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光束乳腺CT引导乳腺组织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操作及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锥光束乳腺CT(CBBCT)引导乳腺病变定位活体组织检查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迄今国内外应用较少。为规范CBBCT引导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CBBCT专家组及业内专家基于临床实践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针对CBBCT成像原理、CBBCT引导乳腺定位活体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指征、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等达成专家共识,以期推动CBBCT引导乳腺定位活体组织检查技术的规范化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rillouin显微镜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角膜具有各向异性、非线性和黏弹性等复杂的生物力学性能,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力学在角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体角膜与在体角膜的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差异,探索在体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的方法对角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目前在体测量的仪器主要有眼反应分析仪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但二者只提供角膜整体的生物力学参数,无法精确反映角膜局部性能。Brillouin显微镜使用低功率近红外激光束聚焦到角膜组织,通过分析角膜的返回信号谱来确定组织的纵向模量,可实现角膜各部分生物力学性能的在体无接触测量。现就Brillouin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安全性,与其他设备的比较及其临床应用进展等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锥光束乳腺CT鉴别致密型乳腺内肿块良恶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BBCT)影像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鉴别致密类乳腺内肿块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8月接受CBBCT增强检查并取得病理结果的106例致密类乳腺肿块患者(130个肿块)资料,作为训练集;自2020年8月起,前瞻性连续收集符合相同标准的49例患者(54个肿块)资料并作为验证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训练集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采用 t检验、χ 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训练集中2组CBBCT影像特征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分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整体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诊断效能及模型中各个特征的诊断效能,并确定强化程度(ΔCT)的截断点。采用H-L法进行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绘制决策曲线(DCA)以验证模型的临床效能。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良恶性组的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PE)、形状、边缘、分叶、毛刺、密度、钙化形态、ΔCT值、强化方式、伴有非肿块样强化、血管不对称增加(IIV)及周围血管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BPE、边缘、ΔCT值、IIV共4个特征进入logistic模型,构建的回归方程为:Logit( P′)=-8.510+0.830×BPE+0.822×边缘+1.919×ΔCT值+1.896×IIV。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诊断恶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 P<0.001)、0.851( P=0.001)。训练集中BPE、边缘、ΔCT值、IIV 4个特征诊断恶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5、0.711、0.712、0.775( P均<0.05);ΔCT鉴别良恶性肿块的最佳截断值为50.38 HU。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好( P=0.776)。DCA曲线示危险度阈值在0.05~0.97时,净获益率>0,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结论:以CBBCT影像特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鉴别致密类乳腺内肿块的良恶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腺叶状肿瘤的锥光束乳腺CT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级别乳腺叶状肿瘤(PTB)的锥光束乳腺CT(CBBCT)影像特征,以提高其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B的女性病人33例,平均年龄(44.9±11.5)岁.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CBBCT检查,分析PTB的影像特征,测量病灶的最大径、CT值、强化率,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不同病理级别将病人分为良性组(15例)和恶性组(18例).采用Kappa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 2 名医师主观评阅及定量测量的一致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病理级别PTB的CBBCT影像特征及增强参数的差异.结果 2 名医师对不同病理级别PTB影像特征分析及参数测量结果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61~0.939、ICC为 0.805~0.983,均P<0.05).