况.结果 治理后的铅尘、铅烟浓度无明显降低,仍有75%铅尘铅烟岗位超标;且休息室中铅尘和铅烟的浓度较高(0.129 mg/m3);治理后劳动者血铅超标率变化不大,仍有劳动者血铅≥400 μg/L.结论 本次治理效果一般,地面、设备表面、工作台面积尘较多,休息室和劳动者工作服积尘较多,未制定劳动者盥洗、进出休息室着装、防护用品佩戴的制度,应立即按照治理方案进一步整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某铅酸蓄电池企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方法 于2016年11月,选取江苏省某铅酸蓄电池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职业卫生调查资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等基本资料,运用ICMM风险评估模型对某铅酸蓄电池企业8个关键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并用实际检测结果验证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定量评估模型中,接触铅烟的铸板和焊接岗位、接触铅尘的磨片和分刷片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不可容忍风险;接触铅尘的球磨和涂板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可容忍风险;接触硫酸的和膏与加酸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潜在风险.定性评估矩阵法中,接触铅烟的铸板与焊接岗位,接触铅尘的磨片与分刷片岗位均存在高风险,其他4个关键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风险评估结果均为低风险.结论 ICMM模型中定量评估模型和定性评估矩阵法对关键岗位职业危害因素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分别与实际检测结果比较均一致,因此该法能应用于该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健康风险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可对风险高的岗位实行改进措施,降低高风险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浓度,从而更好的保障工人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铅暴露健康危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铅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石油和电子等领域,铅酸蓄电池制造是铅的主要消耗领域[ 1 ]. 2010 年我国铅消耗总量占世界铅消耗总量的45.0%[2]. 2014年我国各职业病诊断机构共报告职业性慢性铅中毒224例,占职业性慢性中毒的28.2%[3]. 我国针对铅的职业病调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进展缓慢,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因此,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查,对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基础薄弱,多为直接借鉴国外已有经验;但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的差异,仅简单套用国外模型所得到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可能不真实可靠. 目前从风险角度进行的铅暴露定量评估研究较少,统一的定量评估模型尚未建立. 本文就国内外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估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进行综述,为我国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某铅酸蓄电池企业中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3种不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为铅酸蓄电池企业更好的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江苏省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检测作业岗位铅烟/尘、硫酸浓度及铅接触作业工人血铅,采用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法、健康危害化学物控制要素法(COSHH Essentials)、综合指数法对铅酸蓄电池企业关键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比较标准化后的风险比值,以血铅异常率为参照,选择评估结果更准确的风险评估方法.结果 当有害因素浓度在1/2限值~限值之间时,和膏与加酸岗位,3种方法评估结果完全一致,均为中等风险;当有害因素浓度高于限值时,铸板、磨片、分刷片与焊接岗位COSHH Essentials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为高风险;当有害因素浓度低于1/2限值时,球磨与涂板岗位评估结果不一致,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与血铅异常率的中等风险相对应.结论 综合指数法适用于有害因素任意现场检测浓度情况下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加坡职业危害半定量风险评估法在某铅酸蓄电池企业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新加坡化学毒物职业危害半定量风险评估法(以下简称“半定量法”)评估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危害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半定量法对某铅酸蓄电池企业球磨、铸板等8个关键岗位进行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以实际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验证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该铅酸蓄电池企业铸板和焊接岗位的铅烟水平(均值分别为0.038、0.063 mg/m3),以及磨片和分刷片岗位的铅尘水平(均值分别为0.118、0.085 mg/m3)均超过其职业接触限值;焊接岗位铅烟、磨片和分刷片岗位铅尘的风险等级均为4,存在高风险,现场检测结果与半定量法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半定量法适用于铅酸蓄电池企业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某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江苏某铅蓄电池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为该类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要求,对江苏某铅蓄电池企业产生铅烟、铅尘、硫酸雾、苯、甲苯、二甲苯及噪声的工作环节进行调查,分析这些指标不合格情况;并对该企业在岗439名在岗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观察血铅浓度超标的发生率.结果:铸片、铅粉机、和膏机、套管、分片、刷耳、极板、装配等岗位铅烟(尘)超出国家标准;铅粉机、涂板机、铸片与灌粉等岗位噪声超出国家标准且未进行隔音处理,439名在岗职工中血铅浓度超标的发生率为24.8%.结论:该铅蓄电池企业铅烟(尘)为主要的有害因素,血铅浓度超标人数较多,此外,噪声危害也不容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比较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蓄电池生产企业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定性风险评估法、 接触限值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探索适合该类企业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方法 以某中等规模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为研究现场,采用定性风险评估法、接触限值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三种评估方法对包板/封盖岗位的铅尘危害评估结果均为3级(中等风险);定性风险评估法对极组/端子焊接岗位铅烟危害的评估结果为3级,接触限值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均为4级(高风险);定性风险评估法对加酸岗位的硫酸危害评估结果为2级(低风险),接触限值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均为3级;定性风险评估法和接触限值比值法对清洗岗位的氢氧化钠危害评估结果均为2级,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为3级;定性风险评估法对封胶岗位的乙酸丁酯危害评估结果为2级(低风险),接触限值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均为1级(可忽略风险).结论 与接触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相比,定性风险评估方法对无机化合物和铅烟的评估结果偏低,对有机溶剂类化学毒物的评估结果偏高;接触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估结果相近,更适用于蓄电池生产企业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