相比良性组,恶性组中边缘模糊、有肿瘤血管征的病灶占比更高,增强 1 期的CT值更高,增强 2 期的强化率更低(均P<0.05).2 组间其余CBBCT影像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病理级别乳腺PTB的CBB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根据病灶边缘、肿瘤血管征、增强 1 期CT值、增强 2期强化率进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锥光束乳腺增强CT影像特征与乳腺癌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状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增强CT影像特征与乳腺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3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年龄及免疫组化结果)和术前锥光束乳腺增强CT(CBBCT)资料.其中,激素受体(PR、ER)阳性组82例,阴性组为54例;HER-2阳性组为47例,阴性组为89例.CBBCT影像特征主要包括肿块大小、形状、毛刺、可疑恶性钙化、肿块强化程度、内部强化特征、非肿块样强化、子灶、邻近皮肤回缩及乳头回缩.比较乳腺癌激素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HER-2阳性组及阴性组之间CBBCT影像特征的差异.然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影像特征中筛选出激素受体阳性及HER-2阳性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绘制模型的列线图,使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与激素受体阴性组比较,阳性组的肿块较小,呈圆/卵圆形、毛刺征及皮肤回缩征更常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OR=0.964,95% CI:0.927~0.995)、形状(OR=0.327,95% CI:0.131~0.770)、毛刺征(OR=3.002,95% CI:1.313~7.105)和皮肤回缩征(OR=3.974,95% CI:1.537~11.361)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4个征象构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预测模型,其AUC为0.788(95% CI:0.711~0.865),敏感度为68.3%,特异度为85.2%.HER-2阳性组肿块强化程度较阴性组高,可疑恶性钙化、乳头回缩、非肿块样强化及子灶的出现率更高;将上述5个特征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毛刺征(OR=0.410,95% CI:0.018~0.940)、可疑恶性钙化(OR=2.417,95% CI:1.067~5.560)、子灶(OR=2.848,95% CI:1.272~6.568)、乳头回缩征(OR=5.655,95% CI:1.421~28.597)以及肿块强化程度(OR=1.015,95% CI:1.004~1.027)是HER-2阳性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构建的HER-2阳性乳腺癌预测模型的AUC为0.794(95%CI:0.711~0.876),敏感度为68.1%,特异度为83.1%.结论:乳腺癌的CBBCT影像特征能够预测激素受体及HER-2的表达状态;CBBCT有望为乳腺癌个性化治疗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锥光束乳腺CT引导定位活检图像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对锥光束乳腺CT(cone-beam breast computed tomography,CBBCT)引导定位活检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如何控制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性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33例行CBBCT引导乳腺病灶定位活检的CBBCT定位活检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5分赋值法评价CBBCT引导活检的图像质量,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者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医生A、B分别认为有26例(78.79%)及28例(84.85%)达到4分以上,定位活检图像质量符合病灶定位需求,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1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BBCT引导定位活检图像质量良好,可准确引导定位,满足医师对乳腺病灶定位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锥光束乳腺CT对恶性病变范围准确性评估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对恶性病变范围准确性评估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搜集2020 年10月至2021 年12 月接受CBBCT检查的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99 例患者.结果 CBBCT测量结果与病理标本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0.91(95%CI:0.87~0.94,P<0.05);且二者间呈正相关关系(r =0.83,P<0.05);两者大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Z =-1.91,P =0.86).在影响恶性病变测量大小的因素分析中,一致组与不一致组两组之间CBBCT测量的病灶大小存在统计学差异(Z =-2.60,P =0.009),病理大体标本大小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Z =-2.64,P =0.008),不一致组CBBCT测量结果及病理大体结果均大于一致组.在影像表现中,CBBCT测量非肿块样病变大小时容易与病理大体标本大小产生差异(χ2 =59.89,P<0.05);CBBCT测量存在钙化样病变大小时容易与病理大体标本大小产生差异(χ2 =16.33,P<0.05),但一致组与不一致组的年龄、乳腺密度无统计学差异.在生物指标的比较结果中,是否为浸润性癌,恶性病变分子分型以及孕激素受体(PR)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Ki-67 高表达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CBBCT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范围评估准确性较高,病变较大时容易产生测量误差,CBBCT测量非肿块样病变大小时、存在钙化样病变大小时容易产生误差;患者年龄,乳腺密度,浸润性癌与非浸润性癌,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型与三阴性乳腺癌,PR阳性,ER阳性,HER-2 阳性,Ki-67 高表达均对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基于锥光束乳腺CT测量乳腺密度的可靠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 beam breast CT,CBBCT)的阈值分割法测量乳腺密度的准确性,及其对乳腺腺体分类和乳腺癌筛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乳腺X线检查(mammography, MG)及CBBCT检查的19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64例患者的64侧乳腺符合入组条件.依据BI-RADS中乳腺构成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得到多数报告;基于其CBBCT图像进行阈值分割法测量乳腺密度,并得到手动修正后乳腺密度.1个月后重复上述步骤.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比较观察者内、观察者间、阈值分割法测量与手动修正、非致密类及致密类乳腺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阈值分割法测量乳腺密度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值分别为0.9624(95% CI:0.9388~0.9770)和0.9666(95%CI:0.9500~0.9785);手动修正测量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值分别为0.9750(95%CI:0.9592~0.9847)和0.9775(95%CI:0.9661~0.9855);阈值分割法与手动修正测量之间ICC值为0.9962(95%CI:0.9983~0.9977);非致密类和致密类乳腺阈值分割法与手动修正之间ICC值分别为0.9497(95%CI:0.7072~0.9914)和0.9983(95%CI:0.9971~0.9990).结论:基于CBBCT图像的阈值分割法是一种较为稳定且准确的计算机辅助测量乳腺密度的方法,未来有望应用于大规模乳腺癌筛查,并为乳腺癌风险的预测提供更多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锥光束乳腺CT与乳腺X线摄影对致密类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锥光束乳腺CT与乳腺X线摄影对致密类乳腺中病灶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同时接受乳腺X线摄影和锥光束乳腺CT检查的160例患者(165个乳腺)的影像和病理资料,比较乳腺X线摄影和锥光束乳腺CT的诊断结果,结合病理诊断结果评价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在全部乳腺及致密类乳腺中的诊断效能.结果165个乳腺中,非致密类乳腺24个,致密类乳腺141个.乳腺X线摄影和锥光束乳腺CT诊断结果一致者109个,不一致者56个.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全部165个乳腺,乳腺X线摄影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95%CI为0.878~0.967,P<0.05),锥光束乳腺CT诊断的AUC为0.959(95%CI为0.926~0.992,P<0.05).以BI-RADS 4b为截断点,乳腺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0%和98.7%,锥光束乳腺C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97.3%.对于141个致密类乳腺,乳腺X线摄影诊断的AUC为0.919(95%CI为0.868~0.969,P<0.05),锥光束乳腺CT诊断的AUC为0.973(95%CI为0.947~0.999,P<0.05).以BI-RADS 4b为截断点,乳腺X线摄影诊断致密类乳腺乳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0%和98.6%,锥光束乳腺C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1%和98.6%.结论锥光束乳腺CT对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望为乳腺恶性肿瘤尤其是致密类乳腺的恶性肿瘤诊断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锥光束乳腺CT增强检查对致密类乳腺内病灶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与目的:乳腺纤维腺体组织的密度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该研究旨在比较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锥光束乳腺CT(cone beam breast computed tomography,CBBCT)平扫及CBBCT增强检查对具有致密类乳腺的临床就诊者的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探讨CBBCT增强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5月—2014年8月同时接受MG、CBB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患者,共有来自80例患者的80侧乳腺符合条件入组.将80侧乳腺的MG、CBBCT平扫及增强诊断结果与其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测量CBBCT增强前后肿物的CT值变化(△CT),并对其强化程度及类型进行分类.结果:符合条件入组的80侧致密类乳腺,经手术或活检病理学证实,其中40侧为良性,40侧为恶性.将80侧乳腺的MG、CBBCT平扫及增强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34(95%CI:0.855~0.977)、0.971(95%CI:0.907~0.996)和0.975(95%CI:0.912~0.997),P<0.01.以BI-RADS 4b为截断点,三者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2.5%、75%和92.5%.CBBCT增强检查可见恶性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而良性肿瘤强化方式呈多样性.恶性肿瘤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良、恶性肿瘤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CT)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1).结论:CBBCT增强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及灵敏度,对提高具有致密类乳腺的临床就诊者乳腺肿瘤的诊断效能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